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2

  ..續本文上一頁他很快,“無間”,就是沒有間隔了…沒有淨根了,馬上就要從這個山上滾到這那個懸淵險的山崖去了。現在呢在一個很危險的山的上邊暫時休息一下,一不留心就滾下去了,滾下去就粉身碎骨了。但是你呢臨時休息一下的時候,一時你說是快樂,這個快樂有見識的人看,一點也不快樂。就象要殺頭之前,給你吃的點酒,這有什麼快樂呢?只不過如果你想著這個若酒若吃下去,頭要丟掉的,那是苦都來不及呢了,一點也不好吃。那麼這個也一樣的地,你就在要很懸淵險的山頭上,暫時休息一下,馬上無間要就滾下去的,這個時候有什麼安樂呢?那麼我們人天間趣,也是這麼回事。你要在人間天,你煩惱沒有斷,總是要起煩惱,總要造惡業,那麼你無間,——很快要墮到惡道去的。這個人天的間呢,善趣對我們來說,也不是一個安樂之處,噢。

  14:06

  《入行論》雲雲:「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

  “《入行論》雲雲﹕”這個寂天論師的《入行論》…裏邊說,「數““數數來善趣,數受諸安樂,死後墮惡趣,常受極大苦。」””

  我們好容易歸依叁寶,信業果,來了善趣,“數數來”說出來,這一次來過了,下一次碰到叁寶了,又來。,這個也受了很多次的人天地…的安樂。但是我們不能保證我們受樂的時候,不起煩惱,不造惡業。那麼越是享受的人,他越放逸,越放逸越容易去有異趣。起煩惱造晚要做惡業。,所以說呢死後墮惡趣。雖然人間人天短暫的時間受一點安樂,死後,馬上就要墮惡趣的了。這個墮惡趣之後,要受極大苦,這個苦比人間人天的樂,比起來那是苦了萬億億倍了了。,時間也無限地長了,這個我們想劃不來了。而且呢,這個樂,我們下邊就要講了,雖然…名言上這個受有苦、樂、拾,…中叁種受,但是在實體上,樂受是沒有體的,卻就就是苦受的變異因人而異已。這個後邊要廣光講。那麼這個樂,也不是話,本身就是個苦嘛嗎。何必把我們絆(綁)住看做了,就去是受,不出叁界而不受善解地受苦呢呢。?當然喽,這樣子呢,我們要目光放遠一些要…,不要貪著這個暫短地的也沒有實體的快樂。

  15:42

  《弟子書》中亦雲雲:「諸常轉入生死輪,而于暫憩思爲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

  《弟子書》中亦雲﹕他說「諸常轉入生死輪,而于暫憩思爲樂,彼定無主漸百返,漂流等非等諸趣。」那麼,在沒有出叁界善解之前,我們得在反複這些凡夫,那些反複凡夫呢,經常在生死輪回裏邊…之間流轉地的。這個暫時地人天裏邊休息一下,以認爲是快樂了。但他不能夠擔保,他永遠是人天喽,“彼定無主”…,跟了著業你走了,他自己做不主的,你認爲人天不下去了,永遠在人天呆間待下去,就是象其他的教一樣的地,:啊,你信了他的教嘛嗎,就可以生天了,永遠是天了,——不行的。因爲你造了業之後,你被業牽起必…走了,你沒有主宰的地。“彼定無主”彼定無主,你毫無主宰的地,一定你要給業對你所牽去,又到惡趣去了。一般幾百返的地,要回惡趣的地。“漂流”,這個無數次的地地漂流在這個生死的地,“等非等諸趣” ,。“等趣”,一般就是善趣了,“非等趣”,呢就是惡趣了。那麼我們這個一會兒要去在善趣,一會兒要到墮惡趣,這個我們毫好無不自在,這就是行辛苦了,噢。,這個沒有自在的地。“漸百返”,實際上呢無數次了。在無始時以來,我們這個人天、地獄間,即有無數次地往返,而且呢人天間的時間極短、短暫,而惡趣的時間呢,卻漫長,這個實際上,這個苦呢是無邊地的。所以說:

  故于善趣亦當厭患,猶如惡趣。

  所以說呢,“故于善趣亦當厭患”,所以說,“猶如惡趣。”對這個善趣呢,也不要貪著,應當起厭理離心,跟惡趣一樣,也要起厭理離心。,這個已經高一層了,。世界世間上的人呢,跟他講這個道理,他接受不了的。對于善趣要的厭理離,他們對世間的名利地位、財産,這個他也感到是非常要追求的事情了,。要跟惡趣一樣的地厭離理,這個沒有經過一番地學習呢,是不會達到這個效果的地。但是真正的佛弟子,能夠把經文論多學一點,那哪怕就是《菩提道次第》、中士道的道理懂了之後,就會産生這個效果。這個效果如何産生,?多一點多地思維思惟。我們在修《菩提道次第》,已經把佛說的一些一切經論,都是教授首教誡解,這個道理闡發了。同時在這個書裏邊,也數數地告訴我們如何思維思惟,也把這個思維思惟的量也告訴我們了,告訴我們的到什麼量就中是夠了,達到我們的要求了。所以說修法,都齊了,應當說這個是最好的書了。那麼就是根基差一點的,他看了之後,修不來。修不來呢,我們還有許多的參考書了,…地帕邦繃喀的《掌中解脫》,…還有這個昂旺堪布的《馬車》?地馬chi。,這些東西都是幫我們修行的讀物,都是可以參考的,噢地。那麼如果智慧大一點的,《菩提道次》第》這部本書本身就夠了。把這些道理,結合自己的介紹…的思想,、環境,――——…自己的促進處境來修,本來是這個地道??道理已經講透了。如果還感到不能掌握呢,那麼去看那些《machi馬車》了,。——這些呢,這個都是一些修的方法,就很多了啊。

  19:47

  《四百論》雲雲:「諸智畏善趣,等同奈洛迦,不畏叁有者,此中遍皆無。」

  那麼《四百論》它裏邊,這是上卷有這麼一句話,“諸智畏善趣,等同奈落迦,”,,那麼善趣也厭患,這個話好象是一般信不下去了喽,。那麼就引經據典地來證明這個話了。在《四百論》裏邊就說了,“諸智”,有智慧的,那就是聖者,噢,。這個注注解裏邊說的,證了這個空性的,、真如的聖者。他對善趣的害怕,“等同奈洛迦”,這個怖畏這個善趣,跟我們凡夫怖畏地獄是一樣的怖畏。

  這個人家很奇怪了,但是《俱舍》裏也講過了,這個聖者的,那些聖者,證了空性的聖者,見道以上的聖者了,他看行苦呢,比地獄還苦。這個一樣的,噢,道理是一樣的。這個我們的善趣,在聖者的眼睛裏看起來,跟地獄是同樣的苦,所以說要決定要善趣還得厭患的。

  “不畏叁有者,此中遍遍皆無。”,」這個證了聖者之後,還不害怕叁有,這個叁有流轉的,這個造找出去遍偏造找(待較21.19)是不會有的。這個就是證了聖者之後,都害怕這個流轉生死的,絕對不會對樂趣感興趣。那麼我們現在對善趣還感興趣呢,正因爲我們沒有證到聖者,我們的知見還是錯誤的了,所以說産生了這個幻覺。那麼我們真正要達到不受苦的話,一定要擦亮眼睛,把佛的眼睛、聖者的眼睛作我們的這個標准,來看問題,這才能夠達到這個要求了。所以說我們經論是必修學,――,一定要修學的——,不修學的話,眼見晴不開,你怎麼會去厭離叁界呢。?

  很多人都說:“了生死,。”那了生死你目的在那哪裏?有的人在世間上碰了點挫折,:考大學考不上了;了,事業失敗了,;破産了等等,;或者家裏人死掉了,啊他說:“要了生死了。”但是一旦但你環境好了,、發財了,、那些人家請你去當什麼官了,你又不要了生死了。那個你了生死的目的不明確嘛。真正要看要了生死,就看到叁界流轉,善趣跟奈洛迦一樣的苦,那你當是然要了生死了。所以說沒有達到這個高度,你說了生死,唯是空言,虛也言,假話。僅僅是一時的感情沖動,噢,實際上,理智上絕對沒有達到這個高度。

  那麼我們說達到這個高度,並不能從感情上去談一談,就能達到的,必須用智慧去看的。佛教從頭到尾,不能離開智慧的。

  22:56

  象想博不學經論,、不深析切地的的辯理、,辯別佛教的內涵的話,這個智慧生不出來的。聞思修嘛,多聞了。《廣論》一開始就贊歎多聞嘛。,多聞就是廣博地要學這個經論了。

  我們再說一個簡單的話,漢地的學法,有的人以爲好象是很煩瑣了,實際上藏地,一部論要用學四五年呢,你想想看,他分的細的程度比漢地要細得多了。噢,《現觀莊嚴論》一般是四年,《俱舍論》據說是六年。——這樣子學的!這不是馬馬虎虎地大概知道一些就算了。

  那麼這裏就是舉以《四百論》來證明瞭了,凡是真正證了真如的聖者呢,對這個善趣呢,看的的得跟奈洛迦一樣的可畏可怕。;而不怕這個叁界流轉的人,在聖者裏邊是“遍偏遍無”,不會有的,一個也不會有的。

  《攝功德寶》中亦雲雲:「諸具貪生死意恒流轉。」

  “攝功德寶”一本書,中亦雲﹕「“諸具貪生死意恒流轉。」”那麼反過來,對于生死的裏邊,還有貪心的,有這個心的人,那麼他的後果呢,決定是“恒”恒逝時地流轉叁界裏邊,不會出叁界的。對生死有一點貪著的話,不會出叁界的。那麼外道,佛在世的時候,很多外道他也知道世間是苦,也希望得涅磐盤。但是他沒有智慧,.。最高的有兩個外道,:一個是認爲這個無想定,就是解脫了,;一個認爲非想非非想定,就解脫了。這個還在叁界之中,他還貪著他的定位,那個不解脫,。所以說不能了生死的,“恒流轉”,還是在不斷在流轉之中。

  25:17

  《弟子書》中亦雲雲:「如如于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暗極重厚;如如于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暗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殄息。」

  《弟子書》中亦雲。「“如如于諸趣中起樂想,如是如是癡暗極重厚,如如于諸趣中起苦想,如是如是癡暗極微薄。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如是如是貪焰極殄息。」”那麼這個是根據這個書呢,也證明這個我們要出叁界呢,要把這個叁界的行苦要看出來,噢。那麼這個《弟子書》裏說,“如如”,就是說,你假使說,不斷地把這個諸趣,(包括善趣了),以爲是快樂的,當然主要是指善趣。(因爲諸趣裏邊有快樂的),你有這個…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