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45

  ..續本文上一頁雜就是重複的。我們看看《瑜伽師地論》的第十卷,“叁是獨相,行等是雜相”,有叁個是獨相,有行等是雜相。這是原文,叁個是什麼 ?

  “無明、愛、取,不與余支相交雜故,說名獨相”,只出現一次,無明就是無明,愛取就是愛取,它沒有混淆的,叫獨相。獨就是單獨的獨,叫獨相。與其他支沒有相交雜的,叫獨相。“與此相違說名雜相”,與此相違的叫雜相。我們說,行跟有,兩個都是業,雜的,它不是獨相;識、名色、六處、觸、受,這個和後邊的生、老死又是雜的,都是一個東西出現二次,雜相,交雜的。與此相違名爲雜相,這個一定要看一看,否則你怎麼知道雜相呢?亂猜也不好的。一個雜相一個獨相,只有一支的,沒有跟其他支混淆的,無明就是無明,前面後面沒有跟它混的,愛、取二個是只出現一次的。其他的前後兩個是相同的,生、老、死,跟前面的名色、六處、觸、受,就是一個東西,它立的名不同,那麼就是雜相。

  下邊就是說 ,“識等至受”,“依有苦因,建立識乃至受支。依有苦果,建立生老死支”,這個因的苦嘛,識到受,就是前面說的顯因果的苦谛,這是本身是種子,沒有現行的,自己沒體,是未來苦,就是識到受。生、老死是現在的苦了,一個是當來苦,一個是現在苦。這是說總別相。“苦相異故”,苦相異呢下面要說的。

  又雲:「問:諸支中幾苦谛攝,及現法爲苦。這個十二支裏邊,哪些是苦谛攝的,是現法當下是苦?答:二謂生及老死。」

  這是現法攝的,當下是苦。

  「問:幾苦谛攝當來爲苦。答:識乃至受諸種子性。」

  這是未來苦。這個就是苦谛的異相。苦谛有兩種相,現在的苦、未來的苦。那麼十二支裏邊,生老死是現在苦,未來的苦是識乃至種子,它還沒有受果嘛,它是所引,所引還是種子,現行還沒有出來。

  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余重緣起果位。

  “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所以說能生的愛,跟發愛的受,這兩個不好混在一起的。“發愛之受,乃是余重緣起果位”,它是所引的果,不是能生的因。這兩個,受跟愛不要混起來。

  我們這裏《瑜伽師地論》再看下去,他說,識到受呢,依有苦因故,它是苦的因建立。生老死呢,是苦的果所建立的。前面的識到受呢,是將來苦,後面生老死是現在苦,這個就叫“別顯苦相”。“苦相異故”,就是苦相異,不同。

  下邊,“又識乃至受,于現法中引果所攝”,是所引的,引的果。生老死呢,“于後法中生果所攝”,這個下一輩子的生老死呢,是後法中生果所攝。一個是所生的果,一個是所引的果,不一樣。“由是說言及顯引生差別”,那麼就是我們這個一百八十四頁的第二行“及顯引生二差別故”,這個離開《瑜伽師地論》是沒有辦法解的,所以把《瑜伽師地論》這一段要把它補上去。

  再說一道,識、名色、六處、觸、受,這是所引的果,生老死呢是所生的果,引生差別。這個果呢,引的果、生的果有差別,不一樣。

  這個今天的內涵很多,很多不是馬馬虎虎,看過文了,念過算數的,這個要經過自己思考。就是聞慧,聞到了之後要去消化,好好思惟。思惟的時候要依靠參考資料,要依靠大衆的智慧,大衆的智慧一起來討論。

  所以說有的人不願意討論,這是一個很愚癡的事情,世間上也提倡大家一起討論,大衆的智慧集中起來産生的力量大,你自己的智慧有限。自己有的時候,思惟錯了,你還不知道,認爲對了,那就是見就不正了。我們學法,第一個要得正知正見,然後依著正知正見去行了。如果你第一個正知正見還沒得到,那麼你行起來,邪知邪見了,都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所以說開頭的時候,知見一定要搞正。搞正的話,必定要把佛說的要正確地理解。如果你不正確理解的話,肯定會搞錯。搞錯就是知見不正了。知見不正,你行動也不會正。所以這是關鍵問題。希望你們學的時候就是要仔細一點,不要馬馬虎虎:“哦,對了對了。”唉,不對的,不是那麼的,沒有那麼簡單了。這個要多下點勞動力。

  那麼還有一點,我要說一下的,有的人,就把學習跟念誦分了二截,我重視學習呢,念誦就不念了,不來了,對不對?這個你沒有念誦,沒有加持,智慧不會開。即使你拼命用功,會搞錯。沒有加持力,知見會邪的。

  再一個你沒有加持,你會有障。你說很想用功,結果障來了,把你騙起走了,什麼事情把你擾起走了,心不定,還是學不好。

  再一個,我們念的就是學的。大家念的《五字真言》跟《上師供》可以看一看,《上師供》裏邊,《菩提道次第》一座就修兩次,在《時輪金剛》裏邊修一次,在《上師供》後面的一個頌又修一次,那麼最起碼的,《菩提道次第》一座就修兩次了。你單是學,你不修,你有什麼用處呢?串習嘛,一天每天要去串習嘛。那麼《五字真言》菩提道次第什麼東西呢,大家一看呢一目了然了,沒有《上師供》那麼隱了,那你學的東西就要用嘛,就用來修嘛。你不要修了,單是學了肯定會出障,一個是(因爲)沒有加持。再一個呢,你這個學修分成二截了,就是犯了《廣論》一開始就說的錯誤了,把學的跟修的分了兩邊去了,只圖學不求修。

  那麼再說一個不好的話,你學了幹什麼?是不是到蒙古去兜售,爲了名利呢?你不是修嘛,你學的目的不在修了,你幹什麼去呢?!噢,爲了名利兜售去,那也不對了,這就是邪了,惡趣因了,這個帕繃喀大師說得很明確,是惡趣因了。我們學法學了半天,費了很多的辛苦,乃至出家了,種個惡趣因幹啥呢?這個劃不來。

  再一個,我們要成就,第一個成就,念誦的成就,我們已經再叁的講過了,成就第一個是念誦成就,再有其他的成就。如果你說念誦成就沒有,你要去求其他成就,也是沒有的。一切都要按次第來的,你沒有這個成就,其他成就來不了。那你不去用功,妄想天上掉下個成就來,不會的。海公上師最重視的就是念誦,他開始的時候,照通法師是維那,專門是念誦的,而且是派了到哲邦寺去學念誦的,爲了就是專門領腔的。後來後期在清涼橋的時候,照通法師到北京去學習了,還有個清海法師,他也是念頌,哪怕你勞動得回來是天黑了,還要補的,每天五大金剛不缺的。這是海公上師特別重視這些人的。因爲他才有成就的可能性嘛,因爲念誦不注意的話,成就的可能性沒有的,也接不了班的了,這個問題就是這個。那麼定公上師可能在座的看到過,挂了氧氣還在搖鼓,這個住過昭覺寺的人都會看到,我只住了一段時間就看到過了,那麼經常住的人肯定是看到。這就是對念誦重視的表現。定公上師還說過這個話,死也要死在殿上,不要在寮房裏偷懶。這個大家回味一下,念誦的重要性,在那些祖師裏邊那麼重視,我們不要掉以輕心,不要說我學法了,時間把它調整一下,念誦就不去。這個你自己搞錯了,將來成就沒有的話,可能是惡趣因了,希望這一點大家注意。

  第六十講

  上次我們講了十二緣起的事情,很多人反映很不好理解。上一次因爲筆記沒寫下來,是有點吃力。現在我們筆記寫下了,應當難度要減輕了。今天我們還是費點時間把上一次的再複習一下。

  第一個,我們要知道,《廣論》講十二緣起基本上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它的體系都是《瑜伽師地論》的體系,這個先要掌握好。

  十二緣起第一個無明,無明呢,他開始用《俱舍》講,但是後來還是回到無著、世親他們的體系上去了,這個我們後面就看得出來。《俱舍》的他要把無明的意思講一下呢,有道理的。因爲這個無明什麼東西,《俱舍》的這個頌比較清楚。《俱舍》說什麼呢?

   “明所治無明”,無明呢,明,就是能夠了解無我的,補特伽羅無我的智慧,它所對治的,針鋒相對的,叫無明。那麼他下邊打了比喻,“如非親實等”。非親,我們說非親是指怨家,不是說除了親以外的都是非親。假使說有兩個是親的,那麼其余的一般的人呢,都叫非親,不對的。也不是說沒有親的地方叫非親。非實是虛妄語,不是說離開了實都是虛妄語,不是。也不是說沒有實的地方就是虛妄語,那沒有體的,也不是。這個兩個比喻如果搞清楚呢,無明也就知道了。並不是說除開了明之外,其余都叫無明,不是的。這個混淆了,眼耳鼻舌身意它不是明,它不能叫無明。也不是說明沒有的地方叫無明,那無明就沒有體了。這兩方面把這個喻跟無明一對照,無明是什麼東西那就比較清楚地擡出來了。那就是說正是那個了解補特伽羅無我的智慧所對治的針鋒相對的叫無明,親所對的怨家叫非親,實語所針對的虛妄語叫非實。這個把比喻一比呢,就容易出來。

  這裏我們再回到前面去,前面一百七十一頁,它就是說薩迦耶見跟無明到底是一是異?那麼我們說兩個了,薩迦耶見根據唯識的觀點有兩派了:一個是依論的唯識派,就是無著世親依《瑜伽師地論》跟《阿毘達磨集論》,主張無明跟薩迦耶見是不一樣的。另外一個依理的,就是法稱論師主張無明就是一個。但是我們這裏的體系呢,無明跟薩迦耶見不是一個,爲什麼?我們講到獨的時候,無明是獨相。如果說無明跟薩迦耶見是一個的話,那個取裏邊就有薩迦耶見,那是雜相了。所以說看你是采取哪一個見是不能隨便采取的,我們在講《瑜伽》的時候,決定要采取無著世親的見,那麼就是說無明跟薩迦耶見不是一個東西,那麼無明跟取沒有相雜,沒有交雜。取裏邊有一個我語取,是薩迦耶見,但是我們無明不是薩迦耶見。

  所以說是什麼呢?我們這裏說的,無明是無著世親舉的,“蒙昧實義”,對真實義,無我的實義,他蒙昧不知道,這是指的無明。這個樣子我們才可以理解到無明跟愛、取是獨相,取裏邊沒有無明。所以說爲什麼獨相?無明跟愛、取兩個,各是各的,沒有交雜的。那麼這個就是,等一下我們再要強調的,先把無明的一個意思講了,這個以後可以比較容易了。那麼行跟後…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