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56

  ..續本文上一頁書》裏邊,他是總結這個輪回的苦了。他說生死呢,他跟大王說了,你應當知道,生死是這樣子的,不管你生了天上也好,人間也好,哪怕地獄也好、餓鬼也好,旁生也好,這五趣裏邊,都不是好處,好地方。“生”,只要你哪裏投生好了,都是“非一苦害器”,都是各式各樣的苦的損害我們的一種工具。你生出來就是要受苦,要受損害的。那麼這個生就,哪裏生都不行啊,要生厭離心了,對那些苦要有畏懼心。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災害的根本,你生了生死流轉的大海之中,一切損害的根本,一切苦惱的根本,都在裏邊。“故當斷除”,要斷除這個生,不要投到這個,不要生到五趣裏邊去了,就不要在生死流轉裏邊投生去了。

  此複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

  “此複要待滅除二因”,要不生的話,要滅除哪兩個因呢,“謂煩惱業”。這個還是重複前面的話,這個宗大師再再地這個警惕我們,要斷生死,從斷煩惱下手。我們說要斷生死的話,生死有極大的損害,要斷除。斷除生死從因上斷,怎麼斷呢?二個因。哪兩個因呢,煩惱業,集谛嘛。生死,苦,苦谛嘛。集谛。

  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

  “此二之中”,這個煩惱跟業當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煩惱再沒有的話,業再多,也不會受生的。這個前面都講了好幾次了,阿羅漢,雖然他無始以來造的業很多,但是沒有煩惱滋潤他,他就出叁界了,不受後有了,“我生已盡”了。

  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

  那麼這個反過來,假使你有煩惱的話,哪怕你過去的業,假使已經,“縱無宿業”,這個是做不到的,無始以來造的業怎麼會沒有呢?受不完的。這個是說,哪怕你這個過去的業都沒有了,但是你煩惱在的話,他馬上給你造起新的業來了,這個造了業要感生死了。所以說斷生死呢,二個因:一個煩惱;一個業。但是這兩個裏邊的重點還是煩惱。

  故應摧壞煩惱,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故應摧壞煩惱”,所以說我們在斷生死裏邊,生死的兩個因之中重點是要摧壞煩惱。“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要斷煩惱,要修圓滿的。就是說,不是缺支分的,無謬的,正確的,不是邪的。外道,世間的這個離欲道,都是有謬之道。如果說修了正道,叁士裏邊,都是正道了。單修下中士道就不圓滿,要上士道,全部修,能圓滿的,沒有錯的道,才能夠把煩惱壞掉。那就是再叁地提醒我們,要修行的話,第一個是斷煩惱。要斷煩惱的話要修圓滿的無謬的道,就是上士道。因爲中士道修了之後固然出叁界了,但是自已,自利還沒圓滿,不要說他利,自已來說還沒圓滿他的自利,只能到阿羅漢爲止。還有所知障,習氣都沒有斷,你要把這些斷完的話,非成佛不可。那麼利他的話,你阿羅漢能力還遠遠不夠,一定要成了佛之後,一切利他的能力才能夠圓滿。所以說真正要斷煩惱,要靠這個道。

  此中分二:一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二修何等道而爲滅除。  今初

  “此中分二”,要修斷煩惱的道,要分二科。一個是什麼身份來斷,滅除生死;一個是修哪一個道,來滅除這個生死的苦。

  庚一 以何等身滅除生死

  如《親友書》雲:「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爲騃啞長壽天。隨于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勵力斷生死。」

  “如《親友書》雲”,這個是在慧學裏邊的。他說,“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執邪倒見,及旁生”,這是八難了,有“邪見”。“旁生”是畜生。“餓鬼,地獄,無佛教”,生在惡鬼中就是叁惡道了,地獄,佛不出世的,沒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邊地下賤,沒有佛教的地方。“性爲騃啞”,這個聾啞,諸根不具。那個“長壽天”,這個一般是無想天。但是前面也講過了,欲界的天也包了裏頭,他們享受嘛,不能修行了。

  “隨于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失”,這個我們在以前都講過。這八個地方,你哪一個地方受生,都是無暇,有過失了,不能修佛法。“離此諸過得閑暇”,反過來,離開這個八無暇,那麼得八有暇了。“故當勵力斷生死”,我們要斷生死,就要靠這個有暇的身體。假使你無暇身體,你雖然知道生死苦,你也想要斷,也沒有辦法斷,沒有這個機會斷了。你生在無暇之中,根本不能修行嘛。不能修行,怎麼斷?我們說斷生死嘛,修圓滿的無謬之道嘛,你根本聽都聽不到,你怎麼修呢?所以說一定要暇滿的身體,才能修這個斷生死的事情。《上師供》也說嘛,那個暇滿難得嘛,失壞易。“偶一獲此圓滿有暇身”,這個偶而,好容易得到一次,暇滿,有暇圓滿的身體,那是趕快要好好地修行了。“無義所作即時能止息”,見義勇爲,好的事情要趕快去做,不能拖,也不要畏縮,要勇爲。

  是須于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是須于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我們趁現在得到瑕滿的時候,趕緊要斷生死了,不能再因循蹉跎了。“生無暇中無斷時故”,生在無暇裏邊你沒有辦法斷了。“如前已說”,這個前面講暇滿的時候講得很多,可以參考一下了。

  大瑜伽師雲:「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的,假使說你沒有修正法,只是爲了活命,現世的求一些快樂、除苦,你努力去做的話,旁生也會。畜生也一樣的,它現世的苦它要排除,現世樂它要追求,畜生也會。

  我記得昂旺堪布他講了幾個,它畜生很聰明。他說,有一個人,曼荼盤裏有一個寶石,就綠耳(注:綠耳是一種寶石)什麼東西啊,老鼠來偷,這個寶石很大,它嘴咬不起。怎麼呢?它一個老鼠,抱了這個寶石,就仰天覆,躺在那裏,另外一個老鼠把你尾巴咬起走,那就是拿起走了,偷起走了。畜生很厲害嘛。

  他說還有個烏鴉啊什麼東西,一個老鷹把它的一個蛋吃掉了,烏鴉就報仇。它就跑到老鷹的窩裏邊。老鷹不在,把它的蛋,那麼多烏鴉一起抱起,空運,把它運到小烏鴉的破蛋的旁邊。然後當著那個破的,那個給它咬破的蛋子,就大家一起把老鷹這個蛋打碎,報仇。這個,這個仇真是,它要追求快樂,排除這個現有的痛苦,它也很聰明,並不比人差。

  那麼,我們如果這樣做的話,跟這個畜生有什麼差別呢?“現在是從畜生分出之時”,現在我們要暇滿大義得到之後,要給畜生分出來了,不要再做畜生一樣的,只求現前快樂了。避開現前痛苦了,這樣子做畜生一樣的,沒什麼希奇的,就是說要修行了。不要跟畜生一樣了,要分出來了。

  博朵瓦雲:「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過去我們那麼久地流轉,沒有能夠還滅。今,現在,也不能自然地還滅了,你不努力怎麼還滅呢?要靠自己努力了。那麼要斷除,斷除煩惱了。什麼時候斷除呢?正值現在暇滿之時,現在我們得到暇滿的時候,你不斷除,等到暇滿沒有了,你什麼時候再斷除呢?就沒有機會了。這個是,我們不要看過算數啊,現在我們在座的,包括還有一些世間一些人,都有暇滿,都可以親近佛教。但是有的人,他就是世間的事情他放不下。雖然親近了佛教了,還是搞世間的法爲主,甚至于對佛教放掉了的都有的,這些就是太可惜了。當然了,我們說,人嘛,是在家出家兩種了,這個都能修行了。在家呢在家的修法;出家嘛,出家的修法,都是要盡量地攝取佛教,好好修嘛。不要因爲世間的事情呢,把佛教甩到一邊去了,這個就可惜。

  那麼下邊要決擇一個道理:既然說暇滿了,那麼要家出家都能修了,到底哪個身份修好?——出家的好!

  此複居家于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衆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爲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雖然在家也能修行了,也可以修嘛,不能說在家不能修了,但是多有留難。這個在家居士知道了,你要聽經了,你丈夫不允許了,你孩子要怎麼了,這個沒辦法的。在家的,你不能說家庭甩掉了,這個管自己了,人家要譏嫌:“喔,這個人信了佛了,家裏弄得一塌糊塗。”這個呢說起來不好聽,這個留難很多。“及有衆多罪惡過失”,你在家呢,要做很多事情,要做罪惡的。他說你的,家裏有人要吃葷的,你非煮肉給他吃不可,這是罪惡過失。還是開什麼工廠的,做啥東西,做香煙的,做老酒的,唉,這麻煩了。“出家違此”,出家人就沒有這個。所以說斷生死的身呢,出家的好。“是故智者應欣出家”,有智慧的人要欣樂出家。

  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假使說我們經多多地思惟在家的過失,出家的功德,那麼已經出家的可以心堅定了,不要想去還俗去了;沒有出家的能夠安立一種醒覺的妙善習氣。安立醒覺就是說建立一種好的習氣,就是說向往出家了。不要呆在家裏認爲很好,有的人認爲在家好,能享受,妻子兒女都有,也方便,跑來跑去多方便,說話也自由,也沒有什麼戒律,什麼約束,他認爲在家很好。不知道你這些東西都是地獄的繩子給你拴住了,將來拉你到地獄去的,有什麼好?一點也不好。那麼這個妙善的習氣把它養成功,也好。這個就是心出家嘛,你身不能出家嘛,心也出個家嘛。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爲苦,貧則追求衆苦艱辛,于無安樂愚執爲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那麼這些道理呢,很重要了,宗大師就是慈悲,就要略略地說一下:“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爲苦,貧則追求衆苦艱辛,于無安樂愚執爲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那麼就是說在家的過患了,那麼要略略說一下,廣說是無邊了,那麼扼要地說一下。在家的,你說他要麼是窮的,要麼是富的,富的窮的都不好。

  富的呢,“守護劬勞爲苦”,你有財富了,要守護,也很辛苦。現在也有了,過去舊社會有綁票,過于富的人,把你自己也好,你子女也好…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