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很快,“无间”,就是没有间隔了…没有净根了,马上就要从这个山上滚到这那个悬渊险的山崖去了。现在呢在一个很危险的山的上边暂时休息一下,一不留心就滚下去了,滚下去就粉身碎骨了。但是你呢临时休息一下的时候,一时你说是快乐,这个快乐有见识的人看,一点也不快乐。就象要杀头之前,给你吃的点酒,这有什么快乐呢?只不过如果你想着这个若酒若吃下去,头要丢掉的,那是苦都来不及呢了,一点也不好吃。那么这个也一样的地,你就在要很悬渊险的山头上,暂时休息一下,马上无间要就滚下去的,这个时候有什么安乐呢?那么我们人天间趣,也是这么回事。你要在人间天,你烦恼没有断,总是要起烦恼,总要造恶业,那么你无间,——很快要堕到恶道去的。这个人天的间呢,善趣对我们来说,也不是一个安乐之处,噢。
14:06
《入行论》雲云:「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
“《入行论》云雲﹕”这个寂天论师的《入行论》…里边说,「数““数数来善趣,数受诸安乐,死后堕恶趣,常受极大苦。」””
我们好容易归依三宝,信业果,来了善趣,“数数来”说出来,这一次来过了,下一次碰到三宝了,又来。,这个也受了很多次的人天地…的安乐。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我們受乐的时候,不起烦恼,不造恶业。那么越是享受的人,他越放逸,越放逸越容易去有异趣。起烦恼造晚要做恶业。,所以说呢死后堕恶趣。虽然人间人天短暂的时间受一点安乐,死后,马上就要堕恶趣的了。这个堕恶趣之后,要受极大苦,这个苦比人间人天的乐,比起来那是苦了万亿亿倍了了。,时间也无限地长了,这个我们想划不来了。而且呢,这个乐,我们下边就要讲了,虽然…名言上这个受有苦、乐、拾,…中三种受,但是在实体上,乐受是没有体的,却就就是苦受的变异因人而異已。这个后边要广光讲。那么这个乐,也不是话,本身就是个苦嘛吗。何必把我们绊(绑)住看做了,就去是受,不出三界而不受善解地受苦呢呢。?当然喽,这样子呢,我们要目光放远一些要…,不要贪着这个暂短地的也没有实体的快乐。
15:42
《弟子书》中亦雲云:「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
《弟子书》中亦云﹕他说「诸常转入生死轮,而于暂憩思为乐,彼定无主渐百返,漂流等非等诸趣。」那么,在没有出三界善解之前,我们得在反复这些凡夫,那些反复凡夫呢,经常在生死轮回里边…之间流转地的。這個暂时地人天里边休息一下,以认为是快乐了。但他不能够担保,他永远是人天喽,“彼定无主”…,跟了着业你走了,他自己做不主的,你认为人天不下去了,永远在人天呆间待下去,就是象其他的教一样的地,:啊,你信了他的教嘛吗,就可以生天了,永远是天了,——不行的。因为你造了业之后,你被业牵起必…走了,你没有主宰的地。“彼定无主”彼定无主,你毫无主宰的地,一定你要给业对你所牵去,又到恶趣去了。一般几百返的地,要回恶趣的地。“漂流”,這個无数次的地地漂流在这个生死的地,“等非等诸趣” ,。“等趣”,一般就是善趣了,“非等趣”,呢就是恶趣了。那么我们这个一会儿要去在善趣,一会儿要到堕恶趣,这个我们毫好无不自在,这就是行辛苦了,噢。,这个没有自在的地。“渐百返”,实际上呢无数次了。在无始时以来,我们這個人天、地狱间,即有无数次地往返,而且呢人天间的时间极短、短暂,而恶趣的时间呢,却漫长,這個实际上,这个苦呢是无边地的。所以说:
故于善趣亦当厌患,犹如恶趣。
所以说呢,“故于善趣亦当厌患”,所以说,“犹如恶趣。”对这个善趣呢,也不要贪着,应当起厌理离心,跟恶趣一样,也要起厌理离心。,这个已经高一层了,。世界世间上的人呢,跟他讲这个道理,他接受不了的。对于善趣要的厌理离,他们对世间的名利地位、财产,這個他也感到是非常要追求的事情了,。要跟恶趣一样的地厌离理,這個没有经过一番地学习呢,是不会达到这个效果的地。但是真正的佛弟子,能够把经文论多学一点,那哪怕就是《菩提道次第》、中士道的道理懂了之后,就会产生这个效果。这个效果如何产生,?多一点多地思維思惟。我们在修《菩提道次第》,已经把佛说的一些一切经论,都是教授首教诫解,这个道理阐发了。同时在这个书里边,也数数地告诉我们如何思維思惟,也把这个思維思惟的量也告诉我们了,告诉我们的到什么量就中是够了,达到我们的要求了。所以说修法,都齐了,应当说这个是最好的书了。那么就是根基差一点的,他看了之后,修不来。修不来呢,我们还有许多的参考书了,…地帕邦绷喀的《掌中解脱》,…还有这个昂旺堪布的《马车》?地马chi。,这些东西都是帮我们修行的读物,都是可以参考的,噢地。那麼如果智慧大一点的,《菩提道次》第》这部本书本身就够了。把这些道理,结合自己的介绍…的思想,、环境,――——…自己的促进处境来修,本来是这个地道??道理已经讲透了。如果还感到不能掌握呢,那么去看那些《machi马车》了,。——这些呢,這個都是一些修的方法,就很多了啊。
19:47
《四百论》雲云:「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三有者,此中遍皆无。」
那么《四百论》它裏邊,這是上卷有这么一句话,“诸智畏善趣,等同奈落迦,”,,那麼善趣也厌患,这个话好象是一般信不下去了喽,。那么就引经据典地来证明这个话了。在《四百论》里边就说了,“诸智”,有智慧的,那就是圣者,噢,。这个注注解里边说的,证了这个空性的,、真如的圣者。他对善趣的害怕,“等同奈洛迦”,這個怖畏这个善趣,跟我们凡夫怖畏地狱是一样的怖畏。
这个人家很奇怪了,但是《俱舍》里也讲过了,这个圣者的,那些圣者,证了空性的圣者,见道以上的圣者了,他看行苦呢,比地狱还苦。这个一樣的,噢,道理是一样的。這個我们的善趣,在圣者的眼睛里看起来,跟地狱是同样的苦,所以说要决定要善趣还得厌患的。
“不畏三有者,此中遍遍皆无。”,」這個证了圣者之后,还不害怕三有,這個三有流转的,这个造找出去遍偏造找(待較21.19)是不会有的。这个就是证了圣者之后,都害怕这个流转生死的,绝对不会对乐趣感兴趣。那么我们现在对善趣还感兴趣呢,正因为我们没有证到圣者,我们的知见还是错误的了,所以说产生了这个幻觉。那麼我们真正要达到不受苦的话,一定要擦亮眼睛,把佛的眼睛、圣者的眼睛作我们的這個标准,来看问题,這才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了。所以说我们经论是必修学,――,一定要修学的——,不修学的话,眼见晴不开,你怎么会去厌离三界呢。?
很多人都说:“了生死,。”那了生死你目的在那哪里?有的人在世间上碰了点挫折,:考大学考不上了;了,事业失败了,;破产了等等,;或者家里人死掉了,啊他说:“要了生死了。”但是一旦但你环境好了,、发财了,、那些人家请你去当什么官了,你又不要了生死了。那個你了生死的目的不明确嘛。真正要看要了生死,就看到三界流转,善趣跟奈洛迦一样的苦,那你当是然要了生死了。所以说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你说了生死,唯是空言,虚也言,假话。仅仅是一时的感情冲动,噢,实际上,理智上绝对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那么我们说达到这个高度,并不能从感情上去谈一谈,就能达到的,必须用智慧去看的。佛教从头到尾,不能离开智慧的。
22:56
象想博不学经论,、不深析切地的的辩理、,辩别佛教的内涵的话,这个智慧生不出来的。闻思修嘛,多闻了。《广论》一开始就赞叹多闻嘛。,多闻就是广博地要学这个经论了。
我们再说一个简单的话,汉地的学法,有的人以为好象是很烦琐了,实际上藏地,一部论要用学四五年呢,你想想看,他分的细的程度比汉地要细得多了。噢,《现观庄严论》一般是四年,《俱舍论》据说是六年。——这样子学的!这不是马马虎虎地大概知道一些就算了。
那么这里就是举以《四百论》来证明瞭了,凡是真正证了真如的圣者呢,对这个善趣呢,看的的得跟奈洛迦一样的可畏可怕。;而不怕这个三界流转的人,在圣者里边是“遍偏遍无”,不会有的,一个也不会有的。
《摄功德宝》中亦雲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
“摄功德宝”一本书,中亦云﹕「“诸具贪生死意恒流转。」”那么反过来,对于生死的里边,还有贪心的,有这个心的人,那么他的后果呢,决定是“恒”恒逝时地流转三界里边,不会出三界的。对生死有一点贪着的话,不会出三界的。那麼外道,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外道他也知道世间是苦,也希望得涅磐盘。但是他没有智慧,.。最高的有两个外道,:一个是认为這個无想定,就是解脱了,;一个认为非想非非想定,就解脱了。这个还在三界之中,他还贪着他的定位,那个不解脱,。所以说不能了生死的,“恒流转”,还是在不断在流转之中。
25:17
《弟子书》中亦雲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
《弟子书》中亦云。「“如如于诸趣中起乐想,如是如是痴暗极重厚,如如于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痴暗极微薄。如如修习净相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炽然,如如修习不净极增长,如是如是贪焰极殄息。」”那么這個是根据这个书呢,也证明这个我们要出三界呢,要把这个三界的行苦要看出来,噢。那么這個《弟子书》里说,“如如”,就是说,你假使說,不断地把这个诸趣,(包括善趣了),以为是快乐的,当然主要是指善趣。(因为诸趣里边有快乐的),你有这个…
《广论讲记(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