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17

  ..续本文上一页生厌离心。

  若谓受乐令意满足。

  那么没有饱足的,假使说我们受了快乐了,心里满足了,当然很好。

  然三有乐,任受几多,非但无饱,后后转复增长贪爱,由此常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然其安乐不及一分。

  那么生死流转之中呢,当然了,从表面上看呢,也是安乐的了。三有乐,生人天了,天上了,还有这个禅定的乐了。那么我们还是经过了很多了,无始以来在人天里边也经过了很多次,那么安乐受过了,应该饱足了,受过了嘛就不贪了嘛。已经发生过,就经过了,但是不是,不但没有饱足,而且呢越来越增长贪爱。

  “由此常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为了这个受三有乐,没有饱足还要追求,“常夜”就是说不断地在流转了。经过无量劫,受了很多的极难的大苦,为了追求一点点快乐。“然其安乐不及一分”,这个安乐与他的苦比起来呢,却是亿万分之一的也不到。苦是无量无边,三有的安乐仅仅是一点点。那么为了追求这一点点的安乐,虽然已经也享受过了,该满足了,但是不知道满足,不断地要追求,而追求之中却受了很长、极大的苦恼。

  如《亲友书》云:「如诸癞人为虫痒,为安乐故虽近火,然不能息应了知,贪着诸欲亦如是。」

  长一些癞病的人,他的疮给虫咬了痒了,他要“安乐故”,为了止痒他就烤火。哪知道火一烤呢,不但痒不息下去,更痒。那么“然不能息应了知”,这个这样烤烤火呢只有更痒。“贪着诸欲亦如是”,你贪着这个五欲也是一样的,你因为贪欲,想去满足一下,结果不但是满足不了,你的欲更大。从来没有说,一个人享受了,他已经够了,再不要享受了,不会的。享受五欲呢,越来越多的。

  所以说有些人错误的观点,他认为世间上的五欲,我去享受一下,享受满足了,我出家修行了。这个好象是很聪明,世间的五欲嘛也享过了,出家嘛也沾了,两边赚。世间上没有两边赚的事情的。释迦牟尼佛就示现不能两边赚的,要嘛就是转轮圣王,要嘛就是出家成佛。释迦牟尼佛他选的是成佛的一个道路,没有做转轮圣王。有的人说你做转轮圣王不是很好嘛。转轮圣王不会成佛了,他享受五欲了,他就不能成佛了。佛看起来成佛还好一些,成佛能真正解脱了,比转轮圣王好。所以说就选这个道路。那么你想说,世间的人……,婆罗门就是这样子的,婆罗门他们是小的时候学了,到十几岁了他就到家里去结婚去了,生儿子了,到四十几岁嘛又出家修行去了。好象是面面照顾到了,实际上呢是不行的。你还了俗回了家之后,娶妻生孩子了,还修什么道呢?根本就修不上去了,这个是做不到的。因为五欲越是享受(越是)不会饱足的。越享受越要享受,这个是永远没有饱足的时候的。

  我们前几年嘛,不是有一个七十九岁的老比丘,被一个八十三岁的老居士逼得他逃掉的了。这么大年纪还是,唉,还歇不下来。这些人是在家人,这个老太太是在家人嘛,她五欲是享受过的嘛,但是她那么大年纪了还是并没有满足,还要想搞这些。所以说这些是不会满足的。

  《弟子书》亦云:「岂有百返未经趣,岂有昔未多受乐,未得吉祥如白拂,岂有是事反增贪。岂有昔未多经苦,众生无欲能饱满,无有情腹未曾卧,然何生死不离贪。」

  这里边呢就是讲了这个道理了,但是文有点拗,那么我们先看下去再说。“岂有百返未经趣”,我们无始以来,投生到处六趣都去过,哪个趣没去呢?人,人做过;天,也天做过;畜生也做过;地狱饿鬼都去过;阿修罗也当过了,都去过的。“岂有昔未多受乐”,过去受的安乐,人天的安乐,都受过。帝释天也当过,后面要讲嘛。什么大梵天王也做过,这些所有想象得到的三界的安乐,都受过的。

  “未得吉祥如白拂,岂有是事反增贪”,这个话呢就有点反了。根据拉卜楞寺格西的解释,它是这样子的。这些“白拂”就是一种稀有难得的,他们是说扇子这一类的。我们说的拂是掸灰尘的一个刷子,他们的是属于扇子一类,这是很稀有难得的。这些稀有难得的东西呢,“未得吉祥如白拂”,他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是很难得,就是三有的安乐,我们还是得到过的。“岂有是事反增贪”,这个反掉了,虽然我们得到这个,但是呢并不是说我们的贪心就满足了。而更加贪了,贪心(是)越来越贪的。最好的稀有的东西我们也是享受过了,虽然不容易得到,还是享受过了,但是并没有满足,还是更加的增了贪。

  “岂有昔未多经苦”,反过来,过去尝的苦那更多了,哪一个苦没有尝过呢?地狱里边什么都尝过。“众生无欲能饱满”,但是虽然尝了很多苦,你还是对三有的少数的安乐放不下,还要去追求,结果还是要流转生死了。“无有情腹未曾卧”,他要投生呢,投胎嘛,没有一个有情的肚子里边没有去受过胎。因为无始以来受胎那么多,你算起来嘛,每一个都是母亲,都受过胎的。“然何生死不离贪”?但是因为不离贪心呢,这个贪离不掉,总是执着这个三有的安乐呢,那么就要流转生死了。流转生死就是不会满足了。这个贪心总是不能满足,不能离开,那么你没有办法,决定要受生死的。

  应如是思。

  这个道理要好好想。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如云:「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

  “又如《除忧经》说而思极能厌离”,《除忧经》里边说的话,很容易生起厌离的心。下边就是,“如云”,就是这样说。“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他说我们地狱里去了很多次了,喝的烊铜,大海的水也不能来算它的数量。就是用大海水来比也比不上了。无始以来你吃的烊铜当然更多了,比海水多了。那么我们住在畜生道里边,做狗做猪的时候,吃的不干净的东西。狗,再好的狗,像我们养的狼狗,还是要吃大便,这个没有办法,它是天生要吃脏东西的。那么所以说,狗呢猪呢,吃的不干净的东西呢比须弥山还要过。那当然过了,你无始以来吃那么多脏东西,须弥山跟那个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

  “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在生死中,爱别离苦,因为亲友别离,你哭的眼泪一滴滴加起来比大海还要多。大海做一个器,就是说以大海那么一个容器来盛你的眼泪水还盛不完。那就是远远超过大海之量。

  “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那么互相怨憎会,碰到了要斗争,斗争的时候就要动刀动枪杀害了,杀害之后砍下来的头,无始以来因为斗争而砍下来的头,如果积起来的话,那一直可以积到梵天,不是须弥山了,可以堆到梵天那么高。

  “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做虫的时候,因为饿了,它吃的那些土、粪这些东西呢,那个虫吃多少?一点点。但是呢无始以来把它积起来的话,“大乳海中”,大海的量远远超过。“充满极高盛”,它比它还要大。那么这就是说,无始以来我们做的事情很愚痴,做了那么多苦事还不知厌离。一想呢,这个多思惟的话,厌离心应当要生起来。

  如是又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今求菩提具禁戒,由禁于此摧诸欲。汝应忆念为诸欲,徒耗诸身前边际,未能承事恒沙佛,未从佛闻如是语。」

  《华严经》里就是说,你应当回忆一下,为了五欲去追求,白白浪费了很多身体,这个从无始以来到前面算起来呢,不晓得有多少了,那么现在该求菩提了,不要去追求五欲了。求菩提呢要受戒了,“具禁戒”,由戒来摧破那些五欲。过去的五欲害了你多少辈子受苦,现在呢要求菩提,要持戒,由戒把这个五欲催破。那么你还是要好好回忆,过去为了五欲浪费了很多的身体,因为没有去承事很多的佛,恒河沙数的佛,没有从佛听这样的话,那你今后就是要好好从佛里边去听闻正法了,这些话要听到,听到之后可以回头嘛,可以修,再不要去浪费身体做那些受苦的事情去了。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领受无量无义大苦。

  “谓尽所得三有盛事,悉皆欺诳”,所有的三界里的所谓好的事情,享受的事情都是假的。“领受无量无义大苦”,不但是没有满足,而且为了这个要受“无量无义”的:无量的――数字比,甚至更多得多;无义――毫无意思的,没有好处的大苦。那么有义的大苦,我们为了度众生,“愿住洞然劫火海焰中”。这个苦劫火的海焰里边,这是很苦嘛,但是有益,为了度众生,这是《上师供》要这么去做。你这个是受那个苦无益,毫无好处,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对众生更没有好处,这个苦受来干啥?白白受的。

  如前唐捐无量色身,皆当忆念,若后仍不策励勤修,更当如是,思惟此理,令起厌离。

  那么你无始以来想想看,浪费了那么多时间的身体,都是为了追求五欲嘛。以后你假使不策励好好地修行的话,那么要浪费更多的身体,要受更大的苦,无义无量的苦还要受。那么这个道理好好的思惟,生起厌离心。

  慬哦瓦云:「觉口窝敦巴,从无始来,曾受何身,然皆未修大乘正法,犹如今日,故须策励。」

  “觉口窝 敦巴”,是一个称呼,对对面的称呼,就是说善士、尊者。我们从无始以来,不管你受了多少的身,都没有好好地修大乘法,今天也这样子,那么太浪费了,赶紧要策励起来,要好好修行了。

  又如桑朴瓦云:「此生死中须多仰覆,此于心中实觉不安。」

  我们在生死流转的时候,很多次的仰覆。仰就是生善趣嘛,头向上的。覆嘛头向下了,生恶道了。那么我们生死里边善趣、恶趣多次地反复地都受过了,毫无义利,不能解脱。其中呢盛事虽然很少,也尝过了,不知满足。而为了求盛事,受…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