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

  第五十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 50讲。

  ①

  00:00

  上一次我们已把下士道讲完了。那么这个里边最后的一个,要这个破除邪分别…的,就是说我们求增上生身,有的人认为这都是生死的事情,不应该追求的,这是错误的,噢。我们说生死里边,贪看着这个生死的享受,这些是流转…的。那么为了修行,要求圆满的身体这个、受用、眷属戚。,这是成佛还是要的。成佛的时候,圆满的色身就是报身,圆满的受用就是佛的净土,圆满的眷属戚就是佛的诸最大菩萨。所以说这个呢并不是说是生死的事情,不应当追求的。这个错误的观点,应当去除。

  那么最后呢就是说,要求成佛的增上生,…善解单是善趣的身,人身还不够,而都要圆满的地学处。就是说,虽然…生了南洲的人,那麼他呢,要求佛道的话,单但是五戒、十戒,都不够圆满,最圆满的要比丘戒,那么最好还是菩萨戒了。,、那么也就三昧耶戒都圆满的地,这才是真正地,要达到一些众志?切种智的增上生。

  那么下边吗嘛有一个辩论。那个时候呢,就是上一次讲的时候,可能是口误,近进住是…在八关斋戒的。那么好象好象讲了近进五戒无间去了,那么有的人呢,在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一些问题。那么这个是口误,噢。,…近住是持八戒的。持是八戒呢,我们在,《药师经》也…知道。:或者一月、三月、一年呢,他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了。那么讲八戒的经里边,也说持一天的八戒的功德,加上假使你回委向西方的话,还可得中品的上世生,中品身生。那就是说shan去善趣了。,就是说增上生了。

  02:35

  那么五戒的居士,能不能成阿罗汉(呢)?这个问题,一般就是说,受五戒居士的,可以证到三果。但是证到四果之后,决定…现出家相。就是说他要是居士很穩身份(待較2:50),成了阿罗汉了,自然地就出现世佳出家相。假使没人给他剃敢去的话,就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居法自若,加强脱身,自然会有这个现出家几个先出佳相的。那么就是说戒近住的身,也可以会得阿罗汉果的。

  那么他这里就是说为什么要赞叹比丘戒呢。?那么我们说,我们并不是遇到,、得到这个增上生,人间的散去人天的善趣,或者是阿罗汉果为未满足。我们要得到的上士道的追求的目標的,。我们《菩提道次第》最终彻底跟踪的目的呢,就是要得圆满的佛土。所以说呢,要上上的利益(律仪?)才能达到。所以说以小小的1律仪为基础,所以受上上的。五无戒的增上是八戒,;八戒的增上十戒,;十戒的增上二百五十条259戒,;那么再增上就是菩萨戒,…三昧耶戒,。噢。这个上上乘的戒了的扶护持了之后,那麼得求于终止??对于求一切种智的,那就是最圆满的一个…身体。

  04:01

  那么这是关于下士道的,那么今天我们要进入中士道。

  

  共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

  希求解脱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那么今天呢,我们要进入中士道了。“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那么就是敬礼了,佛,具大悲心的,…佛陀足下顶礼。那么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

  “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堕恶趣之道理,能令其心厌舍现世,于后善趣发生希求。”这是下士十道了,念无常佛场,念死嘛什么?,念死后要堕恶趣。

  04:45:

  为什么死后堕恶趣?因为我们是…自己检查,如果不修行的话,我们的念头,八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坏的。行动是,一般都是不符合善道的。那么这样子呢,将来去向趣向绝对是恶道。

  那么要不去恶道的话,那该怎么呢,?那就要归依三宝了的。那么现在我们说,…,那么我们现在要不去恶道,那么就要放下现实的追求了。现实的追求,五欲享受都是造遭罪的事情。,那么这个息写下来,。要追求后来的增長上生,于以后的善趣要希惜求,那就要修善法了。“次”,吗嘛就是要共同归依。

  那麼我们要达到这个要求,不要堕恶道去,那麼先,第一个,拾离现世,那麼要趣去向后世的善趣啦呢,。如何达到趣向后世的善趣呢?要归依三宝了,噢。那么归依三宝之后,靠佛的力量,当然时可以把我们救度(助)出来了,但是我们真正要,不要堕下去,自觉地能升上去生善趣的话,还得要听佛的话,根据业恶果,不要造操恶业,多造善业,自然呢,这个善趣情可以稳下来了。所以说:

  

  次由共同归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

  06:13

  所有说“次由共同皈依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这样子呢,我们这个善趣、增上長生呢就可以得到。但是增上長生是不是够了呢?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

  得了增上長生之后,我们说是够了?还不够。!为什么?

  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厌舍舍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

  “然非以此便生喜足,”得了到增长生之后,我们说是够了,还啊不够。为什么?“是令发起共下士之意乐及发共中士之意乐,舍离生死一切事已,依此因缘而发大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修中士之意乐。”我们下士道,这个意乐,并不是到下士为止了。我们是共下士道,共下士道从下士进到中士,中士还要进人入了上士,发菩提心,生大菩提的。所以说我们,这个下士道修好之后,并不能到此为止,。那么要发起心中士,共供中士道的意乐。单但是厌因恶趣,还是不修行究竟的。为什么,?我们生了善趣,过得固然很好了,但在善趣生了之后的时候,也会放逸。放逸就会造恶,造恶之后,你还要堕到恶趣去。那么这个是不究竟的。那么要整个的这个三界都要厌离善解得yan理,那才是出离了,处理了是真正处理出离了恶趣了。那么这个善趣好不好,?也是一个苦,下面要讲。所以善趣也不要贪着。那么就要发中士道的,更上一层的意乐心,就要舍弃这个生死的“一切事宜事已”,生死一切都是苦,那么我们又,当然不想受苦了,要了生死了。,“舍弃这个生死”,。

  “依此因缘而”,那么自己要了生死,出三界求善解。那么一切父母众生,都是对自己有恩的德,我们要报他恩,也不想他们受苦,要发菩提心喽的,把他们救度助,都离开苦海。,那么就都成佛了。所以说要发大菩提心,这样子呢进入上士道。所以说呢,我们这是样一层一层上来的——,:在下士道,修好之后,那再更上一层楼呢,要修中士道的意乐了。

  08:35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

  “所谓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能出于行苦,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那么我们说,人天的殊胜的善趣,这个殊胜的地位,得到之后,还没有出离行辛苦。那么什么叫行辛苦,这就是要后头要广讲了…相了,行辛苦就是说,…牵流生死,不得自在,一切都跟了业给了人牵了起鼻子走,自己没有一个自在权的。那么这是這個,迁千流不息地,在生死里流转了,这是一个苦事情,自己不得自在嘛吗。

  那麼這個裏邊呢就是说,我们真正要這個修行,那就是说要把佛讲的意思,越深透地理解,才能够真正发起這個佛所需要我们发的心来。那麼有人就提意见,叫我们讲的得不要太细了,还是要做…着重于现实的修行。但是我们说,前面一开始我们讲了,一切教授都是修行,。,只不过是如果你说,讲法相,讲自信这些是开光??广大解,修行的时候是不要的,那就是错误的见解。前边的破铺了很多了,我们是修行,――——闻思文字修,:有多少的闻文,就有多少的思实,;有多少的思,实就有多少的修,;有多少的修,就有多少的证。至于文字所以闻思越多,修证正就也越多。所以如果文字闻思简单的地话,这个修的、证的也简单化,。

  再一个如果闻文思这时候不谨慎,不把这个法相严格地分清楚,不把意思拿清楚,闻文思有误,那么修证正也会有误。里一边出生的很多,断空的那些邪见,都是修行的时候,因为闻文思不注意足矣,那麼误入歧途,结果证到的的呢,恶趣空,堕恶道做到的。所以说,这个我们不要掉以轻心。,因为以为这个法相是可以忽略的hulue地,这个见解呢,《菩提道次第》出的前后讲了很多,都是劈撇除这种不正之见。

  那么我们这里,辛行苦,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必须要认识,。不认识的地话,要你想了生死,是不可能的地!那么这个行辛苦呢,后面要广光讲,這裏呢我们就暂切呢且就到这里了了。就讲一下牵迁流不息???,地轮回生死的切…的人为生死的苦。

  11:30

  “若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你一把这个善趣,人天间生位wei就认为是快乐了,这个简極见,实在际上呢是颠倒的地。

  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

  “故于真实全无安乐,”所以说呢,“其后定当堕诸恶趣边际恶故,”所以說,在真实来说呢,这个人间天,一点也没有安乐,因为他最后决定要堕走恶道的地。“遍(计??)其边际恶故果” ,终究要造恶的地。我们在没有出三界善之前,这个心你要掌握到不造一点恶,是不可能的地。因为我们的是有漏的地法,总是给跟烦恼随顺增的身地。烦恼随增顺就要造恶业,烦恼起来嘛吗就要造业了,造业就是恶业了。恶业呢将来的果就是恶趣了,。所以说,你没有跳出这个三界的话,纵然你在人趣,人天趣终然你的善趣,shentian趣的善趣里边,但是你不能保证你不造恶业,不起烦恼。那么起了烦恼造恶业,毕竟还是要随恶道。这个暂时地、片刻地人間天趣,照长久地来看,并不安乐。下边举了喻。

  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

  …下边举了个喻:“譬如有一无间定当堕于悬险,现于险崖暂为休息。”他就打个比喻,比如有一个人,…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