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38

  ..續本文上一頁也不現行。這是隨眠力量使他投生的。這是講不善心的。

  無記心死者,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種事,無他令憶。

  “無記心死者”,無記心死的呢?“謂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這輩子行善不善,或者甚至于善不善都沒有什麼造的。“自未能念此二種事”,臨終的時候,自己想不起這些事情,也沒有人令他記憶起來。

  此臨終時俱離苦樂。

  他臨終的時候,無記的,他既沒有想起善,也不想到不善,苦的樂的都沒有。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舍,住無記心。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時,若細想行時,善心即舍”,那麼善心死的人,善心死的時候,他要粗想的時候嘛憶得起了,到細想的時候,善心呢也舍掉了。因爲昏昧了麼,他什麼都記不起了,還是無記心了。反正善不善心死的,在粗想的時候,有善不善的記憶了,到細想的時候昏昧了,善不善都舍掉了,都是無記心了。

  彼于爾時,于曾習善亦不能憶,他亦不能令其憶念,不善亦爾。

  “彼于爾時,于曾習善亦不能憶”,細想的時候,什麼都記不起來了。“他亦不能令其憶念”,其他的人也沒有辦法使他憶念了。到了細想昏昧之後,他是再怎麼也記不起來。“不善亦爾”,那麼不善的同樣,所以說助念要及時,等他到昏昧了之後,你再去助念他也記不起來,要念他也念不來了。

  故細想行時,一切死心,皆是無記。

  所以說,細想的時候,不管你善心惡心死,或者無記心死,細心的時候,全都是無記的。

  《俱舍釋》說:「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隨順當斷死心。」

  善心不善心,它的行相是明了的,就是分明的。對當斷的死心,快要死的心,它不明了的,它兩個心不隨順。所以說,正要斷的死心決定是跟無記相應的,這個心呢是暗昧,不明了。那麼當然它要隨順的。明了的心跟要死的心不隨順的,不能同時生起。那就是說明,死的時候,細想位的時候,決定是無記心。

  子叁 從何攝暖

  第叁從何攝暖者。

  第叁個問題,暖從何攝呢?身上的暖氣,什麼地方收?從上收從下收?這個問題。

  造不善者,識于所依從上分拾,上分先冷乃至心處。

  造不善業的,他的識本來是我們的根身攝受的了。那麼他要舍掉的時候,從上邊舍,頂上先冷下來,最後呢冷到心,心還是暖的。

  造善業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二者俱從心處識舍。

  那麼造善業的呢,從下分舍,從腳下邊先冷起來,冷到心。不管你是造善的也好,造不善的也好,“二者俱從心處識舍”,這個識離開身體的時候,都從心間離開的。這是有原因的。

  識最初托精血之中,即爲肉心,最後舍處即最初托。

  “識最初托精血之中,即爲肉心”,在投生的時候,這個阿賴耶識參與精血兩點了,這個參與的時候,它就是肉心。進去的時候是肉心進去的,那麼出來的時候是肉心出來的。“最後舍處即最初托”,最後舍的地方也就是最初托胎的那個地方,最後舍也是從這個地方出來。這個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說法。《俱舍》其他地方呢,有的論就不這麼說了。

  如是先從上身攝暖至心,或從下分收暖至心。

  造不善業的上邊冷下來,一直到心間。這個造善業的下邊先冷,暖從下邊收到心間。

  次雖未說,從下或上,亦攝至心,然當類知。

  他雖然沒有說從上邊攝下來,或者從下邊攝上來,或者從上邊攝下去,一直到心的地方,這個話沒有說透。但是我們一比呢,就應當比出來,“然當類知”。兩個不管你從上攝也好,從下攝也好,都是攝到心間。

  子四 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第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者。

  死了之後,怎麼會得變中有的呢?這個道理。

  如前所說識從何舍,即于彼處,無間而成,死與中有,如秤低昂。

  就是前面說的,識從哪裏舍了?就從那個地方無間而生中有。舍從肉心地方舍了,就在肉心地方。“無間”(兩個同時的,沒有間隔的),馬上中有就生了。這個死與中有中間沒有間隔,死有沒有了,中有馬上就生了。“死與中有,如秤低昂”,死有跟中有的兩個,一個沒有一個生起來了,就像天平秤一樣的,一個低下去,那個就升起來了。並不是說,這個生沒有之後,那個慢慢才生起來。兩個同時的,這邊下去了,那邊就高起來了。

  依二種因,謂我愛已生故,一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二善不善業已熏習故。

  這個偈叁個故,兩個因,有混淆。所以說我們又把《瑜伽師地論》的原文也寫下來了,大家可能抄了吧?那麼看一看原文。我們的原文。

  《瑜伽師地論》第一卷,“又諸衆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這個是前面有的。

   《披尋記》卷一:「自名言種及業種子,親能生二,是名因緣。然依我愛,二方得起,由是我愛名建立因。同安危義是建立義故。如是我愛,無始時來與身俱生,是名長時所習我愛。」

  這裏就是《披尋記》的文,“自名言種及業種子,親能生二,是名因緣。然依我愛,二方得起,由是我愛名建立因”,一個是因緣,一個是建立因。什麼叫建立因?“同安危義是建立義故”。“如是我愛,無始時來與身俱生”,又是一個俱生啊,這個文說了很多了,所以總不要問了。“是名長時所習我愛”,這下邊就是我們的文來了。

  “雲何生,由我愛無間已生故”,這是原文。宗大師引的是原文。“無間已生故”,這個是接前面的,不是兩種因之一。“我愛無間已生”,就是死有的時候,怕自己沒有了,就生起我愛。這個《披尋記》的文。

   《披尋記》卷一:「此中我愛長時所習,先命終時,我愛不舍,中有生時,我愛續生。于其中間,無刹那斷,由是說言無間已生。」

  “此中我愛長時所習,先命終時,我愛不舍”,我愛不舍就起中有了。“中有生時,我愛續生”,這個我愛就在中有裏生起來了。在死的時候,我愛沒舍掉,那麼死有沒有了,中有馬上就生起,像秤一樣的,一邊低下一邊(高起),我愛就在中有裏邊産生了。“于其中間,無刹那斷”,中間沒有斷掉。死有的一刹那過了,第二刹那就是中有,馬上就生起來了,沒有斷掉。“由是說言無間已生”,所以這個無間已生,就是說從死有到中有,死有的我愛直接到中有,生的時候我愛也接著生了,中間沒有間斷的。我愛已生,“無間已生”,這是原文。那麼這裏我愛已生呢,少無間兩個字,這個我們說,原文呢就是說我愛是無間而生的。那麼這是接前面的。

  那麼兩個因是什麼呢?兩處因呢就是:“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善不善業已熏習故”,這就是兩個因了。無始以來,樂著戲論的熏習,這是名言種子,我們學過《攝大乘論》的,這是名言種子,這是無始以來有的。

  《披尋記》卷一:「初戲論因,無受盡相,刹那流轉,相續無盡故。次淨不淨業因,有受盡相,生死流轉,與果有盡故。」

  “初戲論因,無受盡相”,戲論因這是種子,名言種子,永遠有的,業報完了,下一個業報來,還是一些種子。“刹那流轉,相續無盡(故)。次淨不淨業因”,這就是我們的十二支的因了,這是有盡的,這個業報享完了,這個業也就沒有了。果報享完了,業就沒有了。“生死流轉,與果有盡故”,在生死流轉的時候,業産生果了,這個業就沒有了。那麼參考《攝大乘論》卷一 ,我們都學過了。名言種子無始無終的,這是沒有盡的;業的種子呢,淨不淨的種子有盡的,受了之後就沒有了,這兩種是因。那麼“無始樂著戲論已熏習故”,這些戲論種子從來是有的了,早就熏習過了,這是一個因。那麼善不善的業,就是淨不淨業已熏習故,這種造的業的種子,那麼這兩個因呢就産生那個中有了。

  又此中有,眼等諸根悉皆完具,當生何趣即彼身形,乃至未受生有以來,眼無障礙,猶如天眼。

  “又此中有,眼等諸根悉皆完具”,中有根支具的,眼耳鼻舌身,都完整的,沒有瞎的中有了,聾的中有了,沒有的。“當生何趣即彼身形”,那麼假使說你要投天趣的,中有的身體就是天的身;假使投畜生的,那個中有就是畜生的樣子了;投狗的就是狗的樣子了。“乃至未受生有以來”,他還沒投生之前。“眼無障礙”,什麼都能看到。“猶如天眼”,他跟天眼一樣到處能看。

  身無障礙,如具神通。

  “身無障礙”,鐵圍山也擋不住它。“如具神通”,等于有神通一樣的。

  《俱舍》亦雲:「爲當本有形,此謂死以前,生刹那以後,同類淨眼見,具業神通力,根全無障礙,不轉爲尋香。」

  《俱舍》裏邊有一個頌。“爲當本有形”, ,這個中有,它的形狀呢,“當”就是將來要受生的那個本有的形一樣的。“此謂死以前,生刹那以後”,這個本有是什麼,生刹那以後,生下來一刹那以後的叫本有。死之前,這個死是將來的死,不是現在的死,現在的死已經是死有了。這是投生之後到將來沒死之前,這個叫本有。“同類淨眼見”,同類就是,同是中有互相能看到的。“淨眼”,修來的天眼,能看到的,業報的天眼,看不到,這是極細。“具業神通力”,它有業通,中有有通的, 眼睛無礙的,什麼都看到。身也是無礙的,什麼都擋不住。“根全無障礙”,根是全的,它是隨便哪裏都沒有障礙的,耳朵、眼睛都沒有障礙的,都能聽到、看到。“不轉”,它是不會轉的,假使說天趣去的,就是天趣的中有,不會轉其它的。“尋香”,它吃什麼?吃香的。哪裏有香味道它就去吃,這是法尊法師翻的。

  《俱舍論》卷九:「如當本有形,本有謂死前,居生刹那後,同淨天眼見,業通疾具根,無對不可轉,食香非久住。」(中有淩空,金剛山等所不能遮,故名無對。)

  我們玄奘法師翻的《俱舍》呢,是“若當本有形”,將來的本有的形狀,中有的形狀呢,跟將來的本有一樣的。什麼叫本有?“謂死前,居生刹那後”,生的一刹那之後,在死之前,這一段時間都叫本有。這個文呢,比較清楚一點。這裏翻的“此謂死以前,生刹那以後”,很容易跟前面的死混淆。他…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