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38

  ..续本文上一页也不现行。这是随眠力量使他投生的。这是讲不善心的。

  无记心死者,谓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自未能念此二种事,无他令忆。

  “无记心死者”,无记心死的呢?“谓行善不善者或未行者”,这辈子行善不善,或者甚至于善不善都没有什么造的。“自未能念此二种事”,临终的时候,自己想不起这些事情,也没有人令他记忆起来。

  此临终时俱离苦乐。

  他临终的时候,无记的,他既没有想起善,也不想到不善,苦的乐的都没有。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时,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住无记心。

  “善心死者,是于有粗想时,若细想行时,善心即舍”,那么善心死的人,善心死的时候,他要粗想的时候嘛忆得起了,到细想的时候,善心呢也舍掉了。因为昏昧了么,他什么都记不起了,还是无记心了。反正善不善心死的,在粗想的时候,有善不善的记忆了,到细想的时候昏昧了,善不善都舍掉了,都是无记心了。

  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他亦不能令其忆念,不善亦尔。

  “彼于尔时,于曾习善亦不能忆”,细想的时候,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他亦不能令其忆念”,其他的人也没有办法使他忆念了。到了细想昏昧之后,他是再怎么也记不起来。“不善亦尔”,那么不善的同样,所以说助念要及时,等他到昏昧了之后,你再去助念他也记不起来,要念他也念不来了。

  故细想行时,一切死心,皆是无记。

  所以说,细想的时候,不管你善心恶心死,或者无记心死,细心的时候,全都是无记的。

  《俱舍释》说:「善不善心行相明了,不能随顺当断死心。」

  善心不善心,它的行相是明了的,就是分明的。对当断的死心,快要死的心,它不明了的,它两个心不随顺。所以说,正要断的死心决定是跟无记相应的,这个心呢是暗昧,不明了。那么当然它要随顺的。明了的心跟要死的心不随顺的,不能同时生起。那就是说明,死的时候,细想位的时候,决定是无记心。

  子三 从何摄暖

  第三从何摄暖者。

  第三个问题,暖从何摄呢?身上的暖气,什么地方收?从上收从下收?这个问题。

  造不善者,识于所依从上分拾,上分先冷乃至心处。

  造不善业的,他的识本来是我们的根身摄受的了。那么他要舍掉的时候,从上边舍,顶上先冷下来,最后呢冷到心,心还是暖的。

  造善业者,自下分舍,下分先冷,二者俱从心处识舍。

  那么造善业的呢,从下分舍,从脚下边先冷起来,冷到心。不管你是造善的也好,造不善的也好,“二者俱从心处识舍”,这个识离开身体的时候,都从心间离开的。这是有原因的。

  识最初托精血之中,即为肉心,最后舍处即最初托。

  “识最初托精血之中,即为肉心”,在投生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参与精血两点了,这个参与的时候,它就是肉心。进去的时候是肉心进去的,那么出来的时候是肉心出来的。“最后舍处即最初托”,最后舍的地方也就是最初托胎的那个地方,最后舍也是从这个地方出来。这个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说法。《俱舍》其他地方呢,有的论就不这么说了。

  如是先从上身摄暖至心,或从下分收暖至心。

  造不善业的上边冷下来,一直到心间。这个造善业的下边先冷,暖从下边收到心间。

  次虽未说,从下或上,亦摄至心,然当类知。

  他虽然没有说从上边摄下来,或者从下边摄上来,或者从上边摄下去,一直到心的地方,这个话没有说透。但是我们一比呢,就应当比出来,“然当类知”。两个不管你从上摄也好,从下摄也好,都是摄到心间。

  子四 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第四死后成办中有之理者。

  死了之后,怎么会得变中有的呢?这个道理。

  如前所说识从何舍,即于彼处,无间而成,死与中有,如秤低昂。

  就是前面说的,识从哪里舍了?就从那个地方无间而生中有。舍从肉心地方舍了,就在肉心地方。“无间”(两个同时的,没有间隔的),马上中有就生了。这个死与中有中间没有间隔,死有没有了,中有马上就生了。“死与中有,如秤低昂”,死有跟中有的两个,一个没有一个生起来了,就像天平秤一样的,一个低下去,那个就升起来了。并不是说,这个生没有之后,那个慢慢才生起来。两个同时的,这边下去了,那边就高起来了。

  依二种因,谓我爱已生故,一无始乐着戏论已熏习故,二善不善业已熏习故。

  这个偈三个故,两个因,有混淆。所以说我们又把《瑜伽师地论》的原文也写下来了,大家可能抄了吧?那么看一看原文。我们的原文。

  《瑜伽师地论》第一卷,“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昏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这个是前面有的。

   《披寻记》卷一:「自名言种及业种子,亲能生二,是名因缘。然依我爱,二方得起,由是我爱名建立因。同安危义是建立义故。如是我爱,无始时来与身俱生,是名长时所习我爱。」

  这里就是《披寻记》的文,“自名言种及业种子,亲能生二,是名因缘。然依我爱,二方得起,由是我爱名建立因”,一个是因缘,一个是建立因。什么叫建立因?“同安危义是建立义故”。“如是我爱,无始时来与身俱生”,又是一个俱生啊,这个文说了很多了,所以总不要问了。“是名长时所习我爱”,这下边就是我们的文来了。

  “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这是原文。宗大师引的是原文。“无间已生故”,这个是接前面的,不是两种因之一。“我爱无间已生”,就是死有的时候,怕自己没有了,就生起我爱。这个《披寻记》的文。

   《披寻记》卷一:「此中我爱长时所习,先命终时,我爱不舍,中有生时,我爱续生。于其中间,无刹那断,由是说言无间已生。」

  “此中我爱长时所习,先命终时,我爱不舍”,我爱不舍就起中有了。“中有生时,我爱续生”,这个我爱就在中有里生起来了。在死的时候,我爱没舍掉,那么死有没有了,中有马上就生起,像秤一样的,一边低下一边(高起),我爱就在中有里边产生了。“于其中间,无刹那断”,中间没有断掉。死有的一刹那过了,第二刹那就是中有,马上就生起来了,没有断掉。“由是说言无间已生”,所以这个无间已生,就是说从死有到中有,死有的我爱直接到中有,生的时候我爱也接着生了,中间没有间断的。我爱已生,“无间已生”,这是原文。那么这里我爱已生呢,少无间两个字,这个我们说,原文呢就是说我爱是无间而生的。那么这是接前面的。

  那么两个因是什么呢?两处因呢就是:“无始乐着戏论已熏习故,善不善业已熏习故”,这就是两个因了。无始以来,乐着戏论的熏习,这是名言种子,我们学过《摄大乘论》的,这是名言种子,这是无始以来有的。

  《披寻记》卷一:「初戏论因,无受尽相,刹那流转,相续无尽故。次净不净业因,有受尽相,生死流转,与果有尽故。」

  “初戏论因,无受尽相”,戏论因这是种子,名言种子,永远有的,业报完了,下一个业报来,还是一些种子。“刹那流转,相续无尽(故)。次净不净业因”,这就是我们的十二支的因了,这是有尽的,这个业报享完了,这个业也就没有了。果报享完了,业就没有了。“生死流转,与果有尽故”,在生死流转的时候,业产生果了,这个业就没有了。那么参考《摄大乘论》卷一 ,我们都学过了。名言种子无始无终的,这是没有尽的;业的种子呢,净不净的种子有尽的,受了之后就没有了,这两种是因。那么“无始乐着戏论已熏习故”,这些戏论种子从来是有的了,早就熏习过了,这是一个因。那么善不善的业,就是净不净业已熏习故,这种造的业的种子,那么这两个因呢就产生那个中有了。

  又此中有,眼等诸根悉皆完具,当生何趣即彼身形,乃至未受生有以来,眼无障碍,犹如天眼。

  “又此中有,眼等诸根悉皆完具”,中有根支具的,眼耳鼻舌身,都完整的,没有瞎的中有了,聋的中有了,没有的。“当生何趣即彼身形”,那么假使说你要投天趣的,中有的身体就是天的身;假使投畜生的,那个中有就是畜生的样子了;投狗的就是狗的样子了。“乃至未受生有以来”,他还没投生之前。“眼无障碍”,什么都能看到。“犹如天眼”,他跟天眼一样到处能看。

  身无障碍,如具神通。

  “身无障碍”,铁围山也挡不住它。“如具神通”,等于有神通一样的。

  《俱舍》亦云:「为当本有形,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同类净眼见,具业神通力,根全无障碍,不转为寻香。」

  《俱舍》里边有一个颂。“为当本有形”, ,这个中有,它的形状呢,“当”就是将来要受生的那个本有的形一样的。“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这个本有是什么,生刹那以后,生下来一刹那以后的叫本有。死之前,这个死是将来的死,不是现在的死,现在的死已经是死有了。这是投生之后到将来没死之前,这个叫本有。“同类净眼见”,同类就是,同是中有互相能看到的。“净眼”,修来的天眼,能看到的,业报的天眼,看不到,这是极细。“具业神通力”,它有业通,中有有通的, 眼睛无碍的,什么都看到。身也是无碍的,什么都挡不住。“根全无障碍”,根是全的,它是随便哪里都没有障碍的,耳朵、眼睛都没有障碍的,都能听到、看到。“不转”,它是不会转的,假使说天趣去的,就是天趣的中有,不会转其它的。“寻香”,它吃什么?吃香的。哪里有香味道它就去吃,这是法尊法师翻的。

  《俱舍论》卷九:「如当本有形,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同净天眼见,业通疾具根,无对不可转,食香非久住。」(中有凌空,金刚山等所不能遮,故名无对。)

  我们玄奘法师翻的《俱舍》呢,是“若当本有形”,将来的本有的形状,中有的形状呢,跟将来的本有一样的。什么叫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生的一刹那之后,在死之前,这一段时间都叫本有。这个文呢,比较清楚一点。这里翻的“此谓死以前,生刹那以后”,很容易跟前面的死混淆。他…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