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16

  ..續本文上一頁亦無方便能起大悲。

  自己也不想出離,不求解脫,那麼衆生你想起大悲心,把他救出生死的苦,也不會了。因爲生死你認爲並不苦,你何必要把他衆生救出去?自己都不想出去,也不會要這個心度衆生出離這個苦海,那麼你這個度衆生的大悲心也生不起來了。

  故隨轉趣大小何乘,然此意樂極爲切要。

  管你是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這個厭離的出離的求解脫的心,意樂心是最重要的,沒有的話,小乘的解脫也沒有,大乘的菩提心、大悲心也不會有。所以說這個是最根本的,一定要生起來。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

  這個心怎麼發起來?他這裏講的很清楚。修法嘛就是這個修法了,有的人說《廣論》修不來,什麼,他都給你講了嘛。要生起這個求解脫的心,該怎麼生起呢?第一,要聽聞正法了,從無垢的聖語,沒有煩惱的沒有垢穢的佛的話。然後“如量解釋”,這個如量地解釋,不是解錯了。就是先要聽了佛的話之後,那麼是正確的,把他的意思解釋下來。所以說離開佛的經,“不要遍講那麼多道理,我們就修好了。”你修什麼呢?一定要先把佛的經,佛的話,要無垢的佛語,有些相似的佛語、僞經,這個話靠不住的,就不能聽。現在很多僞經嘛,那些不能聽,要無垢的、真是佛說的,沒有煩惱習氣雜在裏邊的,那麼你還要如量地解釋,解錯了也不行。佛說得是很對,但是你理解錯了,講錯了,那也不對了。要如量地按了佛所說的這樣子如法地去解釋。這個有了之後,然後呢,“先正尋求清淨了解”。把它真正的了解了,清淨的了解,不是帶了煩惱的,我執的,帶我見的,那些都要撇開。佛怎麼說,就怎麼了解。那麼就是說,要定解了。得了定解之後,再怎麼呢?“長時觀擇”,好好地去觀察、抉擇、修習,不斷地一次一次地去修,串習。那麼這樣子做呢,“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本來是出離心,求解脫的心生不起來的,要它改變,生起這個解脫心。

  那麼這個就靠依著佛的語,如量的解釋,真正的了解,清淨的了解;然後長時地去觀察思擇;最後不斷地思惟串習,慢慢地把心改動了。這就是說如何生起解脫心。那麼當然觀察的時候呢,把佛的道理跟一些客觀的事實把它配合起來,各個人的不同環境了,他的處境了,他的思想了,等等了,好好去觀察抉擇。那麼多多地串習,令他心生起來。

  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爲宣釋。

  所以說佛對苦谛裏邊生死的過患,講這個八苦,他有密意的。這個密意呢,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裏邊很善巧地抉擇,給我們講出來了。那麼這個呢我們有一個筆記,以後我們再看一看,那麼也可以看到一些無著菩薩的對四谛的密意,他所了解的。

  如博朵瓦雲:「于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衆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

  博朵瓦他就是說,在六道裏邊,不管你是哪一個趣(六趣裏邊),那麼我們說在《俱舍》裏邊呢,趣只有五個趣,六個道,但是有的地方也是講六趣。那麼不管你是哪一個趣,生了之後,不管哪個,都會有病,都會有病痛,都會有死亡,真正的苦惱。那麼所以說在整個的生死流轉之中,有病的呢就病,死的嘛死,它不是無緣無故、偶然突然生起的,都是有一定的因緣的。

  「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于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

  這個“是生死相,或生死性”,生死它的相就是帶了苦的。生死的本性也就是會生起很多的苦惱的。一連串都是生死裏邊的必然的現象。“住生死時,必不能越”,只要你在流轉生死的時候,這些苦是非受不可,逃不了的。“我等于此若起厭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那麼假使我們對這個生死假使起厭離心呢,這個把這生要斷掉,這是因嘛。有了生之後,一連串的苦都會生起來,所以說要無生,不生了,那些苦也就沒有了,所以說斷苦應從因上斷。

  當于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衆苦,如是思惟。

  那麼要做到怎樣子厭離呢,應當前面我們說的八苦了,生老病死等等,他生的那些苦要好好地思惟。這就是說,我們講八苦目的就是要厭離這個生死的苦了。厭離生死的苦,解脫才能有望了。你生死的苦都不厭離,沒有求解脫的心,那麼你要求什麼解脫呢?心都沒有,怎麼會求解脫呢?所以說是不會的。

  那麼這是八苦,下邊是六苦。

  醜二 思惟六苦

  第二思惟六苦者。《親友書釋》宣說七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故于此中當思六種。

  “第二思惟六苦者,《親友書釋》宣說七苦”,《親友書》解釋的一本書,《親友書釋》這本書說呢有七個苦。“其最後者是別過患”,最後一個苦呢,是它的一些過患,個別的過患。那麼總的來說呢,還是六個苦了,所以這裏我們宗大師就選的還是講六個苦。“故于此中當思六種”,最後一個講別過患的就不說了,因爲那六個裏邊已包在裏邊的。

  其中一無定過患者,謂于生死流轉之時,父母等親,于他生中轉爲怨敵,諸怨敵等轉成親屬,如是父轉爲子,子轉爲父。母轉爲妻,妻轉爲母等。唯是次第展轉流轉,是故全無可憑信處。

   那麼第一個過患呢,就是沒有定的。那麼在生死流轉之中呢,那是亂套的。親的可以變怨的,怨的可以變親的。父親可以做兒子,兒子可以做父親。母親可以做妻子,妻子的下一輩子又做母親。這樣子在流轉生死中毫無“可憑信處”,就沒有一個標准的,那是業報怎樣子,就感什麼樣的果了。

  《親友書》雲:「父轉爲子母爲妻,怨仇衆生轉爲親,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無定。」

  就是總結這個話嘛,在生死流轉之中,父親可以轉成兒子,母親可以轉成妻子,冤家仇人可以轉成親人。“及其返此而死殁”,這就是說在流轉之中了。它這個裏邊,在生死流轉的時候,是沒有一個定的,沒有一個標准的,那是亂的。

  我們記得有一個公案。一個阿羅漢,看見一個人抱了一個孩子,在吃魚。那麼魚骨頭丟給桌子下一個狗來吃。阿羅漢一看呢,大歎一口氣。他說什麼呢?她抱的孩子呢,是她的冤家,報仇而來的;魚是她的父親;下面的狗是她的母親。她吃父親的肉,抱了她的冤家,狗呢吃她丈夫的骨頭。這麼是顛顛倒倒的,流轉生死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一個標准的。

  即現法中亦複展轉,互爲親怨。

  就是現法,就是現實裏邊也可以看到很多的一些轉變。本來是親家,太好了,變仇人了;本來是仇人,後來解了,又成親家了。有些是親家變仇人,這是最多的了。 那個兩個人本來是很要好的,太要好了,就變仇人了,這很多了,因爲利益的沖突嘛(成)仇人了。那麼夫妻打架的就不要說了。本來是好得很,要什麼結婚了啥東西,結果呢後來打得來頭破血流。這是司空見慣的了,不希奇的了。這是怨變親,親變怨呢,是沒有准的,現實裏邊也就很多。

  如《妙臂經》雲:「有時怨敵轉爲親,親愛如是亦爲怨,如是一類爲中庸,即諸中庸複爲怨,如是亦複爲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于親當止愛分別,于心善法安樂住。」

  這就是說,冤家有的時候變親人,親人也許有的時候變冤家。那麼“一類爲中庸”,非怨非親的,也可以變冤家,那麼也可以變親家,這個沒有一個准的。有智慧的人,知道這個道理之後,“終莫貪”,對親人就不要貪了。“于親當止愛分別”,不要去貪那些親了。

  那麼現在一些人什麼,講感情,什麼的,這個話聽一聽嘛,可以來一個免疫針嘛,可以清醒一下了。這些都是虛妄分別,有什麼愛不愛了呢?“于心善法安樂住”,我們心裏呢對一些愛的分別,煩惱的東西要去掉,那麼對善法要安住,那就(是)好好修行了。知道這些顛倒的事情再不要迷了,要好好修了。

  如是修習。

  要這樣子地修。

  破于親怨分別黨類而起貪瞋,觀生死法,任何全無安心之處,應起厭離。

  那怎麼樣修呢?就是說,怨的、親的,分別黨類,這些是跟我們一起的,那是敵人。這些而起貪瞋的心,這些都是要破掉的。因爲根本就沒有一個親,也沒有一個怨。那麼這個黨類也是今天跟你要好,明天又跟你反對。這個沒有一定的。所以說起貪瞋這個心呢是根本就不要的,要破了它。“觀生死法”,生死的法,沒有一個可以安心的,都是騙人的,那麼要厭離它,不要受騙了。目前的執著把你騙了,結果起了很多貪瞋,造了很多的業,將來又受苦,這是完全劃不來的。

  二無飽足過患者。如雲:「一一曾飲諸乳汁,過于四海于今後,隨異生性流轉者,尚須多飲過于彼。」

  我們無始以來,投生吃母親的乳呢,“過于四海”,那不要說四海了,盡虛空恐怕也擺不下了。因爲無始以來沒有一個底嘛,你一輩子吃的奶有多少,雖然不太多,但是你無始以來加起來那就數量就沒有一個底了,數學裏就無限大了。“過于四海”還是小的了。那麼今後,假使你“隨異生性流轉”,你還是一個凡夫,“異生性”就是凡夫了,你不修行,不還滅,不出生死的話,還是做一個凡夫流轉生死的話,那麼你將來吃的奶還要多,比過去吃的還要多,因爲沒有一個底嘛。將來是無終地要流轉下去。那麼你要趕快出離嘛,還是可以止掉了。

  謂當思惟,一一有情,飲母乳酪昔飲幾許,今後若不學解脫道當飲幾何,此是略喻,更當思惟生死之中,盛事苦事,無所未經,令心厭離。

  我們說每一個有情,他吃了母的奶,酪嘛是奶上的皮了,過去吃了多少,今後假使不解脫的話,吃的還要更多。這個是略的比喻了,大海了,這是少的了,實際上呢就不可比了,太多了。

  那麼還要更當思惟什麼呢?生死之中,盛事就是高興的事情了,作官、發財這些了。苦事嘛受苦了給人家殺頭等等了,“無所未經”,都經過的。無始以來什麼都是經過的。帝釋天也當過,地獄裏也去過,一直到現在了,還沒有停下來。“令心厭離”,要使這個心呢産…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