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P22

  ..续本文上一页受呢生贪着,由是因缘于现法中――就是当下了,要做身语意三门做坏事了。贪着之后,你想想看嘛,享受五欲都做坏事的。那么这样做坏事,“身坏命终”,当然了要生到地狱了,饿鬼畜生去了。“又由后有爱故”,你命终的时候(这个将来都要说),命终的时候有个我爱的心,就怕自己断掉,还想后有再接下去,叫后有爱,那么就感生当来的生老病死的苦了。“如是乐受贪所依故”,因为乐受的贪,依靠这个贪呢,能感将来的五趣等苦,那么五趣里边受苦去。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又于苦受多起瞋心,不随所欲,触众苦事,便生种种愁恼怨叹乃至迷乱,由此因缘行三恶行,堕诸恶趣。如是苦受瞋所依故,能感现法后法众苦。又于不苦不乐受中,多生如上颠倒之心。于二种苦,谓依乐受贪所生苦,及依苦受瞋所生苦,生不舍思,起不舍行。」 

  “又于苦受多起瞋心”,那么苦受有什么不好呢?苦受里边都要起瞋恨心。“不随所欲,触众苦事”,那么为什么起瞋恨心呢?因为不是随你心里所想的,很多的苦的事情就来要你受,那么要起瞋心了。“便生种种愁恼怨叹乃至迷乱”,那么这是瞋恨的一些后果了。“由此因缘行三恶行”,因为这个关系起瞋恨心了,“愁恼怨叹”,这样子甚至迷乱了,把心都迷掉了。心瞋恨一起嘛,心就糊涂了。“由此因缘行三恶行,堕诸恶趣”,瞋决定堕恶趣的。贪有的时候还做点好事,五趣里都可以去。“如是苦受瞋所依故,能感现法后法众苦”,那么这是说苦受的坏处了。因为瞋,苦受而生起,现法当下就恼乱身心,最后下恶趣去。后法嘛受众苦。所以现法后法都受这些苦。“又于不苦不乐受”,那么它该不贪也不瞋,不会受苦吗?但是,“多生如上颠倒之心,于二种苦”,要起无明的心,也是要感苦果嘛。“于二种苦,谓依乐受贪所生苦,及依苦受瞋所生苦,生不舍思,起不舍行”,因为痴的话,对乐受、贪所生的苦呢,跟苦受、瞋所生的苦呢,他不想舍掉。痴,思想里边不舍,行动也不舍,因为有痴嘛。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是故虽有众多烦恼及随烦恼,然佛世尊但立三种根本烦恼,谓贪瞋痴。依此密意,佛世尊说,应观乐受是众苦法,应观苦受犹如毒箭,应观不苦不乐受性是无常有坏灭法。」

  “是故虽有众多烦恼及随烦恼,然佛世尊但立三种根本烦恼,谓贪瞋痴”,这个就是说,我们广论前面说的,佛的密意了。在一百六十一页的最后,“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过患,宣说八苦,所有密意,如圣无着极善抉择而为宣释”,这个还没有讲完,后边还要讲,这是密意啊。这个为什么说三种,只三个烦恼呢?因为这个原因。苦乐受跟不苦不乐受的关系,所以说立了三个根本烦恼。烦恼虽然多,根本的就是三个:贪瞋痴。

  “依此密意,佛世尊说,应观乐受是众苦法,应观苦受犹如毒箭,应观不苦不乐受性是无常有坏灭法”,这个不好解,我们写个注解。

  《披寻记》卷六十一:「应观乐受是众苦法等者,《摄异门分》说:云何当观乐受为苦?谓由此受贪所随眠,由随眠故,取当来苦,于现法中,能生坏苦,如是当观乐受为苦。云何当观苦受如箭?谓如毒箭,乃至现前常恼坏故。非苦乐受体是无常灭坏法者,谓已灭者,即是无常,其未灭者,是灭坏法。若无常者,从此复生若乐若苦。灭坏法者,终不解脱苦乐二种。(陵本八十三卷十五页)此应准释。」

  “应观乐受是众苦法者,《摄异门分》说,《摄异门分》,这也是《瑜伽师地论》的,“云何当观乐受为苦?谓由此受贪所随眠,由随眠故,取当来苦,于现法中,能生坏苦,如是当观乐受为苦”,这是乐受为什么苦呢?现在有坏苦,将来要受生五趣的苦。

  那么苦受怎么观呢?“云何当观苦受如箭?谓如毒箭,乃至现前常恼坏故”,那么就是《广论》说的,苦受是毒箭了,这个毒箭是什么意思呢?当下就受恼乱的。这个瞋恨心一起,你去看看,他的脸色就变了,做的行动也不对了。本来有理智的,迷乱了,杀人放火都会干出来了。所以说恼乱了,恼坏了,跟毒箭一样,受了毒箭一样的,当下就坏掉了。

  “非苦乐受体是无常灭坏法者”,体是无常、坏灭,这是什么呢?无常什么?已灭是无常,“其未灭者,是灭坏法”,这是分两个阶段来说,两个刹那,第一刹那已经灭掉了,是无常;第二个刹那还没有灭掉的是坏灭法。这个怎么说呢?“若无常者,从此复生若乐若苦”,已经生的这个行苦可以甚至于乐受苦受,还没有生的,坏灭法,还没有生的将来离不开苦乐两受。那么这就是说非苦非乐受呢要么就生起苦乐法了,要么将来能够生起苦乐法,它是无常坏灭的法。

  那么“应观乐受是众苦法,应观苦受犹如毒箭,应观不苦不乐受性是无常有坏灭法”,这个我们这样子观的话,这个三个毒就不会生起来了。因为这三个受呢三个毒了,那么佛教我们善巧了,由这样子观呢,虽然是有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但是不会生三毒。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若能如实观无常性,渐次能断一切颠倒。如是诸行,是第一义苦圣谛事。一切圣贤圣智观已,于第一有最极寂静诸取蕴中尚不愿乐,何况弊下那落迦中。」  

  “若能如实观无常性,渐次能断一切颠倒。如是诸行,是第一义苦圣谛事”,我们说四个颠倒,下手观无常开始。假使你如实地把一切法不是常的无常性看到了,那么其他的颠倒就是不净为净了,苦为乐了,无我嘛说有我了。这些慢慢地都会断除。

  “如是诸行”,这样子的行呢,就是“第一义苦圣谛事”,我们这样子观察呢,是第一义谛的苦圣谛。就不是粗的苦谛了,是细的苦谛了。“一切圣贤圣智观已,于第一有最极寂静诸取蕴中尚不愿乐,何况弊下那落迦中”,那么以这样子的智慧的观察之后呢,圣者看到第一有,就是有顶天了,非想非非想天,最极寂静的五取蕴,尚不愿乐。他还感到不是个好的东西,何况“弊下那落迦”呢?那落迦更不要谈了,那就是出离心生起来了。最好的第一有,三界里边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都感到不好,那么哪个会去贪着那地狱呢?更不会了。那么所以说出离心要这样子才生的起来。

  那么我们《俱舍》里说的呢,这个圣者看到行苦呢,比我们看地狱还要苦。那么这个心生起来了,“三界犹如火宅”,《法华经》的这句话才兑现了。否则你《法华经》尽管念,三界是火宅,实际上你想想,帝释天,兜率天,还有这个色界天我们看看是蛮好嘛,怎么是火宅呢?那就是说从行苦去看了,那就是真正的火宅。这才是《法华经》的解了。否则的话,你还解不了的。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复次即此能生后有诸行业及烦恼,由相道理是集圣谛,世尊经中据胜道理唯显示爱。复次此烦恼品粗重永灭,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又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又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 

  “复次即此能生后有诸行业及烦恼”,这个能够生后有的那些行,有为法,就是业跟烦恼了 。“由相道理是集圣谛”,从它的现象来看呢,它是属于集谛。“世尊经中据胜道理唯显示爱”,那么从殊胜的方面说呢,这个集谛呢,以爱为中心了,那么就是说佛呢有的地方说集谛是爱――贪爱,也有这么说的。那么这些道理:一个是从相的道理说,集谛是业跟烦恼;一个从殊胜的作用方面说,那么集谛就是爱了。那么有的部说是业烦恼;有的部说是爱。这都是佛说的,就是它的依据不同:依相的道理;一个是依胜的道理。

  那么下边还有,“复次此烦恼品粗重永灭,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这些烦恼灭掉了,他的随眠,种子也灭掉了,这就证到有余依涅槃了,这个属于灭谛的。“又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那么过去的因还没有完,但是烦恼种子断掉了,等于说阿罗汉人还在,但是烦恼断了,这是有余依的。假使说,阿罗汉烦恼断完了,过去业造的果也受完了,那么得了无余依涅槃了,三界再不来了,这个叫无余依涅槃的灭谛。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复次若能证解第一义谛所有正见,及正见为先一切圣道,是名道谛。复次,欲令于苦遍知,于集永断,于灭作证,于道修习,故略建立诸圣谛相。若广建立,当知其相无量无边。又令了知苦谛粗相以为依止,渐能趣入谛微细相,故先施设生等众苦,后方显示五取蕴苦。」 

  “复次若能证解第一义谛所有正见,及正见为先一切圣道,是名道谛”,假使你能够证到第一义谛所有的正见证到了,就是最殊胜的正见证到了。那么以正见为先的一切圣道,这就是叫道谛了。所以说我们“八正道”呢,正见正行了,正什么了,都是以正见为首的,这个就是道谛了。

  “复次,欲令于苦遍知,于集永断。于灭作证,于道修习,故略建立诸圣谛相”,四个谛为什么要建立呢?苦要遍知,这才厌离嘛。集永断,既然要厌离苦,它的根基要断掉。于灭作证,那么怕苦,不愿意苦,我们要求的就是把苦灭掉的灭谛了。那么要证到灭谛呢,就要修道了。所以说依这个道理呢,佛就安立四圣谛,四谛相。

  “若广建立当知其相无量无边”,广的建立,它的相是无量无边,那就是说天台宗里边有几个圣谛,四圣谛里边又分好几等,那么这里就不讲那么多了。

  “又令了知苦谛粗相以为依止,渐能趣入谛微细相,故先施设生等众苦,后方显示五取蕴苦”,那么你要把苦谛的苦彻底了解的话,从粗的下手,苦谛的粗相作为依止,慢慢地进入微细的相。所以说先说生老病死,这是粗的,大家看得到的。最微细的五取蕴苦摆在后头。如果没有前面的做依止,后边的苦根本就观不到。前面的苦作为依止了,再以佛的教授教诫,以佛的正见来观察,那么就是凡夫也可以理解到五取蕴确实苦。

  那么这一段文,对我们理解…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