這些是一個比喻,他說是說了很多,還說不完的了,只是舉幾個喻。那麼你要好好想,一切從高墮下,崇高必墮落嘛,這個道理要好好想一想,厭患叁有,厭離這個叁有,爲什麼?“以其叁有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我們的想法呢,認爲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嘛是壞的。雖然壞的很多,好的也有,那就舍不得叁有。但是他這裏的說法呢,把這個道理前面的數數高下的道理一看呢,一切好的事情,盛事,最後的邊際,就是弄到結果呢都是衰損所攝的。就是你表面上很好,結果他最後的結果都是衰敗要受苦的,那就是說跟我們凡夫的見解不一樣的。你只看到它好,不知道它最後決定要失敗的,要摔下來的。
此如《調伏阿笈摩》雲:「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
那麼下邊一個經,我們是《調伏阿笈摩》,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我們的漢文的呢,“積集終會散,崇高必墮落,親愛會別離,有情決定死”,就是說你爬得再高,總要掉下來的。“崇高必墮落”,必定要掉下來的,不會永遠蹲在上面不下來,不會的。那麼這個盛事最後的邊際就是苦。所以說這個不要看著盛事好,你追求它,那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爬得高嘛跌得重。你越是爬得高,跌下來更重。你想想爬到有頂天,跌下到阿鼻地獄,那不是很苦嗎?本來有頂天是叁有最好的,第一有,叁有最好的地方,結果一下到最差的地方去,比一般的人更苦。如果把這個經文好好想一想的話,那麼也不要追求高了,盛事就是高嘛。盛事追求的目的,追求的下場,必墮落,絕對受苦的。
既然受苦呢就不要去追求了,那就像佛的堂弟難陀一樣的,他爲了追求天女呢,就放下他現在的妻子出家修行,但是後來看到,佛又帶他到地獄去,看到一個油鍋在煎。他說:“你在燒油鍋啊?”正在燒,他說:“你燒油鍋幹啥?”其他的鍋都有人在煮了,你這個鍋還沒有人煮,你把它燒起來幹啥呢?他說:“該燒了嘛,佛的堂弟難陀爲了這個生天享受嘛就是持戒修行了,將來嘛生天享受,享受了之後呢,完了嘛就到這裏來,油鍋裏來了。”人間天上的時間很短嘛,地獄裏邊時間長嘛,你把它燒起來,燒滾了嘛差不多了,天上的福報也就完了,他就下來,正好了煮起來了。那就是說,難陀一聽到一看到之後趕緊再也不要追求那些了。這個天上的勝事,最後的下場還是要受苦的,那何必呢。不要受苦的話,這個也丟掉了不要了,後來就修行了。那麼這是說數數高下的過患。
六無伴過患者。
生死獨來獨去,沒有一個人跟你作伴的。
如雲:「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叁福燈光明,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暗中。」
我們假使知道生死的過患了,那麼要好好修福了,修這個光明了。因爲怎麼?如果不修行的話,我們一個人要到哪裏去呢?要趣向一個雖然太陽月亮它的光明也照不破的無邊黑暗的裏邊去,那是無明了。那麼不修福的光明的話,你將來就是獨自要去日月難破的無邊的黑暗裏邊去了。
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
就是我們要好好地修福光。什麼叫福光呢?福有光明,這個叁福是比喻燈有光明的。
叁種福者,謂叁門善事,或施所生等叁種善事。無邊黑暗者,謂無明黑暗。
什麼叫叁種福呢?他這裏是只有兩種。一個是“叁門善事”,身口意做好事,就是福,叁種福;“或施所生等叁種善事”。那麼《俱舍》 裏就講了,布施,持戒,修,這叁者個叫叁福事,叁類福事,那麼是能夠産生好的果的。布施得大福,持戒得生天,修行得解脫。這個《俱舍》講的,就是施戒修,叁類福。那麼這兩種都可以講。叁門的善事,身口意做善事,也可以叁種福。也可以是施戒修,這都可以。那麼什麼叫無邊黑暗呢?就是無明。
無伴而趣者。
什麼叫無伴呢?
如《入行論》雲:「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余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生的時候,一個身來的,那麼死的時候,跟身一起來的骨頭、肉還得要舍掉,何況其他的親戚朋友呢?你死的時候,于身俱生的幾個身體骨頭、肉還得要丟掉,其他的親戚朋友又不是跟你一起生出來的,怎麼會跟你走呢?所以說,生的時候獨自生,死的時候還是獨自死掉。這個其他的人不能“取苦分”。他對你的苦不能代你受一分,一點點也受不了,不能受你的苦的。“何須作障親”,那麼我們好好修行了,這些對修行有障的那些親戚朋友,要他幹啥嘛?我們不是很多人修行有障嘛,就是家屬的障嘛,有的是哪個給他作障,哪個反對,弄得很糟糕。那麼這些親也好友也好,他這是對你修行作障嘛,你貪著他幹啥?你的苦他也不能取一分代你受,對你來說呢,修行還給你障礙,你對他那麼貪著幹啥呢?該要放下了,好好修行了,就是這個意思。
如是六苦總攝爲叁。
那麼這個六苦呢也可以攝了叁個。
謂一于生死中,無保信處。
這是第一個,沒有定的,一會兒爲父,一會兒爲子,這個沒有保信的。
二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這是第二個,終無滿足。你再怎麼叁有的安樂受好了,無始以來受了不曉得多少了,但是呢,你說夠了嗎?再也不要受了?沒有,還是想受。
叁無始而轉。
“無始而轉”就是數數受生了,受生是數數結生。那是沒有一個完的,不斷地流轉生死。
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舍;
那麼第一個無保信處呢又分四個,第一個,“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舍”,得的身體不可保信,數數要舍掉的。那就是第叁個數數舍身的過患。
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
第二個不可保信,“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一會兒做父親,一會兒做母親,一會兒做妻子,一會兒做孩子,沒有定的。那麼這是“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這是第一個。
叁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
“于諸盛事不可保信“,一會兒高一會兒下,變易,這是第五個。
四于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
“于諸共住不可保信者”,現在你世界上你的親戚朋友跟你一起好象是很團結,但是你一走,他什麼都跟不了你去的。“共住不可保信”,那就是最後獨往獨來了,“謂無伴而往”。
那麼這六個呢可以攝了叁個,這叁個裏邊呢第一個嘛又攝四個,加起來嘛還是六個。
第叁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第叁者謂數數結生”,那麼第叁個就是說,無始而轉呢就是數數結生了,就是我們第六裏頭的第四個,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你說不修行的話,不斷地受生,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那麼很可怕,生死沒有一個了的時候。“如是總攝亦當思惟”,那麼由叁個來攝六個,這個道理呢還是要好好思惟。我們說思惟的方法是很多了,就看我們自己怎麼去思惟了。宗大師呢很慈悲,講了我們很多修的方法。那麼自己怎麼修?那就是說要根據論所指示的,好好去修,如果說論講了那麼多,你還修不來,那麼你好好去參考一下帕繃喀大師的《掌中解脫》,昂旺堪布的馬車,這些修法都可以作參考。
那麼今天時間到。
第五十四講
上一次我們講六苦,六苦裏邊第一個,就是說無定過患:親的轉爲冤的,冤的轉爲親的;父親可以轉爲孩子,孩子轉爲父親;母親可以轉成妻子,妻子又轉成母親。這個生生世世,冤親不定,上下不定。
第二個,沒有飽足,我們在生死輪回之中,固然有一點點樂受,極少。人天的時候很少,惡道的時候很多。但是這個樂受,無始以來也嘗過很多次了,從來沒有滿足的。于是貪著享受的越多,這個貪心就越大,從來沒有滿足過。那麼這是一個過患。
第叁個就是說,無始以來,生生世世,那是時間不曉得多少了,從來沒有停下來過。骨頭如果聚起來,那是很多的,須彌峰都抵不過。
那麼這個既然舍身呢,四當然還有結生――投生。那麼投生的次數也是說什麼人都做過母親,什麼人的肚子裏都去住過,那就是次數也是極多。
這個裏邊有個頌,是《四百論》的頌呢,有人感到不太好解。那麼我們再講一下。就是說,雖一個果,它要找它的因呢,第一個因是找不到的,前面的因還有前面的因,前面的因還有前面的因,“見一亦增多”,一個果裏邊就看到無數的因。那麼無數的果呢,這個因就是無量無邊了。這個業的網呢,從前看無量無邊,從後看也是無量無邊,這樣子荊棘叢林,就是生死曠野,裏邊充滿了苦難,當然是苦蘊了。應當感到很恐怖,那麼這是說,數數結生裏邊,就在裏邊呢不斷地在受生,在曠野裏邊,應當感到恐怖。
五那麼高下,數數高下,也就是說,一會兒做帝釋天,一會兒下地獄,一會兒天上享受五欲的樂,一會兒地下去受極痛苦的折磨,那麼這些呢也是經過了無數次了。而且裏邊享受的畢竟是少數,最後還是受苦的。因爲享受的時候,畢竟會放逸,會做惡事,最後還畢竟墮到惡道去。所以說“一切盛事,最後邊際,衰所攝故”。總是要衰敗的,“(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親愛終別離,有情決定死”,這個頌對我們是非常有警惕性的一個頌。
六那麼無伴,我們生死之中,從來是沒有人陪你來,也沒有人陪你走的,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的。哪怕你現在做個國王,無邊的眷屬,無邊的臣屬,但是你走的時候,還是孤苦伶仃的一個人走。秦始皇據說殉葬的宮女有叁萬,但是他去的時候還是一個人去,這個叁萬人各走各的路,不會合在一起的,所以這是徒然的。
那麼這是說六苦,下邊呢,是最微細的,叁苦。那麼我們就按著文先說。
醜叁 思惟叁苦
第叁修叁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于其上灑以冷水,似爲安樂,于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衆苦,故名壞苦。
這裏就是講叁苦了。叁苦呢:苦苦、壞苦、行苦。樂受就是壞苦了,苦受就是苦苦,不…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