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厭離心。
若謂受樂令意滿足。
那麼沒有飽足的,假使說我們受了快樂了,心裏滿足了,當然很好。
然叁有樂,任受幾多,非但無飽,後後轉複增長貪愛,由此常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受諸至極難忍大苦,然其安樂不及一分。
那麼生死流轉之中呢,當然了,從表面上看呢,也是安樂的了。叁有樂,生人天了,天上了,還有這個禅定的樂了。那麼我們還是經過了很多了,無始以來在人天裏邊也經過了很多次,那麼安樂受過了,應該飽足了,受過了嘛就不貪了嘛。已經發生過,就經過了,但是不是,不但沒有飽足,而且呢越來越增長貪愛。
“由此常夜馳騁生死,經無量劫”,爲了這個受叁有樂,沒有飽足還要追求,“常夜”就是說不斷地在流轉了。經過無量劫,受了很多的極難的大苦,爲了追求一點點快樂。“然其安樂不及一分”,這個安樂與他的苦比起來呢,卻是億萬分之一的也不到。苦是無量無邊,叁有的安樂僅僅是一點點。那麼爲了追求這一點點的安樂,雖然已經也享受過了,該滿足了,但是不知道滿足,不斷地要追求,而追求之中卻受了很長、極大的苦惱。
如《親友書》雲:「如諸癞人爲蟲癢,爲安樂故雖近火,然不能息應了知,貪著諸欲亦如是。」
長一些癞病的人,他的瘡給蟲咬了癢了,他要“安樂故”,爲了止癢他就烤火。哪知道火一烤呢,不但癢不息下去,更癢。那麼“然不能息應了知”,這個這樣烤烤火呢只有更癢。“貪著諸欲亦如是”,你貪著這個五欲也是一樣的,你因爲貪欲,想去滿足一下,結果不但是滿足不了,你的欲更大。從來沒有說,一個人享受了,他已經夠了,再不要享受了,不會的。享受五欲呢,越來越多的。
所以說有些人錯誤的觀點,他認爲世間上的五欲,我去享受一下,享受滿足了,我出家修行了。這個好象是很聰明,世間的五欲嘛也享過了,出家嘛也沾了,兩邊賺。世間上沒有兩邊賺的事情的。釋迦牟尼佛就示現不能兩邊賺的,要嘛就是轉輪聖王,要嘛就是出家成佛。釋迦牟尼佛他選的是成佛的一個道路,沒有做轉輪聖王。有的人說你做轉輪聖王不是很好嘛。轉輪聖王不會成佛了,他享受五欲了,他就不能成佛了。佛看起來成佛還好一些,成佛能真正解脫了,比轉輪聖王好。所以說就選這個道路。那麼你想說,世間的人……,婆羅門就是這樣子的,婆羅門他們是小的時候學了,到十幾歲了他就到家裏去結婚去了,生兒子了,到四十幾歲嘛又出家修行去了。好象是面面照顧到了,實際上呢是不行的。你還了俗回了家之後,娶妻生孩子了,還修什麼道呢?根本就修不上去了,這個是做不到的。因爲五欲越是享受(越是)不會飽足的。越享受越要享受,這個是永遠沒有飽足的時候的。
我們前幾年嘛,不是有一個七十九歲的老比丘,被一個八十叁歲的老居士逼得他逃掉的了。這麼大年紀還是,唉,還歇不下來。這些人是在家人,這個老太太是在家人嘛,她五欲是享受過的嘛,但是她那麼大年紀了還是並沒有滿足,還要想搞這些。所以說這些是不會滿足的。
《弟子書》亦雲:「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未得吉祥如白拂,豈有是事反增貪。豈有昔未多經苦,衆生無欲能飽滿,無有情腹未曾臥,然何生死不離貪。」
這裏邊呢就是講了這個道理了,但是文有點拗,那麼我們先看下去再說。“豈有百返未經趣”,我們無始以來,投生到處六趣都去過,哪個趣沒去呢?人,人做過;天,也天做過;畜生也做過;地獄餓鬼都去過;阿修羅也當過了,都去過的。“豈有昔未多受樂”,過去受的安樂,人天的安樂,都受過。帝釋天也當過,後面要講嘛。什麼大梵天王也做過,這些所有想象得到的叁界的安樂,都受過的。
“未得吉祥如白拂,豈有是事反增貪”,這個話呢就有點反了。根據拉蔔楞寺格西的解釋,它是這樣子的。這些“白拂”就是一種稀有難得的,他們是說扇子這一類的。我們說的拂是撣灰塵的一個刷子,他們的是屬于扇子一類,這是很稀有難得的。這些稀有難得的東西呢,“未得吉祥如白拂”,他的意思就是說,雖然是很難得,就是叁有的安樂,我們還是得到過的。“豈有是事反增貪”,這個反掉了,雖然我們得到這個,但是呢並不是說我們的貪心就滿足了。而更加貪了,貪心(是)越來越貪的。最好的稀有的東西我們也是享受過了,雖然不容易得到,還是享受過了,但是並沒有滿足,還是更加的增了貪。
“豈有昔未多經苦”,反過來,過去嘗的苦那更多了,哪一個苦沒有嘗過呢?地獄裏邊什麼都嘗過。“衆生無欲能飽滿”,但是雖然嘗了很多苦,你還是對叁有的少數的安樂放不下,還要去追求,結果還是要流轉生死了。“無有情腹未曾臥”,他要投生呢,投胎嘛,沒有一個有情的肚子裏邊沒有去受過胎。因爲無始以來受胎那麼多,你算起來嘛,每一個都是母親,都受過胎的。“然何生死不離貪”?但是因爲不離貪心呢,這個貪離不掉,總是執著這個叁有的安樂呢,那麼就要流轉生死了。流轉生死就是不會滿足了。這個貪心總是不能滿足,不能離開,那麼你沒有辦法,決定要受生死的。
應如是思。
這個道理要好好想。
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如雲:「數于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爲器。由互相鬥诤,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爲蟲極饑虛,所啖諸土糞,于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
“又如《除憂經》說而思極能厭離”,《除憂經》裏邊說的話,很容易生起厭離的心。下邊就是,“如雲”,就是這樣說。“數于地獄中,所飲諸烊銅,雖大海中水,非有爾許量。生諸犬豕中,所食諸不淨,其量極超過,須彌山王量”,他說我們地獄裏去了很多次了,喝的烊銅,大海的水也不能來算它的數量。就是用大海水來比也比不上了。無始以來你吃的烊銅當然更多了,比海水多了。那麼我們住在畜生道裏邊,做狗做豬的時候,吃的不幹淨的東西。狗,再好的狗,像我們養的狼狗,還是要吃大便,這個沒有辦法,它是天生要吃髒東西的。那麼所以說,狗呢豬呢,吃的不幹淨的東西呢比須彌山還要過。那當然過了,你無始以來吃那麼多髒東西,須彌山跟那個比起來算得了什麼呢?
“又于生死中,由離諸親友,所泣諸淚滴,非海能爲器”,在生死中,愛別離苦,因爲親友別離,你哭的眼淚一滴滴加起來比大海還要多。大海做一個器,就是說以大海那麼一個容器來盛你的眼淚水還盛不完。那就是遠遠超過大海之量。
“由互相鬥诤,積所截頭首,如是高聳量,出過梵世間”,那麼互相怨憎會,碰到了要鬥爭,鬥爭的時候就要動刀動槍殺害了,殺害之後砍下來的頭,無始以來因爲鬥爭而砍下來的頭,如果積起來的話,那一直可以積到梵天,不是須彌山了,可以堆到梵天那麼高。
“爲蟲極饑虛,所啖諸土糞,于大乳海中,充滿極高盛”,做蟲的時候,因爲餓了,它吃的那些土、糞這些東西呢,那個蟲吃多少?一點點。但是呢無始以來把它積起來的話,“大乳海中”,大海的量遠遠超過。“充滿極高盛”,它比它還要大。那麼這就是說,無始以來我們做的事情很愚癡,做了那麼多苦事還不知厭離。一想呢,這個多思惟的話,厭離心應當要生起來。
如是又如《華嚴經》雲:「汝應憶念爲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諸欲。汝應憶念爲諸欲,徒耗諸身前邊際,未能承事恒沙佛,未從佛聞如是語。」
《華嚴經》裏就是說,你應當回憶一下,爲了五欲去追求,白白浪費了很多身體,這個從無始以來到前面算起來呢,不曉得有多少了,那麼現在該求菩提了,不要去追求五欲了。求菩提呢要受戒了,“具禁戒”,由戒來摧破那些五欲。過去的五欲害了你多少輩子受苦,現在呢要求菩提,要持戒,由戒把這個五欲催破。那麼你還是要好好回憶,過去爲了五欲浪費了很多的身體,因爲沒有去承事很多的佛,恒河沙數的佛,沒有從佛聽這樣的話,那你今後就是要好好從佛裏邊去聽聞正法了,這些話要聽到,聽到之後可以回頭嘛,可以修,再不要去浪費身體做那些受苦的事情去了。
謂盡所得叁有盛事,悉皆欺诳,領受無量無義大苦。
“謂盡所得叁有盛事,悉皆欺诳”,所有的叁界裏的所謂好的事情,享受的事情都是假的。“領受無量無義大苦”,不但是沒有滿足,而且爲了這個要受“無量無義”的:無量的――數字比,甚至更多得多;無義――毫無意思的,沒有好處的大苦。那麼有義的大苦,我們爲了度衆生,“願住洞然劫火海焰中”。這個苦劫火的海焰裏邊,這是很苦嘛,但是有益,爲了度衆生,這是《上師供》要這麼去做。你這個是受那個苦無益,毫無好處,對自己也沒有好處,對衆生更沒有好處,這個苦受來幹啥?白白受的。
如前唐捐無量色身,皆當憶念,若後仍不策勵勤修,更當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厭離。
那麼你無始以來想想看,浪費了那麼多時間的身體,都是爲了追求五欲嘛。以後你假使不策勵好好地修行的話,那麼要浪費更多的身體,要受更大的苦,無義無量的苦還要受。那麼這個道理好好的思惟,生起厭離心。
慬哦瓦雲:「覺口窩敦巴,從無始來,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猶如今日,故須策勵。」
“覺口窩 敦巴”,是一個稱呼,對對面的稱呼,就是說善士、尊者。我們從無始以來,不管你受了多少的身,都沒有好好地修大乘法,今天也這樣子,那麼太浪費了,趕緊要策勵起來,要好好修行了。
又如桑樸瓦雲:「此生死中須多仰覆,此于心中實覺不安。」
我們在生死流轉的時候,很多次的仰覆。仰就是生善趣嘛,頭向上的。覆嘛頭向下了,生惡道了。那麼我們生死裏邊善趣、惡趣多次地反複地都受過了,毫無義利,不能解脫。其中呢盛事雖然很少,也嘗過了,不知滿足。而爲了求盛事,受…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