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20

  ..續本文上一頁苦不樂受就是行苦。他打個比喻,一個瘡或者癰,癰就是毒瘡了,它極熱,發炎了,發炎就是很燙的,這個發炎很厲害的一個瘡,假使上面灑點冷水,那麼就感到很舒服,“似爲安樂”,我們在生死裏邊,所謂的樂受,就是像一個癰瘡發炎很燙的時候灑點冷水一樣,感到這個樂受很舒服。但是這個樂受本身從瘡的痛苦減少一點而生起的,當你時間過了,還是要痛的,要壞滅的。這個樂受一下過了又痛起來了,“還起衆苦”,叫壞苦。壞的時候要苦,沒有壞的時候暫時有一個安樂。

  此複非唯其受,即此相應,余心心所及爲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那麼就是說壞苦的範圍了,不但是這個受,這個受是樂受了,所有壞苦不但是一個受,跟這個受相應的心王心所都包在裏頭的。甚至于它所緣的有漏法,有漏的境,也屬于壞苦的範圍的。那就是我們提壞苦呢,不僅僅是指那個樂受,樂受它生起來決定有心王了,心王還有其他的心所法了,這個遍行、別境總是連帶生起來的,這些都算在壞苦的範圍裏邊。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腎痛。此複如前,非唯其受。

  這是第二,講苦苦了。假使說這個瘡本來是發炎的,很燙的,再去把熱水碰上去,那麼這個是極難受了,痛得不得了了。“如是當知”,這個就叫苦受了。一生的時候,馬上就感到身心都好象“觸惱”,都很不舒服,很難受,這就叫苦苦。壞苦呢碰上去的時候好象有點安樂,這個安樂過了之後又苦,叫壞苦。但是苦苦呢,碰上去就苦。不但是身不但是心,都感到苦。“譬如腎痛”,好象有的人腰痛一樣的,全身難過得不得了(這個腎痛應當是圈圈的,這個標點這裏邊也有好幾個不標准的)。

  “此複如前,非唯其受”,這個跟前面一樣,不但是苦受叫苦苦。這個苦苦包含的苦受相應的心王心所,跟苦受所緣的那些有漏境,都屬于苦受的範圍。那麼這是講苦受。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舍受,爲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那麼就是說行苦了。這個發炎的癰瘡呢,它既沒有碰到冷水,也沒有碰到熱水,那麼沒有刺激了。冷水刺激是安樂,熱水的刺激就是痛苦了。那兩個都沒有,這個時候呢,既不安樂也不痛苦,但是由那些“粗重之所隨逐”,煩惱的種子跟在裏頭,一發生出來這個苦受――苦苦、壞苦都要出來的,那麼就叫行苦。當它還沒有發生之前,這個是暫時的一個階段,叫行苦。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這個也跟前面一樣,不但是一個不苦不樂受了,叫行苦了,還有不苦不樂受的心王心所所緣的有漏境都包在裏邊,叫行苦。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爲苦,及爲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爲遍行粗重所隨。

  這個行苦因爲由過去造的業,煩惱,隨它們的自在而轉,自己沒有自在。過去造什麼業起什麼煩惱,就跟了煩惱業就走了,該受苦的,該怎麼的,自己毫無自在,這個就是叫苦。這個苦就苦在不自在了:只有煩惱、業的自在,當然是不好的了,有自己能夠善行自在嘛好嘛。那麼不但是不自在,將來呢、發後來的煩惱種子,跟在裏邊,將來又能起煩惱,又要去造業,所以說這個呢叫行苦了。“名爲遍行粗重所隨”,這裏宗大師略略引一下,我們有個注解,要廣講這個事情,那麼等一下再看。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瞋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于無常執爲常等,愚癡增長。

  這叁個受有什麼不好呢?起樂受的時候起貪心,貪欲增長;起苦受的時候,不願意受嘛,瞋恚、瞋心增長;那麼起不苦不樂受不是很好嗎?既不貪也不瞋,就可以了嘛,但是愚癡增長。無常執常、不淨執爲淨、苦執爲樂、無我執爲有我――常樂我淨的顛倒,這是愚癡。如果說能夠知道宇宙真相,苦、空、無常、無我,那就走解脫的道路了。前面所說過的,出世的開始,正見開始就是知道常樂我淨是顛倒的,要起無常、苦、空、不淨、無我的那些,這個就是說執了四個顛倒就是愚癡了。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于五趣中生等衆苦。

  貪欲增盛了,造了業了,那麼將來就是五趣投生了,裏邊那些投生,生老病死等等苦都會生出來。

  瞋于現法起憂戚等,于後法中感惡趣苦。

  瞋恚增長呢,“于現法起憂戚等”,那麼瞋恚更厲害了,現在就感到不舒服了。這個憂愁了,難受了;後法呢,惡趣苦,瞋恚心決定感惡趣苦。貪呢有的時候做好事,五趣裏邊人天還可以去。起瞋恨心的人決定是惡趣苦。現世就不舒服,後世感惡趣苦。

  癡于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舍,故于樂受,應觀爲苦滅除貪欲。于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衆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于諸舍受,應觀無常銷滅爲性,滅除愚癡。

  這個貪跟瞋的過患說過了,癡有什麼不好呢?“癡由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舍”,癡就是說它還沒有發生這個苦樂二受的情況之下了,但是它苦樂二受的種子在,隨時碰到外境都可以産生苦樂二受。這個苦樂二受的種子跟了它不舍的。那麼所以說樂受,你要觀爲苦,它壞的時候就是苦,要滅除貪欲。

  “于諸苦受,應作是思”,這就是這個五蘊――我們的身體――衆苦的因緣生起來的,苦就是這個地方生的,跟毒箭一樣,這個我們後頭的注解很詳細,都可以作一個這段文的注解。那麼滅除瞋恚。

  “于諸舍受,應觀無常銷滅爲性”,舍受本身就是無常的,它要壞滅的,要滅壞的,以這樣的心滅除愚癡。那就是說,我們對這個叁個受,本來要産生貪瞋癡的叁個煩惱的,現在我們要以正見觀察,使它不生起貪,不生起瞋,不生起癡。

  不于叁受爲叁毒因,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就是這叁個受,不要做叁毒的因,以正見去觀察,都是苦,不要起貪瞋癡叁個毒。這個意思呢根據《瑜伽師地論》及《攝抉擇》裏的意思而講的,那麼《瑜伽師地論》的原文呢我們等一歇抄了一段給大家作個參考。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爲行苦。

  “如負重擔”,這麼下邊就打比喻了。假使我們人背了個重的擔子,“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爲行苦”,假使有人背了一個擔子,一般背一百多斤很重了。有些人呢,據說,有那麼一次我們在清涼橋的時候,很多溫州人了,他們裏邊呢,可要田裏邊種地的要,起碼二百斤,那麼就很重了。這個背了個二百斤的擔子,你背多少時間,就有這麼時間的痛苦,不快樂,不樂。那麼我們五蘊的這個生了之後,就背起五蘊的擔子了,這個五蘊的擔子背起來,就比背二百斤的擔子還要重。那麼隨你背多長時間,“乃至執持爾時受苦”,只要你執著五蘊是我,那麼你就要受多長時間的苦。“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這個五蘊裏邊,本身它就是煩惱跟苦的種子都在裏邊,隨時遇到緣都會發生,所以說你背在那邊,總是一個苦的事情了。這是叫行苦。

  既有此已,雖于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衆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應于此多修厭離。

  那麼行苦呢,不苦不樂了,好象說現在還不太苦了,現在的苦還沒有生起來,但是“無間由種種門”,但是你現在是說不苦,但是無間,就是下一刹那,由各式各樣的門,就是說什麼環境起來了,就起什麼什麼的苦。不是苦苦就是壞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這個行苦都在一切苦裏邊,苦苦裏邊有行苦,壞苦裏邊也有行苦,是苦苦、壞苦的根本。苦苦、壞苦是從行苦裏生出來的,而行苦又遍及苦苦、壞苦兩個裏邊,所以說呢,這個苦微細。“應于此多修厭離”,對這個行苦呢要多修,使他厭離心生起來。

  這個我們抄了個筆記,這個很好,可以參考一下。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複次如佛世尊說叁苦性,此中雲何爲行苦性?謂後有業煩惱所生諸行,于彼彼自體中能隨順生一切煩惱及與衆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粗重所攝亦名粗重,是行苦性。依此行苦,佛世尊說略五取蘊,皆名爲苦。」

  這個裏邊根據《瑜伽師地論》六十六卷,它就是《攝抉擇分》,根據宗大師說的原文,“複次如佛世尊說叁苦性”,佛說的叁個苦了。“此中雲何爲行苦性? ”,那麼前面苦苦、壞苦講過了,講行苦了。因爲苦苦、壞苦好懂嘛,我們就不寫了。那麼什麼叫行苦呢?“謂後有業煩惱所生諸行,于彼彼自體中能隨順生一切煩惱及與衆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粗重所攝亦名粗重,是行苦性”,這個話很長,意思嘛也很多,下邊注解裏就把它透出來。“依此行苦,佛世尊說略五取蘊,皆名爲苦”,因爲有這個行苦的關系,佛就是說,總的來說,五取蘊都是苦。因爲五取蘊裏邊都有行苦的性在裏邊。那麼這個話怎麼說呢?下邊就要把《批尋記》來寫一下。

  《披尋記》卷六十一:「于彼彼自體等者,《本地分》說,一切種子識隨所生處,自體之中,余體種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界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無色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種子(陵本二卷一頁)。由是當知,叁界自體差別非一,故名彼彼。即于其中,所有諸行,性有漏故,能隨順生現在一切煩惱,及與當來生等衆苦,是故安立名粗重性。一切遍行粗重所攝,謂彼粗重,遍行一切若樂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樂受中故,即此建立爲行苦性。」

   “于彼彼自體等者”,什麼叫“彼彼自體”呢?這個根據《本地分》 。《批尋記》有一個好處,這個注解不是他自己的注解,就是以《瑜伽師地論》前後文,以前面的注解後頭的,後邊的解前面的,沒有離開《瑜伽師地論》本論,那麼這個注解應當說是正確的。那麼它根據《本地分》說,“一切種子識隨所生處”,“一切種子識”是什麼?阿賴耶識了。隨你生在哪裏,…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