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16

  ..续本文上一页亦无方便能起大悲。

  自己也不想出离,不求解脱,那么众生你想起大悲心,把他救出生死的苦,也不会了。因为生死你认为并不苦,你何必要把他众生救出去?自己都不想出去,也不会要这个心度众生出离这个苦海,那么你这个度众生的大悲心也生不起来了。

  故随转趣大小何乘,然此意乐极为切要。

  管你是大乘也好,小乘也好,这个厌离的出离的求解脱的心,意乐心是最重要的,没有的话,小乘的解脱也没有,大乘的菩提心、大悲心也不会有。所以说这个是最根本的,一定要生起来。

  发生此者,亦随当从无垢圣语,如量解释,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次须长时观择修习,引发其心猛利变动。

  这个心怎么发起来?他这里讲的很清楚。修法嘛就是这个修法了,有的人说《广论》修不来,什么,他都给你讲了嘛。要生起这个求解脱的心,该怎么生起呢?第一,要听闻正法了,从无垢的圣语,没有烦恼的没有垢秽的佛的话。然后“如量解释”,这个如量地解释,不是解错了。就是先要听了佛的话之后,那么是正确的,把他的意思解释下来。所以说离开佛的经,“不要遍讲那么多道理,我们就修好了。”你修什么呢?一定要先把佛的经,佛的话,要无垢的佛语,有些相似的佛语、伪经,这个话靠不住的,就不能听。现在很多伪经嘛,那些不能听,要无垢的、真是佛说的,没有烦恼习气杂在里边的,那么你还要如量地解释,解错了也不行。佛说得是很对,但是你理解错了,讲错了,那也不对了。要如量地按了佛所说的这样子如法地去解释。这个有了之后,然后呢,“先正寻求清净了解”。把它真正的了解了,清净的了解,不是带了烦恼的,我执的,带我见的,那些都要撇开。佛怎么说,就怎么了解。那么就是说,要定解了。得了定解之后,再怎么呢?“长时观择”,好好地去观察、抉择、修习,不断地一次一次地去修,串习。那么这样子做呢,“引发其心猛利变动”,本来是出离心,求解脱的心生不起来的,要它改变,生起这个解脱心。

  那么这个就靠依着佛的语,如量的解释,真正的了解,清净的了解;然后长时地去观察思择;最后不断地思惟串习,慢慢地把心改动了。这就是说如何生起解脱心。那么当然观察的时候呢,把佛的道理跟一些客观的事实把它配合起来,各个人的不同环境了,他的处境了,他的思想了,等等了,好好去观察抉择。那么多多地串习,令他心生起来。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着极善决择而为宣释。

  所以说佛对苦谛里边生死的过患,讲这个八苦,他有密意的。这个密意呢,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边很善巧地抉择,给我们讲出来了。那么这个呢我们有一个笔记,以后我们再看一看,那么也可以看到一些无著菩萨的对四谛的密意,他所了解的。

  如博朵瓦云:「于六趣中,随生何趣,其后发生病痛死等众苦恼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应,忽尔而起。」

  博朵瓦他就是说,在六道里边,不管你是哪一个趣(六趣里边),那么我们说在《俱舍》里边呢,趣只有五个趣,六个道,但是有的地方也是讲六趣。那么不管你是哪一个趣,生了之后,不管哪个,都会有病,都会有病痛,都会有死亡,真正的苦恼。那么所以说在整个的生死流转之中,有病的呢就病,死的嘛死,它不是无缘无故、偶然突然生起的,都是有一定的因缘的。

  「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时,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

  这个“是生死相,或生死性”,生死它的相就是带了苦的。生死的本性也就是会生起很多的苦恼的。一连串都是生死里边的必然的现象。“住生死时,必不能越”,只要你在流转生死的时候,这些苦是非受不可,逃不了的。“我等于此若起厌离,须断其生,此须断因”,那么假使我们对这个生死假使起厌离心呢,这个把这生要断掉,这是因嘛。有了生之后,一连串的苦都会生起来,所以说要无生,不生了,那些苦也就没有了,所以说断苦应从因上断。

  当于前说,生老病死等已生众苦,如是思惟。

  那么要做到怎样子厌离呢,应当前面我们说的八苦了,生老病死等等,他生的那些苦要好好地思惟。这就是说,我们讲八苦目的就是要厌离这个生死的苦了。厌离生死的苦,解脱才能有望了。你生死的苦都不厌离,没有求解脱的心,那么你要求什么解脱呢?心都没有,怎么会求解脱呢?所以说是不会的。

  那么这是八苦,下边是六苦。

  丑二 思惟六苦

  第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释》宣说七苦,其最后者是别过患,故于此中当思六种。

  “第二思惟六苦者,《亲友书释》宣说七苦”,《亲友书》解释的一本书,《亲友书释》这本书说呢有七个苦。“其最后者是别过患”,最后一个苦呢,是它的一些过患,个别的过患。那么总的来说呢,还是六个苦了,所以这里我们宗大师就选的还是讲六个苦。“故于此中当思六种”,最后一个讲别过患的就不说了,因为那六个里边已包在里边的。

  其中一无定过患者,谓于生死流转之时,父母等亲,于他生中转为怨敌,诸怨敌等转成亲属,如是父转为子,子转为父。母转为妻,妻转为母等。唯是次第展转流转,是故全无可凭信处。

   那么第一个过患呢,就是没有定的。那么在生死流转之中呢,那是乱套的。亲的可以变怨的,怨的可以变亲的。父亲可以做儿子,儿子可以做父亲。母亲可以做妻子,妻子的下一辈子又做母亲。这样子在流转生死中毫无“可凭信处”,就没有一个标准的,那是业报怎样子,就感什么样的果了。

  《亲友书》云:「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就是总结这个话嘛,在生死流转之中,父亲可以转成儿子,母亲可以转成妻子,冤家仇人可以转成亲人。“及其返此而死殁”,这就是说在流转之中了。它这个里边,在生死流转的时候,是没有一个定的,没有一个标准的,那是乱的。

  我们记得有一个公案。一个阿罗汉,看见一个人抱了一个孩子,在吃鱼。那么鱼骨头丢给桌子下一个狗来吃。阿罗汉一看呢,大叹一口气。他说什么呢?她抱的孩子呢,是她的冤家,报仇而来的;鱼是她的父亲;下面的狗是她的母亲。她吃父亲的肉,抱了她的冤家,狗呢吃她丈夫的骨头。这么是颠颠倒倒的,流转生死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一个标准的。

  即现法中亦复展转,互为亲怨。

  就是现法,就是现实里边也可以看到很多的一些转变。本来是亲家,太好了,变仇人了;本来是仇人,后来解了,又成亲家了。有些是亲家变仇人,这是最多的了。 那个两个人本来是很要好的,太要好了,就变仇人了,这很多了,因为利益的冲突嘛(成)仇人了。那么夫妻打架的就不要说了。本来是好得很,要什么结婚了啥东西,结果呢后来打得来头破血流。这是司空见惯的了,不希奇的了。这是怨变亲,亲变怨呢,是没有准的,现实里边也就很多。

  如《妙臂经》云:「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这就是说,冤家有的时候变亲人,亲人也许有的时候变冤家。那么“一类为中庸”,非怨非亲的,也可以变冤家,那么也可以变亲家,这个没有一个准的。有智慧的人,知道这个道理之后,“终莫贪”,对亲人就不要贪了。“于亲当止爱分别”,不要去贪那些亲了。

  那么现在一些人什么,讲感情,什么的,这个话听一听嘛,可以来一个免疫针嘛,可以清醒一下了。这些都是虚妄分别,有什么爱不爱了呢?“于心善法安乐住”,我们心里呢对一些爱的分别,烦恼的东西要去掉,那么对善法要安住,那就(是)好好修行了。知道这些颠倒的事情再不要迷了,要好好修了。

  如是修习。

  要这样子地修。

  破于亲怨分别党类而起贪瞋,观生死法,任何全无安心之处,应起厌离。

  那怎么样修呢?就是说,怨的、亲的,分别党类,这些是跟我们一起的,那是敌人。这些而起贪瞋的心,这些都是要破掉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亲,也没有一个怨。那么这个党类也是今天跟你要好,明天又跟你反对。这个没有一定的。所以说起贪瞋这个心呢是根本就不要的,要破了它。“观生死法”,生死的法,没有一个可以安心的,都是骗人的,那么要厌离它,不要受骗了。目前的执着把你骗了,结果起了很多贪瞋,造了很多的业,将来又受苦,这是完全划不来的。

  二无饱足过患者。如云:「一一曾饮诸乳汁,过于四海于今后,随异生性流转者,尚须多饮过于彼。」

  我们无始以来,投生吃母亲的乳呢,“过于四海”,那不要说四海了,尽虚空恐怕也摆不下了。因为无始以来没有一个底嘛,你一辈子吃的奶有多少,虽然不太多,但是你无始以来加起来那就数量就没有一个底了,数学里就无限大了。“过于四海”还是小的了。那么今后,假使你“随异生性流转”,你还是一个凡夫,“异生性”就是凡夫了,你不修行,不还灭,不出生死的话,还是做一个凡夫流转生死的话,那么你将来吃的奶还要多,比过去吃的还要多,因为没有一个底嘛。将来是无终地要流转下去。那么你要赶快出离嘛,还是可以止掉了。

  谓当思惟,一一有情,饮母乳酪昔饮几许,今后若不学解脱道当饮几何,此是略喻,更当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无所未经,令心厌离。

  我们说每一个有情,他吃了母的奶,酪嘛是奶上的皮了,过去吃了多少,今后假使不解脱的话,吃的还要更多。这个是略的比喻了,大海了,这是少的了,实际上呢就不可比了,太多了。

  那么还要更当思惟什么呢?生死之中,盛事就是高兴的事情了,作官、发财这些了。苦事嘛受苦了给人家杀头等等了,“无所未经”,都经过的。无始以来什么都是经过的。帝释天也当过,地狱里也去过,一直到现在了,还没有停下来。“令心厌离”,要使这个心呢产…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