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她说:“我没有烦恼,我没烦恼,我很好,我家里环境也好,钱也有,不操心,也退休了,儿子媳妇很孝顺,一天很舒服,没有烦恼,我不要修行。”哎!那就有好的,就天然的佛出来了,不要修了,阿罗汉嘛,佛嘛。这个奇怪了,我说你怎么没有烦恼呢?你这个高兴你的儿子媳妇,这就是烦恼嘛。是你的儿子,你的媳妇,人家的媳妇儿子你不管了嘛,你怎么没有烦恼呢?这是我执嘛。这个她不懂。但是过了几个月,她来了:“哎呀,烦恼得很。”怎么?儿子媳妇跟她吵架了。才来的时候儿子媳妇孝顺,客气嘛。久而久之么你个老太婆人家看不惯了,跟你吵了嘛。啊,她就气死了。好容易把他长了大了(养了)那么多,让他念书,大学毕业了,结果来个女人跟我造反起来了。哎!她气死了,烦恼来了。本来就是你太执着嘛,你的儿子,人家的儿子他也不一定造反了,你烦恼也没有。如果他不是你的儿子你也不会气嘛,你自己要把他执的那么紧,现在对你不好了嘛,你气起来了。烦恼你看不到嘛。所以说,要真正要知道烦恼呢,你还得要学一下了,什么叫烦恼了。
此中分四:一正明烦恼,二如何生起之次第,三烦恼之因,四烦恼过患。今初
那么下边,就是说,分四科。要知道。“正明烦恼”,什么叫烦恼,烦恼怎么生起来的?“如何生起之次第”,烦恼的因,烦恼以什么为因?烦恼有什么害处?“烦恼过患”, 那么“正明烦恼”,什么叫烦恼?
子一 正明烦恼
烦恼总相者。
烦恼一个总的相貌是什么?我说我烦恼烦恼,烦得很烦得很,叫烦恼。有的时候,烦恼它不烦。贪心来的时候,并不烦,很高兴,你怎么叫烦恼呢?烦得很这个不能代表烦恼。
如《集论》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极不静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极不静起,是烦恼相。」
烦恼,不寂静就叫烦恼,并不是说心里烦得很叫烦恼。《集论》里边说,假使一个法,生起来了,那么你就生起一种极不静的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续,极不静起”,什么叫极不静相呢?因为这个东西生起来了,使你的心就感到很不寂静,心里就是静不下来了,这个就叫烦恼相。这是《集论》的解释烦恼了。
谓若何生,令心相续,极不寂静。
凡是一个法,生起来之后,使你心静不下来了,而且不是一点点不静,极不寂静。你只要想好了,贪心大的人他哪坐的住啊?他拼命想追求搞他的五欲去了。瞋恨发的人更不要说了,抄起来就要打人了,这个不寂静。不但是心不静,身也不静。这个使你不寂静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烦恼。所以这个东西烦恼的相应当是这样子解释。那么这是不寂静了。
《杂集论》卷六:「不寂静性,是诸烦恼共相。此复有六,谓散乱不寂静性,颠倒不寂静性,掉举不寂静性,惛沉不寂静性,放逸不寂静性,无耻不寂静性。」
怎么样不寂静呢?有一本《杂集论》,专门解释《集论》的,它是安慧菩萨造的。那么他有说了,“不寂静性,是诸烦恼共相”,烦恼各式各样的烦恼了:妒忌、贪心、瞋恨心、我慢等等都是烦恼,但是共相,共同有的就是心不寂静。这是共相。这个不寂静相呢,有六种:第一种呢,散乱不寂静。第二种,颠倒的不寂静。第三个,掉举的不寂静。第四个昏沉的不寂静,五放逸的不寂静。六无耻的不寂静。这个又帮你分了六个。从这六个里更具体地看到烦恼是怎么样地使你的心不寂静?有的是散乱,有的是颠倒,就是无常为常,有的不净为净,这都是烦恼相。有时是掉举的,东想西想的,有些是昏沉的,有些放逸的,有些是没有羞耻,这些都是不寂静相的具体的一些表现。
我们这里就说什么叫烦恼就认得到了。不是心烦得很叫烦恼,高兴的嘛不是烦恼,不是那个话。这个老太太就是因为心烦嘛叫烦恼。她说我心里很高兴,儿子也孝顺,家里也有钱了,我没烦恼。不是那回事。
各别相中有十烦恼。
烦恼呢把它分,各式各样的烦恼很多了,大概总的分有十个,是根本的。第一是贪,贪瞋痴慢疑嘛,这个大家都知道,学过《广五蕴论》、《五蕴论》、《百法》的都知道。
贪者,谓缘内外可意净境,随逐躭着,如油着布难以洗除,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
这个写得很好。他说什么叫贪?“缘内外”,内部的或者外部,“可意净境”,可意的,欢喜的,对心里合的。“净境”,认为是干净的,这个已经是颠倒了。本来是不净的,你认为净的,那就有可意性就生出来了。既然是净的,生了可意的心了,那么就“随逐耽着”,跟着这个境呢,耽着,分不开了,沾住了。“如油着布”,这个比喻极好,一个油跟布两个弄了,你这个油再把它分就分不出来了。这个有人说还可以洗,过去的肥皂洗不掉,我现在最新的化学品还洗得掉。但是古代还有一个喻,如油入面。油跑到面里头去了,那你就没有办法了。一洗的话,把面也洗掉了。那就两个都没有了,这个是洗不掉了,面和油一合的话,两个就沾住了,再也不能分了。那么贪就是这样子了。它执了它所缘的可意境,它就是跟油跟面合在一起一样了,再也分不开了,“难以洗除”,洗不掉了。“此亦耽恋自所缘境与彼所缘,难以分离”,这是贪。
瞋者,谓缘诸有情及苦苦具,谓刀杖荆刺等,发恚恼心,发粗猛心,于彼诸境思作无义。
那么瞋呢,“谓缘诸有情及苦苦具”,“缘诸有情”――冤家仇人,或者“苦”――受了苦了,起瞋恨心了,“苦具”――苦的缘,刀杖了、荆棘了等等,使你受苦的一个因缘。当你看到冤家仇人,或者受大苦的时候,或者呢,苦具苦因呢,为刀所砍了,等等,“发恚恼心”,发起极大的瞋恨心。“发粗猛心”,这个心还是很粗猛,要报仇了,要反击了。“于彼诸境思作无义”,就是要损害他(们)。假使人骂你,你就要骂他,甚至于打他。假使说受了苦了,就要还报,发极粗猛的心,瞋恨的心,对那个境呢要做――无义――就是做不好的事情,做不合理的事情,报复了。
慢者,谓依止萨迦耶见,缘内外之高下好恶,令心高举,高相随转。
这个慢呢,总是比较了,“内外之高下好恶”,自己跟人家比,哪个高哪个下,哪个好哪个坏?比下来总是自己好,“令心高举”,抬高自己。“高相随转”,心里有个高的相。
那么慢有七个慢,我们记得好象抄了一下。我们也大概地给它介绍一下。
《俱舍论颂疏》卷十九:「且慢七者,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令心高举,总立慢名,行转不同,故分七种。一于他劣谓己胜,于他等谓己等,虽然称境,以心高举,说名为慢。二于他等谓己胜,于他胜谓己等,名为过慢,过前慢故。三于他胜谓己胜,名慢过慢,慢他过故。四执我我所,令心高举,名为我慢,恃我起故。五未得谓得,名增上慢。六于多分胜谓己少劣,名为卑慢。七于无德中谓己有德,名为邪慢。成就恶行,名为无德,恃恶高举,名为邪慢也。」
慢呢,是根据《俱舍》的,因为我们学过《俱舍》的人多嘛。《俱舍》里边慢有七个,七个慢:一个是“慢”,我们平常的慢就是第一个。第二个“过慢”,第三个“慢过慢”。第四个“我慢”。第五个“增上慢”。第六个“卑慢”。第七个“邪慢”。那么都要介绍,哪个叫什么慢?
第一,“于他劣谓己胜,于他等为谓己等,虽然称境,以心高举,说名为慢”,慢嘛要比较嘛,自己跟人家比较,萨迦耶见为主,依止萨迦耶见,依止我,那么我呢就要跟人家比了。假使一比,这个人很差,我比他好。或者这个人跟我差不多,那么我也跟他差不多了。那么这个是对的了,客观是符合的了。但是你差我胜,那当然是抬高自己了,“嗨!你这个人,我比你好得多了。”这个相等的,你不要了不起,我跟你差不多,“嗨,不差,我并不比你差。”这个高举的心就是慢心,这个是慢,这个还是跟客观符合的。
第二,“于他等谓己胜,于他胜谓己等”,叫过慢,这个慢是超过一等。本来是两个一样的,他说我比你好。本来是他好的,你说我跟你差不多。这个慢已经是不符合客观的标准了,这过慢,慢上加慢了。
第三,“于他胜谓己胜”,他本来比我好,你不说相等,还要说我比你好。那好了,慢过慢,慢上加慢又加慢了,这是超格了太多了。本来他比你好,你说我比你好。人就是一个执着自己好,从来没看到自己坏的。最简单的是一个女人,她长得再难看,她说我比你好看。她嘴里不说,心里总是这么想。她跑到马路上,就是想人家看她。怎么?好看嘛,我好看。偶尔人家跑过来看她了,其实她很怪,人家看她的怪。她很高兴,嘿!他来看我,我很好看。这是慢过慢了。那么这是第三个。“于他胜谓己胜”,叫慢过慢。
第四,“执我我所,令心高举”,我慢。这是我的!噢,我这么说的!好象是最对的。这是我慢。把我、我所抬得高高的,我慢。这个我慢哪个都有,我是碰不得的。我说的话,哪个说我反对了,那就不得了了,你这个人就是太不懂道理了,我说的你怎么好反对呢?这个就是不得了了。如果说他以前是国王的话,那就要杀头了,造反了。这是我慢。“恃我起故”,因为有我起慢的,我慢。
第五,“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是增上慢。这个就是大妄语了。
第六,“于多分胜谓己少劣,名为卑慢”,多分胜,人家都很好,自己是很差,他还要说:“我也不错了,我能够在多宝讲寺还住的下来,哎,已经不错了,比外边好的多了。”卑慢!人家在精进用功,什么东西,他都没有,他一天到晚吃喝玩乐,冲壳子,他还说:“我差不多,不算坏啊,我比外边的要好的多啊。”这样的人,卑慢。
第七,“以无德中谓己有德,名为邪慢”,本来你没功德,你自以为有功德,邪慢。这是外道的,最多了,他自以为了不得了,他哪有功德呢?他还自以为有功德。什么叫无德呢?“成就恶行”,做了很多坏事,他还说我是很好。那么有些,这些过去就有了。有些打仗的…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