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一个比喻,他说是说了很多,还说不完的了,只是举几个喻。那么你要好好想,一切从高堕下,崇高必堕落嘛,这个道理要好好想一想,厌患三有,厌离这个三有,为什么?“以其三有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我们的想法呢,认为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嘛是坏的。虽然坏的很多,好的也有,那就舍不得三有。但是他这里的说法呢,把这个道理前面的数数高下的道理一看呢,一切好的事情,盛事,最后的边际,就是弄到结果呢都是衰损所摄的。就是你表面上很好,结果他最后的结果都是衰败要受苦的,那就是说跟我们凡夫的见解不一样的。你只看到它好,不知道它最后决定要失败的,要摔下来的。
此如《调伏阿笈摩》云:「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那么下边一个经,我们是《调伏阿笈摩》,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我们的汉文的呢,“积集终会散,崇高必堕落,亲爱会别离,有情决定死”,就是说你爬得再高,总要掉下来的。“崇高必堕落”,必定要掉下来的,不会永远蹲在上面不下来,不会的。那么这个盛事最后的边际就是苦。所以说这个不要看着盛事好,你追求它,那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爬得高嘛跌得重。你越是爬得高,跌下来更重。你想想爬到有顶天,跌下到阿鼻地狱,那不是很苦吗?本来有顶天是三有最好的,第一有,三有最好的地方,结果一下到最差的地方去,比一般的人更苦。如果把这个经文好好想一想的话,那么也不要追求高了,盛事就是高嘛。盛事追求的目的,追求的下场,必堕落,绝对受苦的。
既然受苦呢就不要去追求了,那就像佛的堂弟难陀一样的,他为了追求天女呢,就放下他现在的妻子出家修行,但是后来看到,佛又带他到地狱去,看到一个油锅在煎。他说:“你在烧油锅啊?”正在烧,他说:“你烧油锅干啥?”其他的锅都有人在煮了,你这个锅还没有人煮,你把它烧起来干啥呢?他说:“该烧了嘛,佛的堂弟难陀为了这个生天享受嘛就是持戒修行了,将来嘛生天享受,享受了之后呢,完了嘛就到这里来,油锅里来了。”人间天上的时间很短嘛,地狱里边时间长嘛,你把它烧起来,烧滚了嘛差不多了,天上的福报也就完了,他就下来,正好了煮起来了。那就是说,难陀一听到一看到之后赶紧再也不要追求那些了。这个天上的胜事,最后的下场还是要受苦的,那何必呢。不要受苦的话,这个也丢掉了不要了,后来就修行了。那么这是说数数高下的过患。
六无伴过患者。
生死独来独去,没有一个人跟你作伴的。
如云:「若能了知如是过,愿取三福灯光明,独自当趣虽日月,难破无边黑暗中。」
我们假使知道生死的过患了,那么要好好修福了,修这个光明了。因为怎么?如果不修行的话,我们一个人要到哪里去呢?要趣向一个虽然太阳月亮它的光明也照不破的无边黑暗的里边去,那是无明了。那么不修福的光明的话,你将来就是独自要去日月难破的无边的黑暗里边去了。
了知过者,谓当了知如前所说,须如是死,愿取福光。
就是我们要好好地修福光。什么叫福光呢?福有光明,这个三福是比喻灯有光明的。
三种福者,谓三门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无边黑暗者,谓无明黑暗。
什么叫三种福呢?他这里是只有两种。一个是“三门善事”,身口意做好事,就是福,三种福;“或施所生等三种善事”。那么《俱舍》 里就讲了,布施,持戒,修,这三者个叫三福事,三类福事,那么是能够产生好的果的。布施得大福,持戒得生天,修行得解脱。这个《俱舍》讲的,就是施戒修,三类福。那么这两种都可以讲。三门的善事,身口意做善事,也可以三种福。也可以是施戒修,这都可以。那么什么叫无边黑暗呢?就是无明。
无伴而趣者。
什么叫无伴呢?
如《入行论》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
生的时候,一个身来的,那么死的时候,跟身一起来的骨头、肉还得要舍掉,何况其他的亲戚朋友呢?你死的时候,于身俱生的几个身体骨头、肉还得要丢掉,其他的亲戚朋友又不是跟你一起生出来的,怎么会跟你走呢?所以说,生的时候独自生,死的时候还是独自死掉。这个其他的人不能“取苦分”。他对你的苦不能代你受一分,一点点也受不了,不能受你的苦的。“何须作障亲”,那么我们好好修行了,这些对修行有障的那些亲戚朋友,要他干啥嘛?我们不是很多人修行有障嘛,就是家属的障嘛,有的是哪个给他作障,哪个反对,弄得很糟糕。那么这些亲也好友也好,他这是对你修行作障嘛,你贪着他干啥?你的苦他也不能取一分代你受,对你来说呢,修行还给你障碍,你对他那么贪着干啥呢?该要放下了,好好修行了,就是这个意思。
如是六苦总摄为三。
那么这个六苦呢也可以摄了三个。
谓一于生死中,无保信处。
这是第一个,没有定的,一会儿为父,一会儿为子,这个没有保信的。
二受彼安乐,终无饱期。
这是第二个,终无满足。你再怎么三有的安乐受好了,无始以来受了不晓得多少了,但是呢,你说够了吗?再也不要受了?没有,还是想受。
三无始而转。
“无始而转”就是数数受生了,受生是数数结生。那是没有一个完的,不断地流转生死。
初中有四:一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
那么第一个无保信处呢又分四个,第一个,“于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谓身数数舍”,得的身体不可保信,数数要舍掉的。那就是第三个数数舍身的过患。
二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
第二个不可保信,“二作诸前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一会儿做父亲,一会儿做母亲,一会儿做妻子,一会儿做孩子,没有定的。那么这是“前益不可保信者,谓无决定”,这是第一个。
三于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谓高下变易;
“于诸盛事不可保信“,一会儿高一会儿下,变易,这是第五个。
四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谓无伴而往。
“于诸共住不可保信者”,现在你世界上你的亲戚朋友跟你一起好象是很团结,但是你一走,他什么都跟不了你去的。“共住不可保信”,那就是最后独往独来了,“谓无伴而往”。
那么这六个呢可以摄了三个,这三个里边呢第一个嘛又摄四个,加起来嘛还是六个。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如是总摄亦当思惟。
“第三者谓数数结生”,那么第三个就是说,无始而转呢就是数数结生了,就是我们第六里头的第四个,数数结生。“展转受生不见边际”,你说不修行的话,不断地受生,无边无际,无始无终,那么很可怕,生死没有一个了的时候。“如是总摄亦当思惟”,那么由三个来摄六个,这个道理呢还是要好好思惟。我们说思惟的方法是很多了,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去思惟了。宗大师呢很慈悲,讲了我们很多修的方法。那么自己怎么修?那就是说要根据论所指示的,好好去修,如果说论讲了那么多,你还修不来,那么你好好去参考一下帕绷喀大师的《掌中解脱》,昂旺堪布的马车,这些修法都可以作参考。
那么今天时间到。
第五十四讲
上一次我们讲六苦,六苦里边第一个,就是说无定过患:亲的转为冤的,冤的转为亲的;父亲可以转为孩子,孩子转为父亲;母亲可以转成妻子,妻子又转成母亲。这个生生世世,冤亲不定,上下不定。
第二个,没有饱足,我们在生死轮回之中,固然有一点点乐受,极少。人天的时候很少,恶道的时候很多。但是这个乐受,无始以来也尝过很多次了,从来没有满足的。于是贪着享受的越多,这个贪心就越大,从来没有满足过。那么这是一个过患。
第三个就是说,无始以来,生生世世,那是时间不晓得多少了,从来没有停下来过。骨头如果聚起来,那是很多的,须弥峰都抵不过。
那么这个既然舍身呢,四当然还有结生――投生。那么投生的次数也是说什么人都做过母亲,什么人的肚子里都去住过,那就是次数也是极多。
这个里边有个颂,是《四百论》的颂呢,有人感到不太好解。那么我们再讲一下。就是说,虽一个果,它要找它的因呢,第一个因是找不到的,前面的因还有前面的因,前面的因还有前面的因,“见一亦增多”,一个果里边就看到无数的因。那么无数的果呢,这个因就是无量无边了。这个业的网呢,从前看无量无边,从后看也是无量无边,这样子荆棘丛林,就是生死旷野,里边充满了苦难,当然是苦蕴了。应当感到很恐怖,那么这是说,数数结生里边,就在里边呢不断地在受生,在旷野里边,应当感到恐怖。
五那么高下,数数高下,也就是说,一会儿做帝释天,一会儿下地狱,一会儿天上享受五欲的乐,一会儿地下去受极痛苦的折磨,那么这些呢也是经过了无数次了。而且里边享受的毕竟是少数,最后还是受苦的。因为享受的时候,毕竟会放逸,会做恶事,最后还毕竟堕到恶道去。所以说“一切盛事,最后边际,衰所摄故”。总是要衰败的,“(积集皆销散,)崇高必堕落,亲爱终别离,有情决定死”,这个颂对我们是非常有警惕性的一个颂。
六那么无伴,我们生死之中,从来是没有人陪你来,也没有人陪你走的,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的。哪怕你现在做个国王,无边的眷属,无边的臣属,但是你走的时候,还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走。秦始皇据说殉葬的宫女有三万,但是他去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去,这个三万人各走各的路,不会合在一起的,所以这是徒然的。
那么这是说六苦,下边呢,是最微细的,三苦。那么我们就按着文先说。
丑三 思惟三苦
第三修三苦者。谓譬如极热或疮或痈,若于其上洒以冷水,似为安乐,于生死中所有乐受,若坏灭时,还起众苦,故名坏苦。
这里就是讲三苦了。三苦呢:苦苦、坏苦、行苦。乐受就是坏苦了,苦受就是苦苦,不…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