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42

  ..续本文上一页差不多的,那么其它的恶鬼,或者是旁生、或者是人间、或者欲界天、色界天,他“于生处”,在生的地方,看见同类的人,“可意有情”,同类的看了欢喜的有情。

  次由于彼起欣欲故,便往其所,瞋当生处,中有遂灭,生有续起,此乃《瑜伽师地论》说。

  “次由于彼起欣欲故”,看到就欢喜,要跟他一起。“便往其所”,到了那边去一看,那些人不见了,那么看到他投生的地方了。这个时候他也不能自由了,受了拘碍了,生起瞋心。这个瞋心一生呢,“中有遂灭”,没有了。“生有续起”,就投生了。“此乃《瑜伽师地论》说”,这些根据《瑜伽师地论》说的。

  若非宰鸡及贩猪等,不律仪者,生那洛迦,理同后说。

  我们说下地狱的不是杀鸡杀羊的这些不律仪的人,那么他生那洛迦呢,“理同后说”,就同后面一样,看见同类的人很高兴。那么一去呢,看到地狱来了,他就起瞋心了,那就受生了。

  《俱舍论》云:「余求香宅舍。」谓湿生欲香,化生求舍,而受生也。

  “《俱舍论》云:余求香宅舍”,“余”就是前面说的是胎生、卵生,“余”就是说湿生。湿生求香,化生求舍宅。他求的时候就跑去了,等到跑到呢,他看看不是那回事呢,就生瞋心。这个时候拘碍了,不能自由了,起了瞋心,中有就没有了,生有生了。

  复如《释》说,若是当生热那洛迦,希求暖热,生寒地狱,希求清凉,中有遂往。

  “复如《释》说”,《俱舍论》的解释里面说。“若是当生热那洛迦”,就是说生八大有情地狱(燃烧地狱的),他就感到自己很冷。他希望暖和,就看到地狱里边很暖,他就跑过去,跑过去想取暖去的,但是跑到那里一看是地狱,那就起瞋心呢,中有就没有了,就投生了,那时候就不自由了,不能再回去了。“生寒地狱”呢,感到自己很热,很热嘛想求清凉,寒冰地狱冷嘛,他就跑过去,想乘乘凉去的,结果跑到那里呢,不对了,地狱相现了嘛,他就一起瞋心呢也跑不掉了,就那里投生了。

  诸卵生者,《俱舍论》说亦同胎生,死没及结生之理,无特外者,皆如《本地分》说。

  卵生的,一般《俱舍论》说跟胎生一样,他仅仅是没有在母腹里边,他死、投生的道理一样的。这些主要根据《本地分》(《瑜伽师地论》)说的。

  这是把那些死、中有、投生的事情讲完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

  十二缘起

  下边我们要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生死流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这是从三世来看了,过去为什么到现在,现在再流转到将来,这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辛二 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

  第二由十二缘起门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别,二支分略摄,三几世圆满,四此等摄义。今初

   这里介绍缘起呢,跟《俱舍》的有一点点不一样,基本上是相同的,有《俱舍》基础的,这个好懂。如果《俱舍》的基础没有,就比较费事。《科颂》里也有,学过《科颂》也可以知道。

  壬一 支分差别 无明

  十二缘起支中初无明者,如《俱舍》云:「无明如非亲实等。」

  “十二缘起支中初无明者”,十二缘起,十二个缘起支,第一支就是无明。“如《俱舍》云:无明如非亲实等”,“无明”,什么叫无明呢?“如非亲实等”,这个话就不好懂了。“非亲(非)实”,他打个比喻,无明好象是不是亲属,不是实在。那么这里说什么呢?

  此亦如说怨敌虚诳,非唯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是说亲友实语相违所对治品。

  “此亦如说怨敌虚诳”,我们说非亲是什么东西?不是我们的亲友,是什么呢?是怨敌。并不是说亲戚以外的都是非亲,直接了当的是怨敌叫非亲。那么非实什么呢?非实就是说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不是实在的,是虚妄的。并不是说实在的话以外其余都是非实。所以这是有针对性的。

  “非唯遮无亲友谛实,及异亲实,是说亲友实语相违所对治品”,那么先举个例说了,然后再说无明这个本法了。我们说非亲,并不是说不是亲属都叫非亲。“遮无亲友”,没有亲友的地方都叫非亲,不是的。也不是说遮无谛实,谛实就是说老实话,说谛实语了,非实就是说打妄语了,非实,不是谛实,不是说一切离开谛实语的都是非实,不是的。“及异亲实”,或者不是亲戚不是实在的,叫非实非亲,不是的。那么这两个意思有点不一样的。“遮无亲友”,没有亲友。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俱舍》,我们先看下去吧。“遮无亲友”,就是说没有体的,不是亲友。“(遮无)谛实”,没有体的。异亲友,异谛实,那就是亲友以外的一切,谛实以外的一切,这个都不是非亲非实的意思。而是说什么?亲友的对治品就是怨家,实语的对治品就是虚妄语,那么这个喻说完了。

  如是无明,亦非仅遮能对之明及明所余,是明相违所对治品。

  这个无明的话,并不是说把这个能遮的,遮了这个能对治的明,无明是无明,能够对治它的是明,仅仅把能对治的明遮掉,或者明以外的一切,都叫无明,不是这个意思。“是明相违所对治品”,针锋相对的,明所对治的那个,叫无明。

  我们看《俱舍》就清楚一些,《俱舍》第十卷 ,“明所治无明,如非亲实等”,这个一个颂,与明相违的,叫无明。跟明(明就是智慧),针锋相对的,没有智慧的,糊涂的,叫无明。“非是离明之外皆是无明”,并不是说离开明之外,一切都叫无明。“不是明嘛,都叫无明”,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若离明之外,都是无明呢,那就眼耳鼻舌身这些都叫无明,不是。离明之外的,这个不叫无明。“亦非明无之处名无明也”,明没有的地方叫无明,那就是无明是没有体的东西了,那么这里说无明是有体的,有东西的。《俱舍》第十卷大家参考一下,比较好懂一些。那么这里说的呢,总的来说呢,无明是这个明,智慧所对治的那个东西,叫无明。

  此中能治明者,谓正明了补特伽罗无我之义,此相违者,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此乃法称论师所许。

  “此中能治明者,谓正明了补特伽罗无我之义”,什么能对治的呢?能对治的明,无明嘛所对治的,没有明了,我们用明来对治无明了。就是说一个房间没有光的,我们要用灯的光来对治它,把它照亮。这个能照的明是什么呢?补特伽罗无我的智慧。这里针对的是执着有个我,无明就是执有我的,认为有个我的,没有我的智慧它没有的,以为有我的。能够对治无明的就是真实告诉你一切补特伽罗是没有我的。“谓正明了”,这个智慧确实正确地能够明白补特伽罗是没有的,这个我是没有的,补特伽罗无我,这是明。所对治的无明就是执着有补特伽罗了。“此相违者,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所谓无明呢就是萨迦耶见,执着有补特伽罗的。这个又回到前面去了,执着,有人认为无明跟萨迦耶见是一样的,那么这个无明就是萨迦耶见;假使无明跟萨迦耶见不一样的,萨迦耶见是从无明生的,这个意思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这个无明就是萨迦耶见,明所对治的就是执着有补特伽罗的萨迦耶见。这是法称论师所许的。这是前面说的依理的唯识派,跟中观是相近的。

  无著论师兄弟,则许倒执实义蒙昧实义二中后者,总谓邪解未解二心之中,为未解心,然此相违能治上首,则同许为觉无我慧。

  无著论师兄弟,就是无着世亲两位菩萨,他们“许倒执实义蒙昧实义二中后者”,无明呢,他们说有两种,一种是“倒执实义”,把实在的东西颠倒了;一种是“蒙昧”,搞不清楚。他认为无明是“蒙昧实义”的一个意思,跟法称论师的有点不一样。法称论师认为是颠倒了,没有的你说它有了,他们认为是搞不清楚。

  “总谓邪解未解二心之中,为未解心”,“邪解”就是说倒执了,“未解”就是搞不清楚了,蒙昧了,他们无着兄弟他们认为这个无明是未解、不懂、搞不清楚,“为未解心”,这个讲法有一点点不一样。

  “然此相违能治上首,则同许为觉无我慧”,但是能够对治无明的根本,上首就是最主要的,都同样认为是能够知道补特伽罗无我的那个智慧,这个是一样的。所对治的无明有一点点差异,能对治的都是一样的,所以说这个意思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这是介绍了两派的看法。

  又此愚蒙,《集论》中说略分二种,谓业果愚及真实义愚,初能招集堕恶趣行,后能招集往乐趣行。

  “又此愚蒙,《集论》中说略分二种”,这个愚,依无着世亲的解释,这个愚蒙,根据《集论》里边说,分两种:一个是业果愚;一个是真实义愚。“业果愚”呢,对业果造善得乐果,造恶得苦果,这个不知道。“真实义愚”呢,不是一切法自性空。那么前面那个业果愚“能招集堕恶趣行”,因为他业果搞不清楚,就做坏事了,那么就要感恶趣的。后者他业果是搞清楚的,做善事的得好报了,做恶事的得苦报了,那么他不会到恶趣去,但是不能出三界,因为对真实自性空、补特伽罗空的道理不知道。“后能招集往乐趣行”,他还是在乐趣里边,人天里边流转,恶趣他是避免了,他业果愚没有了,但是有真实义愚,还是不能出三界了,还在人天里边流转。这是总的把无明介绍一下。这里边文很少,但是意思很多,回去要消化的,不消化的话囫囵吞下去,你知道的就是个糊里糊涂,将来你说的话也是糊里糊涂,那你修的行也是糊里糊涂,这个是一贯的。所以说要把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清楚,那就要靠自己思惟,再靠讨论的时候大家集体的思惟力量。

  行

  行即是业,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后复有二,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动业。

  第二个行,行就是业。无明是烦恼,无明推动造业,就是行。“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这个前面讲过的,造非福业的那就要引到恶趣去。“及能引善趣业”,引善趣的业有哪些呢?后面分两种:引欲界的善趣的福业;能引上界――色无色界善趣的不动业。这个前面都讲过的。非福业引往恶趣的,引善趣的又分二个:引欲界的善趣,人天的,是福业;引上界,色、无色界善趣的业…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