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她說:“我沒有煩惱,我沒煩惱,我很好,我家裏環境也好,錢也有,不操心,也退休了,兒子媳婦很孝順,一天很舒服,沒有煩惱,我不要修行。”哎!那就有好的,就天然的佛出來了,不要修了,阿羅漢嘛,佛嘛。這個奇怪了,我說你怎麼沒有煩惱呢?你這個高興你的兒子媳婦,這就是煩惱嘛。是你的兒子,你的媳婦,人家的媳婦兒子你不管了嘛,你怎麼沒有煩惱呢?這是我執嘛。這個她不懂。但是過了幾個月,她來了:“哎呀,煩惱得很。”怎麼?兒子媳婦跟她吵架了。才來的時候兒子媳婦孝順,客氣嘛。久而久之麼你個老太婆人家看不慣了,跟你吵了嘛。啊,她就氣死了。好容易把他長了大了(養了)那麼多,讓他念書,大學畢業了,結果來個女人跟我造反起來了。哎!她氣死了,煩惱來了。本來就是你太執著嘛,你的兒子,人家的兒子他也不一定造反了,你煩惱也沒有。如果他不是你的兒子你也不會氣嘛,你自己要把他執的那麼緊,現在對你不好了嘛,你氣起來了。煩惱你看不到嘛。所以說,要真正要知道煩惱呢,你還得要學一下了,什麼叫煩惱了。
此中分四:一正明煩惱,二如何生起之次第,叁煩惱之因,四煩惱過患。今初
那麼下邊,就是說,分四科。要知道。“正明煩惱”,什麼叫煩惱,煩惱怎麼生起來的?“如何生起之次第”,煩惱的因,煩惱以什麼爲因?煩惱有什麼害處?“煩惱過患”, 那麼“正明煩惱”,什麼叫煩惱?
子一 正明煩惱
煩惱總相者。
煩惱一個總的相貌是什麼?我說我煩惱煩惱,煩得很煩得很,叫煩惱。有的時候,煩惱它不煩。貪心來的時候,並不煩,很高興,你怎麼叫煩惱呢?煩得很這個不能代表煩惱。
如《集論》雲:「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
煩惱,不寂靜就叫煩惱,並不是說心裏煩得很叫煩惱。《集論》裏邊說,假使一個法,生起來了,那麼你就生起一種極不靜的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什麼叫極不靜相呢?因爲這個東西生起來了,使你的心就感到很不寂靜,心裏就是靜不下來了,這個就叫煩惱相。這是《集論》的解釋煩惱了。
謂若何生,令心相續,極不寂靜。
凡是一個法,生起來之後,使你心靜不下來了,而且不是一點點不靜,極不寂靜。你只要想好了,貪心大的人他哪坐的住啊?他拼命想追求搞他的五欲去了。瞋恨發的人更不要說了,抄起來就要打人了,這個不寂靜。不但是心不靜,身也不靜。這個使你不寂靜的東西是什麼?就是煩惱。所以這個東西煩惱的相應當是這樣子解釋。那麼這是不寂靜了。
《雜集論》卷六:「不寂靜性,是諸煩惱共相。此複有六,謂散亂不寂靜性,顛倒不寂靜性,掉舉不寂靜性,惛沈不寂靜性,放逸不寂靜性,無恥不寂靜性。」
怎麼樣不寂靜呢?有一本《雜集論》,專門解釋《集論》的,它是安慧菩薩造的。那麼他有說了,“不寂靜性,是諸煩惱共相”,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了:妒忌、貪心、瞋恨心、我慢等等都是煩惱,但是共相,共同有的就是心不寂靜。這是共相。這個不寂靜相呢,有六種:第一種呢,散亂不寂靜。第二種,顛倒的不寂靜。第叁個,掉舉的不寂靜。第四個昏沈的不寂靜,五放逸的不寂靜。六無恥的不寂靜。這個又幫你分了六個。從這六個裏更具體地看到煩惱是怎麼樣地使你的心不寂靜?有的是散亂,有的是顛倒,就是無常爲常,有的不淨爲淨,這都是煩惱相。有時是掉舉的,東想西想的,有些是昏沈的,有些放逸的,有些是沒有羞恥,這些都是不寂靜相的具體的一些表現。
我們這裏就說什麼叫煩惱就認得到了。不是心煩得很叫煩惱,高興的嘛不是煩惱,不是那個話。這個老太太就是因爲心煩嘛叫煩惱。她說我心裏很高興,兒子也孝順,家裏也有錢了,我沒煩惱。不是那回事。
各別相中有十煩惱。
煩惱呢把它分,各式各樣的煩惱很多了,大概總的分有十個,是根本的。第一是貪,貪瞋癡慢疑嘛,這個大家都知道,學過《廣五蘊論》、《五蘊論》、《百法》的都知道。
貪者,謂緣內外可意淨境,隨逐躭著,如油著布難以洗除,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
這個寫得很好。他說什麼叫貪?“緣內外”,內部的或者外部,“可意淨境”,可意的,歡喜的,對心裏合的。“淨境”,認爲是幹淨的,這個已經是顛倒了。本來是不淨的,你認爲淨的,那就有可意性就生出來了。既然是淨的,生了可意的心了,那麼就“隨逐耽著”,跟著這個境呢,耽著,分不開了,沾住了。“如油著布”,這個比喻極好,一個油跟布兩個弄了,你這個油再把它分就分不出來了。這個有人說還可以洗,過去的肥皂洗不掉,我現在最新的化學品還洗得掉。但是古代還有一個喻,如油入面。油跑到面裏頭去了,那你就沒有辦法了。一洗的話,把面也洗掉了。那就兩個都沒有了,這個是洗不掉了,面和油一合的話,兩個就沾住了,再也不能分了。那麼貪就是這樣子了。它執了它所緣的可意境,它就是跟油跟面合在一起一樣了,再也分不開了,“難以洗除”,洗不掉了。“此亦耽戀自所緣境與彼所緣,難以分離”,這是貪。
瞋者,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謂刀杖荊刺等,發恚惱心,發粗猛心,于彼諸境思作無義。
那麼瞋呢,“謂緣諸有情及苦苦具”,“緣諸有情”――冤家仇人,或者“苦”――受了苦了,起瞋恨心了,“苦具”――苦的緣,刀杖了、荊棘了等等,使你受苦的一個因緣。當你看到冤家仇人,或者受大苦的時候,或者呢,苦具苦因呢,爲刀所砍了,等等,“發恚惱心”,發起極大的瞋恨心。“發粗猛心”,這個心還是很粗猛,要報仇了,要反擊了。“于彼諸境思作無義”,就是要損害他(們)。假使人罵你,你就要罵他,甚至于打他。假使說受了苦了,就要還報,發極粗猛的心,瞋恨的心,對那個境呢要做――無義――就是做不好的事情,做不合理的事情,報複了。
慢者,謂依止薩迦耶見,緣內外之高下好惡,令心高舉,高相隨轉。
這個慢呢,總是比較了,“內外之高下好惡”,自己跟人家比,哪個高哪個下,哪個好哪個壞?比下來總是自己好,“令心高舉”,擡高自己。“高相隨轉”,心裏有個高的相。
那麼慢有七個慢,我們記得好象抄了一下。我們也大概地給它介紹一下。
《俱舍論頌疏》卷十九:「且慢七者,一慢,二過慢,叁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令心高舉,總立慢名,行轉不同,故分七種。一于他劣謂己勝,于他等謂己等,雖然稱境,以心高舉,說名爲慢。二于他等謂己勝,于他勝謂己等,名爲過慢,過前慢故。叁于他勝謂己勝,名慢過慢,慢他過故。四執我我所,令心高舉,名爲我慢,恃我起故。五未得謂得,名增上慢。六于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爲卑慢。七于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爲邪慢。成就惡行,名爲無德,恃惡高舉,名爲邪慢也。」
慢呢,是根據《俱舍》的,因爲我們學過《俱舍》的人多嘛。《俱舍》裏邊慢有七個,七個慢:一個是“慢”,我們平常的慢就是第一個。第二個“過慢”,第叁個“慢過慢”。第四個“我慢”。第五個“增上慢”。第六個“卑慢”。第七個“邪慢”。那麼都要介紹,哪個叫什麼慢?
第一,“于他劣謂己勝,于他等爲謂己等,雖然稱境,以心高舉,說名爲慢”,慢嘛要比較嘛,自己跟人家比較,薩迦耶見爲主,依止薩迦耶見,依止我,那麼我呢就要跟人家比了。假使一比,這個人很差,我比他好。或者這個人跟我差不多,那麼我也跟他差不多了。那麼這個是對的了,客觀是符合的了。但是你差我勝,那當然是擡高自己了,“嗨!你這個人,我比你好得多了。”這個相等的,你不要了不起,我跟你差不多,“嗨,不差,我並不比你差。”這個高舉的心就是慢心,這個是慢,這個還是跟客觀符合的。
第二,“于他等謂己勝,于他勝謂己等”,叫過慢,這個慢是超過一等。本來是兩個一樣的,他說我比你好。本來是他好的,你說我跟你差不多。這個慢已經是不符合客觀的標准了,這過慢,慢上加慢了。
第叁,“于他勝謂己勝”,他本來比我好,你不說相等,還要說我比你好。那好了,慢過慢,慢上加慢又加慢了,這是超格了太多了。本來他比你好,你說我比你好。人就是一個執著自己好,從來沒看到自己壞的。最簡單的是一個女人,她長得再難看,她說我比你好看。她嘴裏不說,心裏總是這麼想。她跑到馬路上,就是想人家看她。怎麼?好看嘛,我好看。偶爾人家跑過來看她了,其實她很怪,人家看她的怪。她很高興,嘿!他來看我,我很好看。這是慢過慢了。那麼這是第叁個。“于他勝謂己勝”,叫慢過慢。
第四,“執我我所,令心高舉”,我慢。這是我的!噢,我這麼說的!好象是最對的。這是我慢。把我、我所擡得高高的,我慢。這個我慢哪個都有,我是碰不得的。我說的話,哪個說我反對了,那就不得了了,你這個人就是太不懂道理了,我說的你怎麼好反對呢?這個就是不得了了。如果說他以前是國王的話,那就要殺頭了,造反了。這是我慢。“恃我起故”,因爲有我起慢的,我慢。
第五,“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這是增上慢。這個就是大妄語了。
第六,“于多分勝謂己少劣,名爲卑慢”,多分勝,人家都很好,自己是很差,他還要說:“我也不錯了,我能夠在多寶講寺還住的下來,哎,已經不錯了,比外邊好的多了。”卑慢!人家在精進用功,什麼東西,他都沒有,他一天到晚吃喝玩樂,沖殼子,他還說:“我差不多,不算壞啊,我比外邊的要好的多啊。”這樣的人,卑慢。
第七,“以無德中謂己有德,名爲邪慢”,本來你沒功德,你自以爲有功德,邪慢。這是外道的,最多了,他自以爲了不得了,他哪有功德呢?他還自以爲有功德。什麼叫無德呢?“成就惡行”,做了很多壞事,他還說我是很好。那麼有些,這些過去就有了。有些打仗的…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