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差不多的,那麼其它的惡鬼,或者是旁生、或者是人間、或者欲界天、色界天,他“于生處”,在生的地方,看見同類的人,“可意有情”,同類的看了歡喜的有情。
次由于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當生處,中有遂滅,生有續起,此乃《瑜伽師地論》說。
“次由于彼起欣欲故”,看到就歡喜,要跟他一起。“便往其所”,到了那邊去一看,那些人不見了,那麼看到他投生的地方了。這個時候他也不能自由了,受了拘礙了,生起瞋心。這個瞋心一生呢,“中有遂滅”,沒有了。“生有續起”,就投生了。“此乃《瑜伽師地論》說”,這些根據《瑜伽師地論》說的。
若非宰雞及販豬等,不律儀者,生那洛迦,理同後說。
我們說下地獄的不是殺雞殺羊的這些不律儀的人,那麼他生那洛迦呢,“理同後說”,就同後面一樣,看見同類的人很高興。那麼一去呢,看到地獄來了,他就起瞋心了,那就受生了。
《俱舍論》雲:「余求香宅舍。」謂濕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俱舍論》雲:余求香宅舍”,“余”就是前面說的是胎生、卵生,“余”就是說濕生。濕生求香,化生求舍宅。他求的時候就跑去了,等到跑到呢,他看看不是那回事呢,就生瞋心。這個時候拘礙了,不能自由了,起了瞋心,中有就沒有了,生有生了。
複如《釋》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希求暖熱,生寒地獄,希求清涼,中有遂往。
“複如《釋》說”,《俱舍論》的解釋裏面說。“若是當生熱那洛迦”,就是說生八大有情地獄(燃燒地獄的),他就感到自己很冷。他希望暖和,就看到地獄裏邊很暖,他就跑過去,跑過去想取暖去的,但是跑到那裏一看是地獄,那就起瞋心呢,中有就沒有了,就投生了,那時候就不自由了,不能再回去了。“生寒地獄”呢,感到自己很熱,很熱嘛想求清涼,寒冰地獄冷嘛,他就跑過去,想乘乘涼去的,結果跑到那裏呢,不對了,地獄相現了嘛,他就一起瞋心呢也跑不掉了,就那裏投生了。
諸卵生者,《俱舍論》說亦同胎生,死沒及結生之理,無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說。
卵生的,一般《俱舍論》說跟胎生一樣,他僅僅是沒有在母腹裏邊,他死、投生的道理一樣的。這些主要根據《本地分》(《瑜伽師地論》)說的。
這是把那些死、中有、投生的事情講完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七
十二緣起
下邊我們要講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生死流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這是從叁世來看了,過去爲什麼到現在,現在再流轉到將來,這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辛二 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叁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今初
這裏介紹緣起呢,跟《俱舍》的有一點點不一樣,基本上是相同的,有《俱舍》基礎的,這個好懂。如果《俱舍》的基礎沒有,就比較費事。《科頌》裏也有,學過《科頌》也可以知道。
壬一 支分差別 無明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如《俱舍》雲:「無明如非親實等。」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十二緣起,十二個緣起支,第一支就是無明。“如《俱舍》雲:無明如非親實等”,“無明”,什麼叫無明呢?“如非親實等”,這個話就不好懂了。“非親(非)實”,他打個比喻,無明好象是不是親屬,不是實在。那麼這裏說什麼呢?
此亦如說怨敵虛诳,非唯遮無親友谛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此亦如說怨敵虛诳”,我們說非親是什麼東西?不是我們的親友,是什麼呢?是怨敵。並不是說親戚以外的都是非親,直接了當的是怨敵叫非親。那麼非實什麼呢?非實就是說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不是實在的,是虛妄的。並不是說實在的話以外其余都是非實。所以這是有針對性的。
“非唯遮無親友谛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那麼先舉個例說了,然後再說無明這個本法了。我們說非親,並不是說不是親屬都叫非親。“遮無親友”,沒有親友的地方都叫非親,不是的。也不是說遮無谛實,谛實就是說老實話,說谛實語了,非實就是說打妄語了,非實,不是谛實,不是說一切離開谛實語的都是非實,不是的。“及異親實”,或者不是親戚不是實在的,叫非實非親,不是的。那麼這兩個意思有點不一樣的。“遮無親友”,沒有親友。
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俱舍》,我們先看下去吧。“遮無親友”,就是說沒有體的,不是親友。“(遮無)谛實”,沒有體的。異親友,異谛實,那就是親友以外的一切,谛實以外的一切,這個都不是非親非實的意思。而是說什麼?親友的對治品就是怨家,實語的對治品就是虛妄語,那麼這個喻說完了。
如是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這個無明的話,並不是說把這個能遮的,遮了這個能對治的明,無明是無明,能夠對治它的是明,僅僅把能對治的明遮掉,或者明以外的一切,都叫無明,不是這個意思。“是明相違所對治品”,針鋒相對的,明所對治的那個,叫無明。
我們看《俱舍》就清楚一些,《俱舍》第十卷 ,“明所治無明,如非親實等”,這個一個頌,與明相違的,叫無明。跟明(明就是智慧),針鋒相對的,沒有智慧的,糊塗的,叫無明。“非是離明之外皆是無明”,並不是說離開明之外,一切都叫無明。“不是明嘛,都叫無明”,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說若離明之外,都是無明呢,那就眼耳鼻舌身這些都叫無明,不是。離明之外的,這個不叫無明。“亦非明無之處名無明也”,明沒有的地方叫無明,那就是無明是沒有體的東西了,那麼這裏說無明是有體的,有東西的。《俱舍》第十卷大家參考一下,比較好懂一些。那麼這裏說的呢,總的來說呢,無明是這個明,智慧所對治的那個東西,叫無明。
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此中能治明者,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什麼能對治的呢?能對治的明,無明嘛所對治的,沒有明了,我們用明來對治無明了。就是說一個房間沒有光的,我們要用燈的光來對治它,把它照亮。這個能照的明是什麼呢?補特伽羅無我的智慧。這裏針對的是執著有個我,無明就是執有我的,認爲有個我的,沒有我的智慧它沒有的,以爲有我的。能夠對治無明的就是真實告訴你一切補特伽羅是沒有我的。“謂正明了”,這個智慧確實正確地能夠明白補特伽羅是沒有的,這個我是沒有的,補特伽羅無我,這是明。所對治的無明就是執著有補特伽羅了。“此相違者,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所謂無明呢就是薩迦耶見,執著有補特伽羅的。這個又回到前面去了,執著,有人認爲無明跟薩迦耶見是一樣的,那麼這個無明就是薩迦耶見;假使無明跟薩迦耶見不一樣的,薩迦耶見是從無明生的,這個意思也沒有什麼大的差異。這個無明就是薩迦耶見,明所對治的就是執著有補特伽羅的薩迦耶見。這是法稱論師所許的。這是前面說的依理的唯識派,跟中觀是相近的。
無著論師兄弟,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爲未解心,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爲覺無我慧。
無著論師兄弟,就是無著世親兩位菩薩,他們“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無明呢,他們說有兩種,一種是“倒執實義”,把實在的東西顛倒了;一種是“蒙昧”,搞不清楚。他認爲無明是“蒙昧實義”的一個意思,跟法稱論師的有點不一樣。法稱論師認爲是顛倒了,沒有的你說它有了,他們認爲是搞不清楚。
“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爲未解心”,“邪解”就是說倒執了,“未解”就是搞不清楚了,蒙昧了,他們無著兄弟他們認爲這個無明是未解、不懂、搞不清楚,“爲未解心”,這個講法有一點點不一樣。
“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爲覺無我慧”,但是能夠對治無明的根本,上首就是最主要的,都同樣認爲是能夠知道補特伽羅無我的那個智慧,這個是一樣的。所對治的無明有一點點差異,能對治的都是一樣的,所以說這個意思也沒有什麼大的差異,這是介紹了兩派的看法。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這個愚,依無著世親的解釋,這個愚蒙,根據《集論》裏邊說,分兩種:一個是業果愚;一個是真實義愚。“業果愚”呢,對業果造善得樂果,造惡得苦果,這個不知道。“真實義愚”呢,不是一切法自性空。那麼前面那個業果愚“能招集墮惡趣行”,因爲他業果搞不清楚,就做壞事了,那麼就要感惡趣的。後者他業果是搞清楚的,做善事的得好報了,做惡事的得苦報了,那麼他不會到惡趣去,但是不能出叁界,因爲對真實自性空、補特伽羅空的道理不知道。“後能招集往樂趣行”,他還是在樂趣裏邊,人天裏邊流轉,惡趣他是避免了,他業果愚沒有了,但是有真實義愚,還是不能出叁界了,還在人天裏邊流轉。這是總的把無明介紹一下。這裏邊文很少,但是意思很多,回去要消化的,不消化的話囫囵吞下去,你知道的就是個糊裏糊塗,將來你說的話也是糊裏糊塗,那你修的行也是糊裏糊塗,這個是一貫的。所以說要把這個道理一定要搞清楚,那就要靠自己思惟,再靠討論的時候大家集體的思惟力量。
行
行即是業,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後複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第二個行,行就是業。無明是煩惱,無明推動造業,就是行。“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這個前面講過的,造非福業的那就要引到惡趣去。“及能引善趣業”,引善趣的業有哪些呢?後面分兩種:引欲界的善趣的福業;能引上界――色無色界善趣的不動業。這個前面都講過的。非福業引往惡趣的,引善趣的又分二個:引欲界的善趣,人天的,是福業;引上界,色、無色界善趣的業…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