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禅都有樂受:初禅是離生喜樂,二禅是定生喜樂,叁禅是離喜妙樂。這都有樂受。那麼隨求叁禅到初禅,這些不動業裏邊的樂受的,那又是一個,是屬于……,這是又是一種。
若于諸欲舍離貪著,複由樂受令意厭患,爲舍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
這是舍受了。樂受都有沖動,那麼它要舍棄樂受的貪著,並且由于樂受,因爲有沖動呢,令心厭患,不要樂受。那麼他就追求舍受了,舍受是穩定的。這樣子造業的,這就是說第四禅以上,一直到有頂,無色界的,都是舍受的。這是不動業,都是舍受的。
此是世親論師意趣。
這是世親菩薩意趣,那《俱舍論》就講的很多了。
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爲解脫故叁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這個說,叁種業呢,一層一層高,一層高一層了。那麼我們如果總的厭離一切叁有,不但是欲界不要,色界也不要,無色界有頂也不要。“解脫故”,爲了解脫,那麼我們叁門,身口意造的善呢,這樣子的就超出了前面所說的了。這樣子可以“漸遠生死,漸近涅槃”,這樣子修的話,就可以慢慢地遠離生死,靠近涅槃了。那麼就是修出世道,叁有不貪著了。這是業呢,造業呢又分了那麼多,看看文不多,意思卻是很多。下邊,要講死及結生的事情了。
癸叁 死殁及結生之理
第叁死殁及結生之理分五:一死緣,二死心,叁從何攝暖,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五次于生有受生道理。 今初
第叁,“死殁及結生之理”,這個講的很仔細。死的時候,怎麼死。投生的時候怎麼投生。分了五個。“死緣”,死怎麼會死的緣。死的時候心怎麼樣。“從何攝暖”,這個人的暖氣從哪裏開始冷下來。“死後成辦中有之理”、“次于生有受生道理”,中有之後,怎麼投生到下一輩子去。這個講了很多。
子一 死緣
壽盡死者,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爲時死。
“壽盡死者”,死又分了幾種了。一種是壽盡死。“謂如宿業所引壽量,一切罄盡而死,是爲時死”,過去造的業,引的多少壽量,全部用完了,這個就是時死,就是正規的。時死就是說不是非時死,不是橫死了,是正規的了。就是說過去造的業有多少壽量都受完了,那麼是對,是一般的正規的。
福盡死者,謂如無資具死。
有的時候呢,是福盡死。壽命呢還沒有完,福報沒有了。假使說,他本來是活得很長的,但是太窮了,飯吃不飽,餓死了,那麼就福盡死了。“謂如無資具死”,他用的衣服啊不夠,凍死了,或者飯吃不飽等等了,這就是福盡死。
未舍不平等死者,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謂一食無度量,二食所不宜,叁不消複食,四生而不吐,五熟而持之,六不近醫藥,七不知于己若損若益,八非時九非量,行非梵行。
“未舍不平等死者”,這個《瑜伽師地論》叫“不避不平等死”,就是九種橫死。“謂如經說,壽未窮盡,有九死因緣”,壽命沒有窮盡,外緣有九個因使他死掉的,也就叫橫死。《藥師經》有九種,這裏也說的九種,根據《瑜伽師地論》的。這個九種都是自己的原因,《藥師經》的是外緣,這些是自己沒有智慧。那麼九個因,九個緣是什麼?
第一,“謂食無度量”,吃的飯沒有一定的數量。我們說飯呢吃多少呢?應量取嘛,你吃多少,該吃多少麼吃多少嘛。吃太多了,也不好。吃太少了,也不對。太少了,不能支持你身體。太多了,沒有用,吃脹了,把消化器搞壞了,人也是要睡眠增多,愚癡增長等等都不好。那麼對壽命有損害了。吃少了會餓死,吃多了會脹死。
第二,“食所不宜”,你不消化的東西,或者是吃了對你身體不利的,你這多吃了,那就是對壽命有損的。所以不該吃的東西不要亂吃了。有的人補藥亂吃,本來是熱體的,又吃個熱藥,補了,一補的話比不補還糟糕,所以這個不能亂吃。
第叁,“不消複食”,前面吃下去的還沒有消化掉,又吃了,那腸胃不甚負擔,這個又是一種過患,也是對壽命不利的。
第四,“生而不吐,熟而持之”,我們有個筆記了。什麼叫“生而不吐”呢?根據《瑜伽師地論披尋記》 ,“生而不吐者,謂食所食,若能發起身中種種苦受,應速吐棄,令于當來,苦不更生”,假使你吃了一個東西,身上要産生苦受的,那你趕快吐掉它,生的還沒消化,趕快吐掉,不要給它消化了,産生那些不好的反應了,産生苦了。那麼這些東西不該吃的吃下去不吐掉,“生而不吐”。
第五,“熟而持之” ,那是什麼呢?“謂由過去食不知量,食所非宜”,就是前面說的,吃了不知量,拼命吃,也不知所宜,熱性的拼命吃辣椒大蒜,涼性的拼命吃那些涼的東西。不宜的或者是有毒的,不該吃的。“不消而食”,不消化的東西拼命吃。“由是因緣,于其身中生起種種身諸疾病。如是疾病熟變所生,此名爲熟。若不息除,此名爲持”,這些病生起來了,你該不要給它生起來,以後吃東西要注意了,你還是不注意,它又身體害病了,你不去消除它,“熟而持之”。
第六,“不近醫藥”,有病了不看病。有的人就是:“哎!業報嘛,病是業報所感的,我受好了,不要看醫生的,好嘛它自己會好的。”你不知道看醫生就是一個緣,你把這個緣撇除了,假使你這個病好就差一個醫生醫藥的緣,你不要,這個緣沒有,病不好,醫藥加上去了就好了,爲什麼不要呢?我記得《阿含經》裏邊,佛有個話,有病的時候當親近醫藥。就要看醫生要吃藥,不要叫你硬挺。有的老修行就是蠻幹,蠻幹的結果呢,你福報大身體好,沖過去了。福報差,身體差的話,就死掉了,暇滿的人身就給你糟蹋掉了。所以說不近醫藥並不是好事情。
第七,“不知于已若損若益”,對自己有好處的增益的,有損害的不懂,就是愚癡。前面幾個都是講的段食,這個是包括觸食、思食、識食四個食都要有,自己假使說憂慮,對人是有害的,你偏偏一天到晚憂慮。假使說曬太陽,曬多了會死的,你偏偏去曬。我記得澳大利亞他們太陽曬了要害病,他們說他們大氣裏邊有個洞,太陽的毒要曬下來,要生病的。以前我還看到雜志裏一個,有一個年輕的女人,也是提倡日光浴了,大概是非洲還是哪裏?總是熱帶地方曬太陽。曬了一天,奇怪,人家都跑掉了,她還在曬。再一看呢,死掉了。爲什麼?那地方太陽很厲害,曬了一下嘛該走了。她休克了,曬得昏倒了,昏倒的時候人家不曉得她昏倒了,以爲她在日光浴嘛,就沒去管她。等到他,大家跑完了,看看她怎麼還在曬呢?一看到已經斷氣了。那這就是說,“不知于已若損若益”,把命也送掉了。
第八、九,“非時非量,行非梵行”,這個我們講過了,“行非梵行”,這個就是夫婦的事情。“非時”,不是那個時候,哺乳的時候,懷胎的時候等等不能做。“非量”,過量了也不能做,這些都是損害壽命的。你做了,非時非量做了之後那是要橫死了,不平等死。
這裏舉九個因,都是自己可以控製的。如果你控製不住呢,那同樣會産生不平等死。這就是說,死的緣有幾種,一種是壽盡死,福盡死也好,不平等死也好,這就是非時死,都是橫死了。
子二 死心分叁(一)善心死
第二死心分叁。
那死的時候心是什麼狀態呢,這裏講了。
善心死者,謂由自憶,或他令憶,乃至粗想現行以來,信等善法現行于心。
善心而終,就是說,死的時候有粗想、細想兩種,粗想的心出現的時候,由自己的記憶力或者人家給他說,助念就是這個意思了,使他的心裏邊生起善法,“信進念定慧”這些善法生起來,這個善心死,決定生善道。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于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于彼流注,余皆忘失。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你做的善法惡法都有了,一般補特伽羅,這些人將死的時候,“或自憶念,或他令憶,昔于何法多所串習彼便力強,由此令心于彼流注,余皆忘失”,他臨終的時候,自己想起來也好,人家叫他回憶也好,總之你這一輩子,哪一個法做的最多,這個力量最強,他自己會想得起來,那麼人家一提他也想起來了。“由此令心于彼流注”,因爲這個力量強了,心裏就把這個事情憶起來了,其他的都忘掉了,只有善法了,那就很好。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公案,有個人他念佛,念佛嘛也不是念的很好。他就是念佛嘛打引磬了,念一句佛嘛敲敲引磬,這樣子總算一輩子念佛。後來死掉了,死掉之後呢,他沒有善心死。因爲他善惡的事情都做了,閻羅王的鬼卒來抓他了,抓嘛他很害怕。抓嘛只好跟它跑了,他跑得慢,閻羅的鬼卒拿個鋼叉,震了一下子,催他快一些。哪知道一震的話,這個就像引磬的聲音差不多,他聽到引磬的聲音來了,“南無阿彌陀佛”念起來了,好了這一念,光來了,佛光一照這個鬼卒也不見了。這個是平時念的有這個好處,雖然臨終記不起,在那個時候,聽到聲音了他還是記起來了。如果臨終的時候能夠記得呢,那就決定往生了。就怕你臨終的時候,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你完了。這是善念不起嘛,這一念惡念起了,不善念起了,就往生不了了。
若于二事平等串習,先憶何法便不退舍,不起余心。
“若于二事平等串習”,假使有兩個事情,平時都是做的很多的。“先憶何法便不退舍,不起余心”,哪一個法你想起來了,這個心就集中在這裏了,其他的都忘掉了,這個前面我們也講過的。
又作善者如從暗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
“又作善者”,那麼作善的人呢?“如從暗處趣向光明,臨命終時,猶如夢中,見有種種可意之色,非不可愛,安祥而逝”,善業做的多的人,他好象是從黑暗的地方趨向光明的地方走。臨終的時候,好象夢裏看到一樣,很多可愛的東西,這些不是不可愛的。因爲看到可愛的,看到宮殿,啥東西了,天人了,那麼就安詳而死,他很高興嘛。我記得美國…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