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43

  ..续本文上一页是不动业。这个前面都讲过。那么行就分三个业了:福业、非福业、不动业。

  识,这个讲得要比《俱舍》要多了。

  识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经里边说这个识,六识身,六个识都有,这是说他含有六识种子,它的现行一般是说,假使主张有阿赖耶识的呢,就是阿赖耶识这个识,假使不许有阿赖耶识的,就是意识。其余的眼耳鼻舌这些呢,都是功能含在里边,还没有出来,这是投胎的那个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

  假使愚,就是说前面的,对业果愚他是有不了解的,他就造不善业,那么起苦苦的果。这个果呢,是苦果,苦苦,不是坏苦,也不是行苦,那就是恶趣的苦了。“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熏”,你造作增长的不善的业,这个业的习气熏在阿赖耶识里边。“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那你现在投胎的那个识,是因位的识。识分因位、果位,才进去,他的业还是种子了,还没有出现行的,“是因位识”。

  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是果位识。

  这个识将来(造了不善业嘛),恶趣里边结生、投生了,这个识是果位识了,已经是果了。在造业的时候是因了,到了投生的时候是果位识了。

  如是由于无我真实义愚增上力故,未如实知善趣真苦妄执为乐,即便造集福不动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

  第一个是前面的业果愚,业果不知道,造不善业了,到恶趣去了。第二个真实义愚,他对无我的真实,对无我,一切法、补特伽罗我没有的,这个真实的空性不知道的,这个增长的力量,没有知道。他们不知道善趣的没有真快乐的,还是苦。“未如实知善趣真苦”,是坏苦嘛,我们前面讲过的,坏苦就是苦苦的变相,它是“生为苦生,灭为苦灭”嘛,这个都讲过了。不知道善趣真的是苦,而妄执为乐,他虚妄地执着善趣有乐的。那么就造福业到欲界去的,人天;不动业感色、无色界天上的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造作的时候,是因位识。

  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结生之识,是果位识。

  造了业之后,投生了,到欲界投生或者到色、无色界投生了,这个时候的识呢,果位识。反正呢,识,在《俱舍》里讲得比较简单一些,是投生的那个识。这里分因位识跟果位识,造业的时候因位识,投生的时候是果位识。

  下边名色。

  名色

  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

  五蕴里边,色受想行识,色是属于色蕴的,名就是说受、想、行、识,这四个不是物质的色,叫名,四个合拢来叫名。凡是不是色蕴的四个蕴都叫名。

  色者若生无色,唯有色种而无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等色,如应当知。

  色就是色蕴。色蕴呢,假使生到无色界的,色蕴现行是没有的,唯有色的种子,实际的现行的色是没有的。除了无色界以外,其他的色界、欲界,那些“羯罗蓝等色”,就是精血了,这些物质呢,“如应当知”,就是色蕴,就是名色的色。名色之后,是六处。

  六处

  六处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识入精血,为羯罗蓝,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于羯罗蓝位而有。

  六处就是六根生起来了。“若是胎生”,从胎生来说。“由其最初识入精血”,在前面讲过的了,阿赖耶识投生了,那进去以后。“为羯罗蓝,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羯罗蓝它“与名俱增”,它里边的受想行识同时增长,就产生眼耳鼻舌四个处,四个根。“身与意处,于羯罗蓝位而有”,身根跟意,身处意处,身根意根,羯罗蓝的时候本来就有了,这一块东西就是身根了,意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了,本来是有的。后来发展了眼耳鼻舌,这四个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这是胎生了。

  若是化生,结生之时,诸根顿起,无此渐次。

  化生的话,一投生六根都全的,不要慢慢生起的,没有这个次第。

  卵生湿生唯除住胎,余者悉同。

  卵生也好,湿生也好,它们住胎是没有的,卵生是生在外面的,不在胎里边的,其余的一样的,就是不住胎,“余者悉同”。

  是《本地分》所说。

  这是《本地分》(《瑜伽师地论》)所说的。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六处成身差别,是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处者,于无色中无。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六处成身差别”,名色就是身的本体。六处呢,身的眼耳鼻舌分开来了,差别就现出来了。“是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处者,于无色中无”,这个嘛能够受用的就是这个补特伽罗了,他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能够受用的身的差别就出来了。“五有色处者”,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些色处呢,无色界是没有的,这里再强调一下。无色界没有色,前面说过的,只有种子。无色界的人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没有身体,都没有的,就是一个受、想、行、识。那么六处之后是触。

  触

  触者,谓由根境识三种和合,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

  根跟境、识三者和合了,就产生触。触是对外境产生关系了,本来是内心的,跟境对外不生关系的。跟境,外境一产生关系呢,就产生触,就有所感觉了,这是可意的,这是不可意的,那么中庸就是非可意非不可意的,三个环境,就产生取境的感觉。那么“六处缘”,这个话是从重点来说的,触,三和合嘛,根、境、识嘛,不但是根呢,六处就是根,还有境、还有识的。重点来说呢,“六处缘”触,实际上这个六处也包含有境,包含有识,这个要知道。

  那么受,既然根、境、识相和合了,产生触了。触之后就有感觉了,就是受,产生受了。

  受

  受者,谓触取三境顺生三受,谓苦乐舍。

  触取了境之后,就产生三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苦受、乐受、舍受了。可意境产生乐受;非可意境产生苦受;中庸境产生舍受。这是产生受了。下边是爱,产生了苦、乐、舍的受之后,那就是对苦的排斥,对乐的要争取,这个烦恼就起来了,爱就起来了。

  爱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前面的受既然起来了,对乐受起一个爱心,也不要离开。“于诸苦恼起乖离爱”,对那些苦受的他要乖离,要它离开,也是个爱。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若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其中三界有三种爱。

   这个里边讲的内涵很不少,我们有一个笔记,《瑜伽师地论》的第二卷。它里边,“又处胎分中”,在胎里的时候。“有自性受,不苦不乐,依识增长”,胎里边自性有一个受,就是不苦不乐的受了,他在胎里边既有性嘛,就有受了,这个受不是触境而来的,是自性的,不苦不乐受。“依识增长”,识增长了,他受也增长了。“唯此性受,异熟所摄”,这个性受属于异熟所摄的,不是外境所摄起来的。

  “余一切受,或异熟所生,或境界缘生”,唯一的异熟受就是胎里边的自性受,不苦不乐的。其他的受,要不是异熟所生的,异熟就是本身就是异熟,异熟生就是异熟所生的,或者是外境所生的,其余的受不是异熟所生的,或者是外境所生的,只有两种。真正的异熟受只有一个,在胎里边叫自性受。那么什么叫异熟所生呢?

  “若用宿业为因而生起者”,过去造的业作为因而生起的受,叫异熟所生的。“若用现触为因而生起者,是名境界缘生”,假使现在缘了境了,产生的受,叫境界缘的所生的受。这里说是说,宿业所感的受,那就是异熟生的。缘了境界而来的,那就是境界缘的受。

  那么这里就要配上去了,“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那就是境界受用是缘触而来的,对外境界的。受呢,生受用,异熟受用。就是说异熟生的或者是自性受用。这两个圆满了,既有境界的受,也有异熟的受,叫受用圆满。

  其中三界有三个爱:欲爱、色爱、无色爱,这个是好懂了。

  这一段我们再看一道,什么叫爱呢?谓于乐受起一个不离的爱,希望它不要离开,起个爱;于苦恼起乖离爱,他想要马上离开它,这也是属于爱。那么说“由受缘生爱”者,受嘛生爱嘛,“受缘生爱”,这是说“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假使没有无明的话,触了外境,也不会生爱。就是说说我们有烦恼,这个触和合了,生的受呢,能生爱的。假使没有无明的,假使阿罗汉,烦恼没有了,虽然他有很多的受,但是不生爱。那么爱呢还是从烦恼生的了。

  “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三和合生的触,他感到的受是境界受用。前面说的受,它是身受用或者是异熟受用,就是我们《瑜伽师地论》说的,自性受跟异熟生受,这两个合起来,叫受用圆满。受用里边又分几个受:一个是境界受用,一个是身受用或者叫异熟受用,身受用就是异熟受用。这两个,境界受用跟异熟受用,或者身受用,合起来了,受用就圆满了。否则就少了一块,不圆满了。这里说的受用有两种了。

  那么爱呢?爱有几种?爱又分三种,三界里边,贪着欲界的,欲爱;贪着色界的,色爱;贪着无色界的,叫无色爱。这个里边讲爱的时候,就比《俱舍》要多一些内涵,回去要好好看,单是《俱舍》还不够了。

  取

  取者,于四种境起四欲贪,谓一欲着于色声等欲尘,及二除萨迦耶见余诸恶见,恶见系属三恶戒恶禁及四萨迦耶见,是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取者,于四种境起四欲贪”,对四个境起四个欲贪。“谓一欲着于色声等欲尘”,这是一个境,起一个欲贪,也叫欲取。“及二除萨迦耶见余诸恶见,恶见系属”,它的一类的东西。还有“恶戒恶禁”,这是属于见取,那就是说萨迦耶见除开,其他的邪见、恶见那些戒禁取,这属于见取。第四个,“萨迦耶见”,这是叫我语取。那么里边就是说这四个境起四个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看起来很简单,…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