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杂就是重复的。我们看看《瑜伽师地论》的第十卷,“三是独相,行等是杂相”,有三个是独相,有行等是杂相。这是原文,三个是什么 ?
“无明、爱、取,不与余支相交杂故,说名独相”,只出现一次,无明就是无明,爱取就是爱取,它没有混淆的,叫独相。独就是单独的独,叫独相。与其他支没有相交杂的,叫独相。“与此相违说名杂相”,与此相违的叫杂相。我们说,行跟有,两个都是业,杂的,它不是独相;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个和后边的生、老死又是杂的,都是一个东西出现二次,杂相,交杂的。与此相违名为杂相,这个一定要看一看,否则你怎么知道杂相呢?乱猜也不好的。一个杂相一个独相,只有一支的,没有跟其他支混淆的,无明就是无明,前面后面没有跟它混的,爱、取二个是只出现一次的。其他的前后两个是相同的,生、老、死,跟前面的名色、六处、触、受,就是一个东西,它立的名不同,那么就是杂相。
下边就是说 ,“识等至受”,“依有苦因,建立识乃至受支。依有苦果,建立生老死支”,这个因的苦嘛,识到受,就是前面说的显因果的苦谛,这是本身是种子,没有现行的,自己没体,是未来苦,就是识到受。生、老死是现在的苦了,一个是当来苦,一个是现在苦。这是说总别相。“苦相异故”,苦相异呢下面要说的。
又云:「问:诸支中几苦谛摄,及现法为苦。这个十二支里边,哪些是苦谛摄的,是现法当下是苦?答:二谓生及老死。」
这是现法摄的,当下是苦。
「问:几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诸种子性。」
这是未来苦。这个就是苦谛的异相。苦谛有两种相,现在的苦、未来的苦。那么十二支里边,生老死是现在苦,未来的苦是识乃至种子,它还没有受果嘛,它是所引,所引还是种子,现行还没有出来。
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发爱之受,乃是余重缘起果位。
“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所以说能生的爱,跟发爱的受,这两个不好混在一起的。“发爱之受,乃是余重缘起果位”,它是所引的果,不是能生的因。这两个,受跟爱不要混起来。
我们这里《瑜伽师地论》再看下去,他说,识到受呢,依有苦因故,它是苦的因建立。生老死呢,是苦的果所建立的。前面的识到受呢,是将来苦,后面生老死是现在苦,这个就叫“别显苦相”。“苦相异故”,就是苦相异,不同。
下边,“又识乃至受,于现法中引果所摄”,是所引的,引的果。生老死呢,“于后法中生果所摄”,这个下一辈子的生老死呢,是后法中生果所摄。一个是所生的果,一个是所引的果,不一样。“由是说言及显引生差别”,那么就是我们这个一百八十四页的第二行“及显引生二差别故”,这个离开《瑜伽师地论》是没有办法解的,所以把《瑜伽师地论》这一段要把它补上去。
再说一道,识、名色、六处、触、受,这是所引的果,生老死呢是所生的果,引生差别。这个果呢,引的果、生的果有差别,不一样。
这个今天的内涵很多,很多不是马马虎虎,看过文了,念过算数的,这个要经过自己思考。就是闻慧,闻到了之后要去消化,好好思惟。思惟的时候要依靠参考资料,要依靠大众的智慧,大众的智慧一起来讨论。
所以说有的人不愿意讨论,这是一个很愚痴的事情,世间上也提倡大家一起讨论,大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产生的力量大,你自己的智慧有限。自己有的时候,思惟错了,你还不知道,认为对了,那就是见就不正了。我们学法,第一个要得正知正见,然后依着正知正见去行了。如果你第一个正知正见还没得到,那么你行起来,邪知邪见了,都错了,一错就错到底了。所以说开头的时候,知见一定要搞正。搞正的话,必定要把佛说的要正确地理解。如果你不正确理解的话,肯定会搞错。搞错就是知见不正了。知见不正,你行动也不会正。所以这是关键问题。希望你们学的时候就是要仔细一点,不要马马虎虎:“哦,对了对了。”唉,不对的,不是那么的,没有那么简单了。这个要多下点劳动力。
那么还有一点,我要说一下的,有的人,就把学习跟念诵分了二截,我重视学习呢,念诵就不念了,不来了,对不对?这个你没有念诵,没有加持,智慧不会开。即使你拼命用功,会搞错。没有加持力,知见会邪的。
再一个你没有加持,你会有障。你说很想用功,结果障来了,把你骗起走了,什么事情把你扰起走了,心不定,还是学不好。
再一个,我们念的就是学的。大家念的《五字真言》跟《上师供》可以看一看,《上师供》里边,《菩提道次第》一座就修两次,在《时轮金刚》里边修一次,在《上师供》后面的一个颂又修一次,那么最起码的,《菩提道次第》一座就修两次了。你单是学,你不修,你有什么用处呢?串习嘛,一天每天要去串习嘛。那么《五字真言》菩提道次第什么东西呢,大家一看呢一目了然了,没有《上师供》那么隐了,那你学的东西就要用嘛,就用来修嘛。你不要修了,单是学了肯定会出障,一个是(因为)没有加持。再一个呢,你这个学修分成二截了,就是犯了《广论》一开始就说的错误了,把学的跟修的分了两边去了,只图学不求修。
那么再说一个不好的话,你学了干什么?是不是到蒙古去兜售,为了名利呢?你不是修嘛,你学的目的不在修了,你干什么去呢?!噢,为了名利兜售去,那也不对了,这就是邪了,恶趣因了,这个帕绷喀大师说得很明确,是恶趣因了。我们学法学了半天,费了很多的辛苦,乃至出家了,种个恶趣因干啥呢?这个划不来。
再一个,我们要成就,第一个成就,念诵的成就,我们已经再三的讲过了,成就第一个是念诵成就,再有其他的成就。如果你说念诵成就没有,你要去求其他成就,也是没有的。一切都要按次第来的,你没有这个成就,其他成就来不了。那你不去用功,妄想天上掉下个成就来,不会的。海公上师最重视的就是念诵,他开始的时候,照通法师是维那,专门是念诵的,而且是派了到哲邦寺去学念诵的,为了就是专门领腔的。后来后期在清凉桥的时候,照通法师到北京去学习了,还有个清海法师,他也是念颂,哪怕你劳动得回来是天黑了,还要补的,每天五大金刚不缺的。这是海公上师特别重视这些人的。因为他才有成就的可能性嘛,因为念诵不注意的话,成就的可能性没有的,也接不了班的了,这个问题就是这个。那么定公上师可能在座的看到过,挂了氧气还在摇鼓,这个住过昭觉寺的人都会看到,我只住了一段时间就看到过了,那么经常住的人肯定是看到。这就是对念诵重视的表现。定公上师还说过这个话,死也要死在殿上,不要在寮房里偷懒。这个大家回味一下,念诵的重要性,在那些祖师里边那么重视,我们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说我学法了,时间把它调整一下,念诵就不去。这个你自己搞错了,将来成就没有的话,可能是恶趣因了,希望这一点大家注意。
第六十讲
上次我们讲了十二缘起的事情,很多人反映很不好理解。上一次因为笔记没写下来,是有点吃力。现在我们笔记写下了,应当难度要减轻了。今天我们还是费点时间把上一次的再复习一下。
第一个,我们要知道,《广论》讲十二缘起基本上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它的体系都是《瑜伽师地论》的体系,这个先要掌握好。
十二缘起第一个无明,无明呢,他开始用《俱舍》讲,但是后来还是回到无着、世亲他们的体系上去了,这个我们后面就看得出来。《俱舍》的他要把无明的意思讲一下呢,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无明什么东西,《俱舍》的这个颂比较清楚。《俱舍》说什么呢?
“明所治无明”,无明呢,明,就是能够了解无我的,补特伽罗无我的智慧,它所对治的,针锋相对的,叫无明。那么他下边打了比喻,“如非亲实等”。非亲,我们说非亲是指怨家,不是说除了亲以外的都是非亲。假使说有两个是亲的,那么其余的一般的人呢,都叫非亲,不对的。也不是说没有亲的地方叫非亲。非实是虚妄语,不是说离开了实都是虚妄语,不是。也不是说没有实的地方就是虚妄语,那没有体的,也不是。这个两个比喻如果搞清楚呢,无明也就知道了。并不是说除开了明之外,其余都叫无明,不是的。这个混淆了,眼耳鼻舌身意它不是明,它不能叫无明。也不是说明没有的地方叫无明,那无明就没有体了。这两方面把这个喻跟无明一对照,无明是什么东西那就比较清楚地抬出来了。那就是说正是那个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智慧所对治的针锋相对的叫无明,亲所对的怨家叫非亲,实语所针对的虚妄语叫非实。这个把比喻一比呢,就容易出来。
这里我们再回到前面去,前面一百七十一页,它就是说萨迦耶见跟无明到底是一是异?那么我们说两个了,萨迦耶见根据唯识的观点有两派了:一个是依论的唯识派,就是无着世亲依《瑜伽师地论》跟《阿毘达磨集论》,主张无明跟萨迦耶见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个依理的,就是法称论师主张无明就是一个。但是我们这里的体系呢,无明跟萨迦耶见不是一个,为什么?我们讲到独的时候,无明是独相。如果说无明跟萨迦耶见是一个的话,那个取里边就有萨迦耶见,那是杂相了。所以说看你是采取哪一个见是不能随便采取的,我们在讲《瑜伽》的时候,决定要采取无着世亲的见,那么就是说无明跟萨迦耶见不是一个东西,那么无明跟取没有相杂,没有交杂。取里边有一个我语取,是萨迦耶见,但是我们无明不是萨迦耶见。
所以说是什么呢?我们这里说的,无明是无着世亲举的,“蒙昧实义”,对真实义,无我的实义,他蒙昧不知道,这是指的无明。这个样子我们才可以理解到无明跟爱、取是独相,取里边没有无明。所以说为什么独相?无明跟爱、取两个,各是各的,没有交杂的。那么这个就是,等一下我们再要强调的,先把无明的一个意思讲了,这个以后可以比较容易了。那么行跟后…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