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20

  ..续本文上一页苦不乐受就是行苦。他打个比喻,一个疮或者痈,痈就是毒疮了,它极热,发炎了,发炎就是很烫的,这个发炎很厉害的一个疮,假使上面洒点冷水,那么就感到很舒服,“似为安乐”,我们在生死里边,所谓的乐受,就是像一个痈疮发炎很烫的时候洒点冷水一样,感到这个乐受很舒服。但是这个乐受本身从疮的痛苦减少一点而生起的,当你时间过了,还是要痛的,要坏灭的。这个乐受一下过了又痛起来了,“还起众苦”,叫坏苦。坏的时候要苦,没有坏的时候暂时有一个安乐。

  此复非唯其受,即此相应,余心心所及为所缘诸有漏境,皆是坏苦。

  那么就是说坏苦的范围了,不但是这个受,这个受是乐受了,所有坏苦不但是一个受,跟这个受相应的心王心所都包在里头的。甚至于它所缘的有漏法,有漏的境,也属于坏苦的范围的。那就是我们提坏苦呢,不仅仅是指那个乐受,乐受它生起来决定有心王了,心王还有其他的心所法了,这个遍行、别境总是连带生起来的,这些都算在坏苦的范围里边。

  又如热痈逼切,触热水等变异触时,起极楚痛。如是当知苦受,随纔生起,便能触恼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肾痛。此复如前,非唯其受。

  这是第二,讲苦苦了。假使说这个疮本来是发炎的,很烫的,再去把热水碰上去,那么这个是极难受了,痛得不得了了。“如是当知”,这个就叫苦受了。一生的时候,马上就感到身心都好象“触恼”,都很不舒服,很难受,这就叫苦苦。坏苦呢碰上去的时候好象有点安乐,这个安乐过了之后又苦,叫坏苦。但是苦苦呢,碰上去就苦。不但是身不但是心,都感到苦。“譬如肾痛”,好象有的人腰痛一样的,全身难过得不得了(这个肾痛应当是圈圈的,这个标点这里边也有好几个不标准的)。

  “此复如前,非唯其受”,这个跟前面一样,不但是苦受叫苦苦。这个苦苦包含的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跟苦受所缘的那些有漏境,都属于苦受的范围。那么这是讲苦受。

  又如热痈,俱未触会二触之时,有漏舍受,为诸粗重之所随逐,故名行苦。

  那么就是说行苦了。这个发炎的痈疮呢,它既没有碰到冷水,也没有碰到热水,那么没有刺激了。冷水刺激是安乐,热水的刺激就是痛苦了。那两个都没有,这个时候呢,既不安乐也不痛苦,但是由那些“粗重之所随逐”,烦恼的种子跟在里头,一发生出来这个苦受――苦苦、坏苦都要出来的,那么就叫行苦。当它还没有发生之前,这个是暂时的一个阶段,叫行苦。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这个也跟前面一样,不但是一个不苦不乐受了,叫行苦了,还有不苦不乐受的心王心所所缘的有漏境都包在里边,叫行苦。

  此由先业烦恼自在而转,故名为苦,及为能发后烦恼种,所随逐故,名为遍行粗重所随。

  这个行苦因为由过去造的业,烦恼,随它们的自在而转,自己没有自在。过去造什么业起什么烦恼,就跟了烦恼业就走了,该受苦的,该怎么的,自己毫无自在,这个就是叫苦。这个苦就苦在不自在了:只有烦恼、业的自在,当然是不好的了,有自己能够善行自在嘛好嘛。那么不但是不自在,将来呢、发后来的烦恼种子,跟在里边,将来又能起烦恼,又要去造业,所以说这个呢叫行苦了。“名为遍行粗重所随”,这里宗大师略略引一下,我们有个注解,要广讲这个事情,那么等一下再看。

  如是若起乐受贪欲增长,若起苦受瞋恚增长,苦乐俱非随粗重身,则于无常执为常等,愚痴增长。

  这三个受有什么不好呢?起乐受的时候起贪心,贪欲增长;起苦受的时候,不愿意受嘛,瞋恚、瞋心增长;那么起不苦不乐受不是很好吗?既不贪也不瞋,就可以了嘛,但是愚痴增长。无常执常、不净执为净、苦执为乐、无我执为有我――常乐我净的颠倒,这是愚痴。如果说能够知道宇宙真相,苦、空、无常、无我,那就走解脱的道路了。前面所说过的,出世的开始,正见开始就是知道常乐我净是颠倒的,要起无常、苦、空、不净、无我的那些,这个就是说执了四个颠倒就是愚痴了。

  其中贪欲能感当来于五趣中生等众苦。

  贪欲增盛了,造了业了,那么将来就是五趣投生了,里边那些投生,生老病死等等苦都会生出来。

  瞋于现法起忧戚等,于后法中感恶趣苦。

  瞋恚增长呢,“于现法起忧戚等”,那么瞋恚更厉害了,现在就感到不舒服了。这个忧愁了,难受了;后法呢,恶趣苦,瞋恚心决定感恶趣苦。贪呢有的时候做好事,五趣里边人天还可以去。起瞋恨心的人决定是恶趣苦。现世就不舒服,后世感恶趣苦。

  痴于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故于乐受,应观为苦灭除贪欲。于诸苦受,应作是思,此蕴即是众苦因缘,苦从此生,犹如毒箭,灭除瞋恚。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灭除愚痴。

  这个贪跟瞋的过患说过了,痴有什么不好呢?“痴由前二所感二苦随逐不舍”,痴就是说它还没有发生这个苦乐二受的情况之下了,但是它苦乐二受的种子在,随时碰到外境都可以产生苦乐二受。这个苦乐二受的种子跟了它不舍的。那么所以说乐受,你要观为苦,它坏的时候就是苦,要灭除贪欲。

  “于诸苦受,应作是思”,这就是这个五蕴――我们的身体――众苦的因缘生起来的,苦就是这个地方生的,跟毒箭一样,这个我们后头的注解很详细,都可以作一个这段文的注解。那么灭除瞋恚。

  “于诸舍受,应观无常销灭为性”,舍受本身就是无常的,它要坏灭的,要灭坏的,以这样的心灭除愚痴。那就是说,我们对这个三个受,本来要产生贪瞋痴的三个烦恼的,现在我们要以正见观察,使它不生起贪,不生起瞋,不生起痴。

  不于三受为三毒因,此如《瑜伽师地》及《摄决择》意趣而说。

  就是这三个受,不要做三毒的因,以正见去观察,都是苦,不要起贪瞋痴三个毒。这个意思呢根据《瑜伽师地论》及《摄抉择》里的意思而讲的,那么《瑜伽师地论》的原文呢我们等一歇抄了一段给大家作个参考。

  如负重担,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

  “如负重担”,这么下边就打比喻了。假使我们人背了个重的担子,“随其重担当负几久,便有尔许不乐,取蕴重担亦尔,乃至执持尔时受苦,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故为行苦”,假使有人背了一个担子,一般背一百多斤很重了。有些人呢,据说,有那么一次我们在清凉桥的时候,很多温州人了,他们里边呢,可要田里边种地的要,起码二百斤,那么就很重了。这个背了个二百斤的担子,你背多少时间,就有这么时间的痛苦,不快乐,不乐。那么我们五蕴的这个生了之后,就背起五蕴的担子了,这个五蕴的担子背起来,就比背二百斤的担子还要重。那么随你背多长时间,“乃至执持尔时受苦”,只要你执着五蕴是我,那么你就要受多长时间的苦。“以此蕴中有苦烦恼粗重安住”,这个五蕴里边,本身它就是烦恼跟苦的种子都在里边,随时遇到缘都会发生,所以说你背在那边,总是一个苦的事情了。这是叫行苦。

  既有此已,虽于现在苦受未生,然其无间由种种门能起众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故应于此多修厌离。

  那么行苦呢,不苦不乐了,好象说现在还不太苦了,现在的苦还没有生起来,但是“无间由种种门”,但是你现在是说不苦,但是无间,就是下一刹那,由各式各样的门,就是说什么环境起来了,就起什么什么的苦。不是苦苦就是坏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余二苦根本”,这个行苦都在一切苦里边,苦苦里边有行苦,坏苦里边也有行苦,是苦苦、坏苦的根本。苦苦、坏苦是从行苦里生出来的,而行苦又遍及苦苦、坏苦两个里边,所以说呢,这个苦微细。“应于此多修厌离”,对这个行苦呢要多修,使他厌离心生起来。

  这个我们抄了个笔记,这个很好,可以参考一下。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复次如佛世尊说三苦性,此中云何为行苦性?谓后有业烦恼所生诸行,于彼彼自体中能随顺生一切烦恼及与众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粗重所摄亦名粗重,是行苦性。依此行苦,佛世尊说略五取蕴,皆名为苦。」

  这个里边根据《瑜伽师地论》六十六卷,它就是《摄抉择分》,根据宗大师说的原文,“复次如佛世尊说三苦性”,佛说的三个苦了。“此中云何为行苦性? ”,那么前面苦苦、坏苦讲过了,讲行苦了。因为苦苦、坏苦好懂嘛,我们就不写了。那么什么叫行苦呢?“谓后有业烦恼所生诸行,于彼彼自体中能随顺生一切烦恼及与众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粗重所摄亦名粗重,是行苦性”,这个话很长,意思嘛也很多,下边注解里就把它透出来。“依此行苦,佛世尊说略五取蕴,皆名为苦”,因为有这个行苦的关系,佛就是说,总的来说,五取蕴都是苦。因为五取蕴里边都有行苦的性在里边。那么这个话怎么说呢?下边就要把《批寻记》来写一下。

  《披寻记》卷六十一:「于彼彼自体等者,《本地分》说,一切种子识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无色界一切种子。如是色界自体中,亦有欲无色界一切种子。无色界自体中,亦有欲色界一切种子(陵本二卷一页)。由是当知,三界自体差别非一,故名彼彼。即于其中,所有诸行,性有漏故,能随顺生现在一切烦恼,及与当来生等众苦,是故安立名粗重性。一切遍行粗重所摄,谓彼粗重,遍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故,即此建立为行苦性。」

   “于彼彼自体等者”,什么叫“彼彼自体”呢?这个根据《本地分》 。《批寻记》有一个好处,这个注解不是他自己的注解,就是以《瑜伽师地论》前后文,以前面的注解后头的,后边的解前面的,没有离开《瑜伽师地论》本论,那么这个注解应当说是正确的。那么它根据《本地分》说,“一切种子识随所生处”,“一切种子识”是什么?阿赖耶识了。随你生在哪里,…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