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不動業。這個前面都講過。那麼行就分叁個業了:福業、非福業、不動業。
識,這個講得要比《俱舍》要多了。
識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爲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爲意識。
經裏邊說這個識,六識身,六個識都有,這是說他含有六識種子,它的現行一般是說,假使主張有阿賴耶識的呢,就是阿賴耶識這個識,假使不許有阿賴耶識的,就是意識。其余的眼耳鼻舌這些呢,都是功能含在裏邊,還沒有出來,這是投胎的那個識。
此複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
假使愚,就是說前面的,對業果愚他是有不了解的,他就造不善業,那麼起苦苦的果。這個果呢,是苦果,苦苦,不是壞苦,也不是行苦,那就是惡趣的苦了。“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你造作增長的不善的業,這個業的習氣熏在阿賴耶識裏邊。“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那你現在投胎的那個識,是因位的識。識分因位、果位,才進去,他的業還是種子了,還沒有出現行的,“是因位識”。
由依此識,未來世中于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這個識將來(造了不善業嘛),惡趣裏邊結生、投生了,這個識是果位識了,已經是果了。在造業的時候是因了,到了投生的時候是果位識了。
如是由于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爲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
第一個是前面的業果愚,業果不知道,造不善業了,到惡趣去了。第二個真實義愚,他對無我的真實,對無我,一切法、補特伽羅我沒有的,這個真實的空性不知道的,這個增長的力量,沒有知道。他們不知道善趣的沒有真快樂的,還是苦。“未如實知善趣真苦”,是壞苦嘛,我們前面講過的,壞苦就是苦苦的變相,它是“生爲苦生,滅爲苦滅”嘛,這個都講過了。不知道善趣真的是苦,而妄執爲樂,他虛妄地執著善趣有樂的。那麼就造福業到欲界去的,人天;不動業感色、無色界天上的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造作的時候,是因位識。
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造了業之後,投生了,到欲界投生或者到色、無色界投生了,這個時候的識呢,果位識。反正呢,識,在《俱舍》裏講得比較簡單一些,是投生的那個識。這裏分因位識跟果位識,造業的時候因位識,投生的時候是果位識。
下邊名色。
名色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
五蘊裏邊,色受想行識,色是屬于色蘊的,名就是說受、想、行、識,這四個不是物質的色,叫名,四個合攏來叫名。凡是不是色蘊的四個蘊都叫名。
色者若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余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色就是色蘊。色蘊呢,假使生到無色界的,色蘊現行是沒有的,唯有色的種子,實際的現行的色是沒有的。除了無色界以外,其他的色界、欲界,那些“羯羅藍等色”,就是精血了,這些物質呢,“如應當知”,就是色蘊,就是名色的色。名色之後,是六處。
六處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爲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于羯羅藍位而有。
六處就是六根生起來了。“若是胎生”,從胎生來說。“由其最初識入精血”,在前面講過的了,阿賴耶識投生了,那進去以後。“爲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羯羅藍它“與名俱增”,它裏邊的受想行識同時增長,就産生眼耳鼻舌四個處,四個根。“身與意處,于羯羅藍位而有”,身根跟意,身處意處,身根意根,羯羅藍的時候本來就有了,這一塊東西就是身根了,意就是阿賴耶識的心了,本來是有的。後來發展了眼耳鼻舌,這四個是慢慢發展起來的,這是胎生了。
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
化生的話,一投生六根都全的,不要慢慢生起的,沒有這個次第。
卵生濕生唯除住胎,余者悉同。
卵生也好,濕生也好,它們住胎是沒有的,卵生是生在外面的,不在胎裏邊的,其余的一樣的,就是不住胎,“余者悉同”。
是《本地分》所說。
這是《本地分》(《瑜伽師地論》)所說的。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爲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于無色中無。
“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名色就是身的本體。六處呢,身的眼耳鼻舌分開來了,差別就現出來了。“是爲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于無色中無”,這個嘛能夠受用的就是這個補特伽羅了,他眼睛能看,耳朵能聽,能夠受用的身的差別就出來了。“五有色處者”,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些色處呢,無色界是沒有的,這裏再強調一下。無色界沒有色,前面說過的,只有種子。無色界的人沒有眼睛、沒有耳朵、沒有鼻子、沒有身體,都沒有的,就是一個受、想、行、識。那麼六處之後是觸。
觸
觸者,謂由根境識叁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叁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根跟境、識叁者和合了,就産生觸。觸是對外境産生關系了,本來是內心的,跟境對外不生關系的。跟境,外境一産生關系呢,就産生觸,就有所感覺了,這是可意的,這是不可意的,那麼中庸就是非可意非不可意的,叁個環境,就産生取境的感覺。那麼“六處緣”,這個話是從重點來說的,觸,叁和合嘛,根、境、識嘛,不但是根呢,六處就是根,還有境、還有識的。重點來說呢,“六處緣”觸,實際上這個六處也包含有境,包含有識,這個要知道。
那麼受,既然根、境、識相和合了,産生觸了。觸之後就有感覺了,就是受,産生受了。
受
受者,謂觸取叁境順生叁受,謂苦樂舍。
觸取了境之後,就産生叁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苦受、樂受、舍受了。可意境産生樂受;非可意境産生苦受;中庸境産生舍受。這是産生受了。下邊是愛,産生了苦、樂、舍的受之後,那就是對苦的排斥,對樂的要爭取,這個煩惱就起來了,愛就起來了。
愛
愛者,謂于樂受起不離愛,于諸苦惱起乖離愛。
“愛者,謂于樂受起不離愛”,前面的受既然起來了,對樂受起一個愛心,也不要離開。“于諸苦惱起乖離愛”,對那些苦受的他要乖離,要它離開,也是個愛。
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爲受用圓滿。其中叁界有叁種愛。
這個裏邊講的內涵很不少,我們有一個筆記,《瑜伽師地論》的第二卷。它裏邊,“又處胎分中”,在胎裏的時候。“有自性受,不苦不樂,依識增長”,胎裏邊自性有一個受,就是不苦不樂的受了,他在胎裏邊既有性嘛,就有受了,這個受不是觸境而來的,是自性的,不苦不樂受。“依識增長”,識增長了,他受也增長了。“唯此性受,異熟所攝”,這個性受屬于異熟所攝的,不是外境所攝起來的。
“余一切受,或異熟所生,或境界緣生”,唯一的異熟受就是胎裏邊的自性受,不苦不樂的。其他的受,要不是異熟所生的,異熟就是本身就是異熟,異熟生就是異熟所生的,或者是外境所生的,其余的受不是異熟所生的,或者是外境所生的,只有兩種。真正的異熟受只有一個,在胎裏邊叫自性受。那麼什麼叫異熟所生呢?
“若用宿業爲因而生起者”,過去造的業作爲因而生起的受,叫異熟所生的。“若用現觸爲因而生起者,是名境界緣生”,假使現在緣了境了,産生的受,叫境界緣的所生的受。這裏說是說,宿業所感的受,那就是異熟生的。緣了境界而來的,那就是境界緣的受。
那麼這裏就要配上去了,“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那就是境界受用是緣觸而來的,對外境界的。受呢,生受用,異熟受用。就是說異熟生的或者是自性受用。這兩個圓滿了,既有境界的受,也有異熟的受,叫受用圓滿。
其中叁界有叁個愛:欲愛、色愛、無色愛,這個是好懂了。
這一段我們再看一道,什麼叫愛呢?謂于樂受起一個不離的愛,希望它不要離開,起個愛;于苦惱起乖離愛,他想要馬上離開它,這也是屬于愛。那麼說“由受緣生愛”者,受嘛生愛嘛,“受緣生愛”,這是說“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假使沒有無明的話,觸了外境,也不會生愛。就是說說我們有煩惱,這個觸和合了,生的受呢,能生愛的。假使沒有無明的,假使阿羅漢,煩惱沒有了,雖然他有很多的受,但是不生愛。那麼愛呢還是從煩惱生的了。
“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叁和合生的觸,他感到的受是境界受用。前面說的受,它是身受用或者是異熟受用,就是我們《瑜伽師地論》說的,自性受跟異熟生受,這兩個合起來,叫受用圓滿。受用裏邊又分幾個受:一個是境界受用,一個是身受用或者叫異熟受用,身受用就是異熟受用。這兩個,境界受用跟異熟受用,或者身受用,合起來了,受用就圓滿了。否則就少了一塊,不圓滿了。這裏說的受用有兩種了。
那麼愛呢?愛有幾種?愛又分叁種,叁界裏邊,貪著欲界的,欲愛;貪著色界的,色愛;貪著無色界的,叫無色愛。這個裏邊講愛的時候,就比《俱舍》要多一些內涵,回去要好好看,單是《俱舍》還不夠了。
取
取者,于四種境起四欲貪,謂一欲著于色聲等欲塵,及二除薩迦耶見余諸惡見,惡見系屬叁惡戒惡禁及四薩迦耶見,是爲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取者,于四種境起四欲貪”,對四個境起四個欲貪。“謂一欲著于色聲等欲塵”,這是一個境,起一個欲貪,也叫欲取。“及二除薩迦耶見余諸惡見,惡見系屬”,它的一類的東西。還有“惡戒惡禁”,這是屬于見取,那就是說薩迦耶見除開,其他的邪見、惡見那些戒禁取,這屬于見取。第四個,“薩迦耶見”,這是叫我語取。那麼裏邊就是說這四個境起四個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看起來很簡單,…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