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呢生貪著,由是因緣于現法中――就是當下了,要做身語意叁門做壞事了。貪著之後,你想想看嘛,享受五欲都做壞事的。那麼這樣做壞事,“身壞命終”,當然了要生到地獄了,餓鬼畜生去了。“又由後有愛故”,你命終的時候(這個將來都要說),命終的時候有個我愛的心,就怕自己斷掉,還想後有再接下去,叫後有愛,那麼就感生當來的生老病死的苦了。“如是樂受貪所依故”,因爲樂受的貪,依靠這個貪呢,能感將來的五趣等苦,那麼五趣裏邊受苦去。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又于苦受多起瞋心,不隨所欲,觸衆苦事,便生種種愁惱怨歎乃至迷亂,由此因緣行叁惡行,墮諸惡趣。如是苦受瞋所依故,能感現法後法衆苦。又于不苦不樂受中,多生如上顛倒之心。于二種苦,謂依樂受貪所生苦,及依苦受瞋所生苦,生不舍思,起不舍行。」
“又于苦受多起瞋心”,那麼苦受有什麼不好呢?苦受裏邊都要起瞋恨心。“不隨所欲,觸衆苦事”,那麼爲什麼起瞋恨心呢?因爲不是隨你心裏所想的,很多的苦的事情就來要你受,那麼要起瞋心了。“便生種種愁惱怨歎乃至迷亂”,那麼這是瞋恨的一些後果了。“由此因緣行叁惡行”,因爲這個關系起瞋恨心了,“愁惱怨歎”,這樣子甚至迷亂了,把心都迷掉了。心瞋恨一起嘛,心就糊塗了。“由此因緣行叁惡行,墮諸惡趣”,瞋決定墮惡趣的。貪有的時候還做點好事,五趣裏都可以去。“如是苦受瞋所依故,能感現法後法衆苦”,那麼這是說苦受的壞處了。因爲瞋,苦受而生起,現法當下就惱亂身心,最後下惡趣去。後法嘛受衆苦。所以現法後法都受這些苦。“又于不苦不樂受”,那麼它該不貪也不瞋,不會受苦嗎?但是,“多生如上顛倒之心,于二種苦”,要起無明的心,也是要感苦果嘛。“于二種苦,謂依樂受貪所生苦,及依苦受瞋所生苦,生不舍思,起不舍行”,因爲癡的話,對樂受、貪所生的苦呢,跟苦受、瞋所生的苦呢,他不想舍掉。癡,思想裏邊不舍,行動也不舍,因爲有癡嘛。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是故雖有衆多煩惱及隨煩惱,然佛世尊但立叁種根本煩惱,謂貪瞋癡。依此密意,佛世尊說,應觀樂受是衆苦法,應觀苦受猶如毒箭,應觀不苦不樂受性是無常有壞滅法。」
“是故雖有衆多煩惱及隨煩惱,然佛世尊但立叁種根本煩惱,謂貪瞋癡”,這個就是說,我們廣論前面說的,佛的密意了。在一百六十一頁的最後,“故薄伽梵令知苦谛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有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抉擇而爲宣釋”,這個還沒有講完,後邊還要講,這是密意啊。這個爲什麼說叁種,只叁個煩惱呢?因爲這個原因。苦樂受跟不苦不樂受的關系,所以說立了叁個根本煩惱。煩惱雖然多,根本的就是叁個:貪瞋癡。
“依此密意,佛世尊說,應觀樂受是衆苦法,應觀苦受猶如毒箭,應觀不苦不樂受性是無常有壞滅法”,這個不好解,我們寫個注解。
《披尋記》卷六十一:「應觀樂受是衆苦法等者,《攝異門分》說:雲何當觀樂受爲苦?謂由此受貪所隨眠,由隨眠故,取當來苦,于現法中,能生壞苦,如是當觀樂受爲苦。雲何當觀苦受如箭?謂如毒箭,乃至現前常惱壞故。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者,謂已滅者,即是無常,其未滅者,是滅壞法。若無常者,從此複生若樂若苦。滅壞法者,終不解脫苦樂二種。(陵本八十叁卷十五頁)此應准釋。」
“應觀樂受是衆苦法者,《攝異門分》說,《攝異門分》,這也是《瑜伽師地論》的,“雲何當觀樂受爲苦?謂由此受貪所隨眠,由隨眠故,取當來苦,于現法中,能生壞苦,如是當觀樂受爲苦”,這是樂受爲什麼苦呢?現在有壞苦,將來要受生五趣的苦。
那麼苦受怎麼觀呢?“雲何當觀苦受如箭?謂如毒箭,乃至現前常惱壞故”,那麼就是《廣論》說的,苦受是毒箭了,這個毒箭是什麼意思呢?當下就受惱亂的。這個瞋恨心一起,你去看看,他的臉色就變了,做的行動也不對了。本來有理智的,迷亂了,殺人放火都會幹出來了。所以說惱亂了,惱壞了,跟毒箭一樣,受了毒箭一樣的,當下就壞掉了。
“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者”,體是無常、壞滅,這是什麼呢?無常什麼?已滅是無常,“其未滅者,是滅壞法”,這是分兩個階段來說,兩個刹那,第一刹那已經滅掉了,是無常;第二個刹那還沒有滅掉的是壞滅法。這個怎麼說呢?“若無常者,從此複生若樂若苦”,已經生的這個行苦可以甚至于樂受苦受,還沒有生的,壞滅法,還沒有生的將來離不開苦樂兩受。那麼這就是說非苦非樂受呢要麼就生起苦樂法了,要麼將來能夠生起苦樂法,它是無常壞滅的法。
那麼“應觀樂受是衆苦法,應觀苦受猶如毒箭,應觀不苦不樂受性是無常有壞滅法”,這個我們這樣子觀的話,這個叁個毒就不會生起來了。因爲這叁個受呢叁個毒了,那麼佛教我們善巧了,由這樣子觀呢,雖然是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但是不會生叁毒。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若能如實觀無常性,漸次能斷一切顛倒。如是諸行,是第一義苦聖谛事。一切聖賢聖智觀已,于第一有最極寂靜諸取蘊中尚不願樂,何況弊下那落迦中。」
“若能如實觀無常性,漸次能斷一切顛倒。如是諸行,是第一義苦聖谛事”,我們說四個顛倒,下手觀無常開始。假使你如實地把一切法不是常的無常性看到了,那麼其他的顛倒就是不淨爲淨了,苦爲樂了,無我嘛說有我了。這些慢慢地都會斷除。
“如是諸行”,這樣子的行呢,就是“第一義苦聖谛事”,我們這樣子觀察呢,是第一義谛的苦聖谛。就不是粗的苦谛了,是細的苦谛了。“一切聖賢聖智觀已,于第一有最極寂靜諸取蘊中尚不願樂,何況弊下那落迦中”,那麼以這樣子的智慧的觀察之後呢,聖者看到第一有,就是有頂天了,非想非非想天,最極寂靜的五取蘊,尚不願樂。他還感到不是個好的東西,何況“弊下那落迦”呢?那落迦更不要談了,那就是出離心生起來了。最好的第一有,叁界裏邊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都感到不好,那麼哪個會去貪著那地獄呢?更不會了。那麼所以說出離心要這樣子才生的起來。
那麼我們《俱舍》裏說的呢,這個聖者看到行苦呢,比我們看地獄還要苦。那麼這個心生起來了,“叁界猶如火宅”,《法華經》的這句話才兌現了。否則你《法華經》盡管念,叁界是火宅,實際上你想想,帝釋天,兜率天,還有這個色界天我們看看是蠻好嘛,怎麼是火宅呢?那就是說從行苦去看了,那就是真正的火宅。這才是《法華經》的解了。否則的話,你還解不了的。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複次即此能生後有諸行業及煩惱,由相道理是集聖谛,世尊經中據勝道理唯顯示愛。複次此煩惱品粗重永滅,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谛。又因永斷未來不生,及先世因受用盡已,現在諸行任運謝滅,是無余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谛。又因永斷未來不生,及先世因受用盡已,現在諸行任運謝滅,是無余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谛。」
“複次即此能生後有諸行業及煩惱”,這個能夠生後有的那些行,有爲法,就是業跟煩惱了 。“由相道理是集聖谛”,從它的現象來看呢,它是屬于集谛。“世尊經中據勝道理唯顯示愛”,那麼從殊勝的方面說呢,這個集谛呢,以愛爲中心了,那麼就是說佛呢有的地方說集谛是愛――貪愛,也有這麼說的。那麼這些道理:一個是從相的道理說,集谛是業跟煩惱;一個從殊勝的作用方面說,那麼集谛就是愛了。那麼有的部說是業煩惱;有的部說是愛。這都是佛說的,就是它的依據不同:依相的道理;一個是依勝的道理。
那麼下邊還有,“複次此煩惱品粗重永滅,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谛”,這些煩惱滅掉了,他的隨眠,種子也滅掉了,這就證到有余依涅槃了,這個屬于滅谛的。“又因永斷未來不生,及先世因受用盡已,現在諸行任運謝滅,是無余依涅槃增上所立滅谛”,那麼過去的因還沒有完,但是煩惱種子斷掉了,等于說阿羅漢人還在,但是煩惱斷了,這是有余依的。假使說,阿羅漢煩惱斷完了,過去業造的果也受完了,那麼得了無余依涅槃了,叁界再不來了,這個叫無余依涅槃的滅谛。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複次若能證解第一義谛所有正見,及正見爲先一切聖道,是名道谛。複次,欲令于苦遍知,于集永斷,于滅作證,于道修習,故略建立諸聖谛相。若廣建立,當知其相無量無邊。又令了知苦谛粗相以爲依止,漸能趣入谛微細相,故先施設生等衆苦,後方顯示五取蘊苦。」
“複次若能證解第一義谛所有正見,及正見爲先一切聖道,是名道谛”,假使你能夠證到第一義谛所有的正見證到了,就是最殊勝的正見證到了。那麼以正見爲先的一切聖道,這就是叫道谛了。所以說我們“八正道”呢,正見正行了,正什麼了,都是以正見爲首的,這個就是道谛了。
“複次,欲令于苦遍知,于集永斷。于滅作證,于道修習,故略建立諸聖谛相”,四個谛爲什麼要建立呢?苦要遍知,這才厭離嘛。集永斷,既然要厭離苦,它的根基要斷掉。于滅作證,那麼怕苦,不願意苦,我們要求的就是把苦滅掉的滅谛了。那麼要證到滅谛呢,就要修道了。所以說依這個道理呢,佛就安立四聖谛,四谛相。
“若廣建立當知其相無量無邊”,廣的建立,它的相是無量無邊,那就是說天臺宗裏邊有幾個聖谛,四聖谛裏邊又分好幾等,那麼這裏就不講那麼多了。
“又令了知苦谛粗相以爲依止,漸能趣入谛微細相,故先施設生等衆苦,後方顯示五取蘊苦”,那麼你要把苦谛的苦徹底了解的話,從粗的下手,苦谛的粗相作爲依止,慢慢地進入微細的相。所以說先說生老病死,這是粗的,大家看得到的。最微細的五取蘊苦擺在後頭。如果沒有前面的做依止,後邊的苦根本就觀不到。前面的苦作爲依止了,再以佛的教授教誡,以佛的正見來觀察,那麼就是凡夫也可以理解到五取蘊確實苦。
那麼這一段文,對我們理解…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