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26

  ..续本文上一页怕是恶趣的烦恼种子都跟着他,并没有少一个,有各式各样的障碍。他要死或者住,想要天上住长一点,不自在。要死来了,想不死也不自在。一切跟着业报走的,没有办法。所以说天上的人因为粗重随逐的话,行苦嘛,他还是很大的苦。

  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

  色、无色界的天,他们苦苦已经没有了;那么坏苦呢,初禅、二禅、三禅还有。他是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了,还有乐;四禅以上呢坏苦也没有了,都是不苦不乐的行苦了。那么在色、无色界里边,苦苦是没有的,以禅定的乐为性。这个禅定,当然有乐受、有舍受,各式各样的都有。

  “住劫不倾动”,他的寿命可以长到几劫,无想天就是五百大劫,非想非非想就八万四千大劫,可以不倾动,坐在上边不动。“然非毕竟脱”,但是时间到了,还是要下堕,并不是究竟解脱。“从彼仍当堕”,从他的色、无色天时间到了,还要堕落来。“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他们外道,登了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天了,以为已经解脱了,他以为已经超越了恶趣的苦暴流了。恶趣很苦,他的苦很多,如暴流一样的,那么这个恶趣的苦暴流呢,好象他们认为已经解脱了,但是实际上佛的看法,他还是行苦之中,他不自在的,到哪一个时候他死了,他也不自在,只能死下来。死了之后他以为解脱的恶趣苦暴流还得要去。那么等到他死的时候,还要堕落到以前认为已经超脱的恶趣的苦暴流,还得要去受。

  「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虽然你非常努力,但是不能久住,再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四千大劫还得要下来。“等同空飞鸟”,天上飞的鸟,你再努力地飞,总有一天飞不动了要停下来的。所以说“虽励不久住”,不能永远呆在天上的。

  “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小孩子射箭,往天上射,它毕竟要掉下, 来的。你射得再高,仅仅是一段的时间在空中,到了时间力量不够了,还是要掉下来。那个上二界的定力,以定力上升到上二界去,但是定力没有了,他又掉下来了。

  “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也就是说好象灯一样的,你看起来点得很长。那一次过年,我们记得外边人家供一个灯,点了好几天,但是毕竟还是要点完嘛。

  “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那么“诸行变坏苦”,行苦了,我们五取蕴的身体成立之后,一刹那一刹那地在变坏,无常坏变了,行苦了。这些行苦在极侵恼,还在扰乱我们,受行苦的支配。没有解脱这个苦,还在行苦之中。即使是色、无色天,一般认为是很好,外道以为是解脱了,还在苦恼之中。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这个是一步步来的了,现在我们这里观察五趣的苦,六趣的苦,什么总苦、别苦等等,总别诸苦都观完了。要“厌患生死,意欲出离”,那么观苦的目的要产生厌患生死出离的心,解脱的心,解脱生死的心要生起来。苦观好了,就厌离了,要厌离苦,那么就要看这个苦是从哪里来的了?那么我们说拔草除根嘛,你看到草你要把它除掉,要把根拔掉才行。根不拔掉的话,春风一吹草又生了,没用。那么就是看苦的根是什么?“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这个生死的因是什么?探求它的因,把因拔除了,这个生死的苦也可以除掉。所以说,进一层就要看这个因,因就是集谛。

  思惟集谛

  壬二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分三

  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一烦恼发生之理,二彼集业之理,三死没及结生之理。今初

  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我们苦谛是观完了,那么看集谛了,苦的因。由集谛的这个方面来思惟流转生死的次第。那么分三个,一个是“烦恼发生之理”。“二彼集业之理”,烦恼怎么造起业来的?第三“死没及结生之理”,怎么样子死的,怎么样子投生的?这些都要讲。

  癸一 烦恼发生之理

  第一个,就是说,“烦恼发生之理”,什么叫烦恼?

  

  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

  我们说生死的因是什么?造业嘛。你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业为它的因。但是业,它的因是什么呢,怎么会造业的呢?由烦恼嘛。烦恼起了,推动身口意造恶业。恶业还是被动的,是烦恼在主使它的。所以说这个里边虽然集谛的内涵呢,它的因,就是苦谛的因有两个:一个是烦恼;一个是业。重点“烦恼而为上首”,主要的还是烦恼,没有烦恼业还不会造嘛。

  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

  里边为什么烦恼是重要的呢?重点是烦恼呢?假使没有烦恼的话,新的业不造,当然不要说了。那么旧的业虽然是极多,因为无始以来我们造了那么多的业,还没有受报的都还存在,它不会坏的。那么过去的宿业呢,“超诸量数”,不可数、不可量了,太多了。但是烦恼没有的话,这个就像个种子,虽然种子还在,业是种子可以生芽的了。但是没有“润泽及其土等”,烦恼的水土没有了,尽管你种子还在,发芽也不会发了。“定不发芽”,决定不会发芽了。就是感异熟果,不会感了。主要的说,感果的种子还得要水土来给它润泽,才生长起来。没有水、没有土,干干的一个种子你摆在个盒子里,它怎么会发芽?它发不了芽了。

  如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这个业缺了它的俱有缘,没有俱有缘的话,业一定不能生起苦的芽。这个业就是苦嘛,这个苦等于种子的芽,苦芽,这是比喻一起来。那么我们把俱有缘看一下(有一个,好象写了一个的)。俱有缘,什么叫俱有缘?

  俱有缘:如交芦,互为果。俱有缘,于近取因共同生果。俱有因,不相离义是俱有义,同一果义是俱有义,相随顺义是俱有义。拉卜楞寺格西:“俱有缘即助缘。如瓶,因为水、土、火;助缘为人工。”

  “于近取因共同生果”,它跟它的近取因――就是跟它一起的一个因,这个缘跟它这个因一起生一个果的。不相离的意思就是俱有的意思,同一果就是俱有的意思,相随顺的意思就是俱有的意思。那么拉卜楞寺的格西他打个比喻,就是说假使一个瓶子,它的因是水、土,就是陶器,陶器、瓷、陶的瓶,水土合拢来,经过窑一烧成瓶了。但是这个助缘呢:人。就是俱有缘就是人,没有人的话,你这个水土火还是水土火,不会合拢来,也不会去烧它,也不会变瓶。所以说呢,俱有缘就是说跟那个因,近取因共同产生一个作用,能够生起果来的。那么这里指的就是烦恼,它的近取因就是业了。业要生起这个果来,苦的果来呢,它决定要有一个跟它一起的一个缘,这个缘就是烦恼。那么如果你没有这个烦恼润泽它的话呢,那么它这个苦果的芽绝对不生的。反过来:

  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

  哪怕你过去的业都受完了,但是只要你烦恼在的话,烦恼又可以造业嘛。那么烦恼无间,它是没有间断的,立刻可以给你造新的业,可以取后有。后面的果,苦果可以生出来了。所以说重点是烦恼,有了业没有烦恼不生芽,苦不会生的。假使没有业有烦恼的话,还能生新的业,可以生后有故,还是要生。所以说,重点是烦恼。我们要出生死,出三界,那主要就是灭烦恼了。外道就不知道这个,他永远超不出,他就在业上打算盘,苦行,想把业受够受完,那无始来的业你怎么受的完呢?而且你只搞这个苦行,也不是真正地把过去的业受完,是在造新的业,那是苦上加苦。

  如是亦如《释量论》云:「超度诸有爱,非余业能引,灭尽俱有故。」

  《释量论》里边也这么说,“超度诸有爱”,“诸有”,三界的爱,烦恼嘛。烦恼的头子就是贪。前面说过的,集谛就是烦恼,从殊胜的来说,就是爱。这是《瑜伽师地论》佛以爱来代表那些一切烦恼。那么假使你爱都……,三有的爱――诸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的爱全部超越了,超度了,爱的烦恼没有了,那么“非余业能引”,其他的业再多,不能引出新的果来了。“灭尽俱有故”,为什么?俱有缘已经没有了,前面说的。俱有缘没有的话,“定不能发苦芽”,这个烦恼没有了,业再多,不会生芽了。

  又云:「若有爱,仍当出生故。」

  但是说,你假使有爱的话,爱就是烦恼的总的代表。那么你这个还有生死,因为爱能造业嘛,造业之后,后的果又来了。

  是故开示烦恼对治极为重要,此复赖于先知烦恼,故于烦恼,应当善巧。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对治烦恼,我们修行第一是对治烦恼,这个是最重要的。你想把业消完,消不完的。所以重点是对治烦恼。

  “此复赖于先知烦恼”,你要对治烦恼,你要知道什么叫烦恼。假使要抓敌人,你要知道要抓的贼,是怎么样一个贼,才好抓嘛。你毫无目的的,烦恼也不知道,贼的相貌也不知道,乱抓。抓了个好人,坏人还在外边,他还在做坏事,那毫无用处。外道就是乱抓,把一切东西不该抓的抓了,该抓的他也抓不到。“此复赖于先知烦恼”,先要知道烦恼,那么要知烦恼呢,对于烦恼要善巧。要认识烦恼了,什么叫烦恼,它有什么过患,它有什么作用,它是什么相?都要知道。

  所以说,以前的人对于我们学法相的,《百法明门论》、《广五蕴论》、《五蕴论》学了半天,来搞字典,搞名相,对修行有啥好处呢?但是你说,烦恼都不认识,你怎么修行啊?修行下工夫,第一个是断烦恼,也不是说断了,是认识烦恼;然后是制伏烦恼,把它伏下去;最后才能断烦恼。你烦恼都不认识,你修什么行?

  我记得我在上海,这个话我也讲过好几次了。有个老太,女居士,她来了,聊聊修行的,我说:“修行主要是断烦恼,持戒生定,由定生慧,戒嘛先把烦恼,把它止住。”“哎…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