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法的話,那麼你這個人呢,就是“癡暗極重厚”,——你的愚癡,即就是無明,?…,極厚,就是說沒有智慧(了)(就)這是(說)。“如如于諸趣中起苦想”,那麼反過來,我們假使說,不但是惡趣是苦,對樂趣,人天樂趣也知道它是苦。這個要智慧啊了,樂怎麼會變苦呢,?後來要廣講了,壞苦行苦嘛。所以說,這個如果我們感到諸趣裏邊,包括樂趣呢都是苦的,“如是如是”,你這樣子想的話,就有可能夠使這個無明的癡暗呢微薄下去,噢,這是有智慧了。
假使說,“如如修習淨相極增長”,你把叁界裏邊,本來裏邊本來是不淨的,你認爲它是清淨的,尤其是男女的相。本來裏邊是比廁所還髒的,裏邊(這樣子)。廁所呢它髒什麼呢,?大小便擺進去才髒嘛。它他本身不髒嘛。對于這人卻是說,本身是髒的,很幹淨的飲食吃下去變了大小便了。,髒東西直接出來了。,就是製造大小便的一個工廠。那怎麼不髒呢?你說是淨的話,那麼你的“貪焰極熾然”,那你認爲是淨呢,那個貪心呢就起來越熾然。“如如修習不淨極增長”。,但是你反過來,好好地修,不淨,啊觀察他是不淨,這個增長地話,“如是如是貪焰極殄息”,那麼這樣子呢,你貪心呢就消滅下去了,貪心消下去就不投生了嘛。
28:03
此說從無始來,執著叁有盛事爲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淨相彼等便息,若不修習便增癡貪,轉諸有輪,故修諸有過患爲要。
那麼“此說從無始來,執著叁有盛事爲樂,增益串習諸淨妙相。能治此者,若修苦性及不淨相彼等便息,若不修習便增癡貪,轉諸有輪,故修諸有過患爲要。”那麼這個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無始以來,就是執著叁有裏邊有好,——“盛事”就是比較好的事情了,爲快樂,就是人天的事情認爲是快樂的,那麼,“增益串習諸”,本來是不淨的,你所妄想的加上去的,。啊,這個增益本來不是幹淨的,你認爲它是幹淨的,。“串習”,不斷地在,“串習”就是習慣性了喽,以爲它是淨妙的。那麼你這個叁有裏邊是出不來的。要對治此呢,要“修苦性,習及不淨相”,。
那就是我們上一次引了一個《親友書》啊,裏邊說,那麼人,世間的善,、善見呢,正見呢就是明業果了,;出世的正見呢,就要知道無常、苦、空、無我了,。那麼你真的要出世呢,那你就得把這個念頭要提起來了,把我們的顛倒,常樂我淨的四個顛倒,把它糾正過來,。觀察一切法,:苦,觀受是苦,;即不淨相,觀身不淨。;那麼觀法無我了……。,這個無常苦空,無我,。這個這樣子呢,把我們的貪著叁界的心轉過來,才能夠出離叁界的心才能夠生的地起來。
“彼等便息”,重點有些尤其是就觀苦性,你認爲人天是樂趣的,是樂的就觀它本身是苦,沒有快樂。;你認爲它是淨的,它一點也不淨,都是髒的。那麼你這個貪著的心、愚癡的心就會歇下來。“若不修習便增癡貪,轉諸有輪”。,假使你不修苦,不修不淨的話,那麼這個愚癡跟貪心呢,歇不下來了。不但不歇不下來呢,還要增長。增長之後,“轉諸有輪”,這個叁有的人輪呢,流轉的人輪呢,不斷地流轉喽,你出不來了。
“故修諸有過患爲要”。,所以說,我們說想要了生死,必須的,要修叁有過患。它裏邊有什麼壞處,?如果你不了解它的壞處,你怎麼要出叁界,要了生死,?這是空話。道道大大的???(待較31:23),也是說這個說大話了,根本你沒有這個想,噢,你是說的大話。
那麼這個如何觀這個叁有的過患呢?,這個下邊要廣講了。。31;30
已戊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一正修意樂,二彼生起之量,叁除遣于此邪執分別,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中士道的次第裏邊修心分四科,:“一正修意樂,二彼生起之量”,。所以說這個書極好,真正有點智慧的,這個修法都在裏頭,。怎麼樣子修意樂心,給你講了嘛。修到什麼時候夠量了,也講了嘛,你怎麼修不來呢?“叁除遣于此邪執分別”,還要把你防止,你搞錯了,邪分別,把你除掉,那麼就不會做錯了。“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那麼最後給你決擇,怎樣能夠取得解脫道?。
庚己一 正修意樂分二
初中分二:一明求解脫之心,二發此之方便。
初中意樂心又分兩科,“一明求解脫之心,二發此之方便”,怎麼樣子叫解脫心,如何把這個心發起來,這都是修法嘛。
辛庚一 明求解脫之心
言解脫者,謂脫諸縛。此複複業及煩惱,謂于生死是能系縛。
“中士道次修心分四”,中士道的次第裏邊呢修心分四科,“正修意樂”,二呢“彼生起之量”,所以說這個書極好,那個真正有點智慧的,這個修法都在裏頭,怎麼樣子修意樂心,給你講了嘛,修到什麼時候夠量了,也講了嘛,你怎麼修不來呢?“除遣于此邪執分別”,還要把你防止,你搞錯了,邪分別,把你除掉,那麼就不會做錯了喽。“決擇能趣解脫道性”,那麼最後給你決擇,這樣能夠取得解脫道。初中意樂心又分兩科,“明求解脫之心,二發此之方便”,怎麼樣子叫解脫心,如何把這個心發起來,這都是修法嘛。“言解脫者”,什麼叫解脫,?“謂脫諸縛”。我們說,一個人如果讓人家五花大綁,綁起來了,這是受縛了,縛起來了,捆起來了,。那麼怎麼解脫呢,?把這個捆的繩子解掉了嘛就解脫了嘛嘛,所以說這個是很簡單的一個話了,把一些捆在身上的一些縛著我們的東西把它除掉了,就叫解脫嘛。
“此複複業及煩惱,謂于生死是能系系縛”,那麼我們拿繩子捆起來,僅僅一個比喻了,把我們困在生死的、流轉的叁有裏邊的是什麼呢,這個什麼繩子啊?這個就是業跟煩惱嘛。這個煩惱、業,這兩個把我們捆起來了,使我們在叁有裏邊出不去了,噢。那麼要解脫呢,當然就是把這個煩惱、業這個繩子把它除開嘛,把它拿掉嘛就是解脫嘛。
那麼中間還有一個竅門,:無始以來的業,是解不完的,那麼重點是把煩惱斷掉了。煩惱斷掉了,縱是有業,等于是種子沒有水了,你這個種子發芽怎麼發呢,?發不了了。所以說業消不完,但是煩惱可以斷的得完的,煩惱一斷了以後,業的種子,這個業再多,沒有水土的滋潤,它不能發芽,不會感果了。所以說,這個佛的厲害呢那就是他有智慧了。很多的外道他就是想把業,也知道業要受果了,他們想把業消完,就做很多的無謂的苦行,把自己受的得很苦,。他的目的呢,就是想把過去所有的業呢,把它受完,受完麼他就解脫了。也知道業把我們捆起的,但不知道煩惱跟業的關系。所以說,要把業受完,。你想,無始以來,你造了那麼多的業,一生一輩子怎麼受得的完呢?不要說一輩子,千千萬萬輩子也受不完了。那麼唯一的竅門就是把煩惱斷掉。所以佛這個殊勝就殊勝這裏,他把煩惱斷掉了,再多的業,不感果了,那就是解脫了。
④
34:49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叁。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于其中結蘊相續,是系縛之體性。
“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界等叁。以趣分別,謂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處門,謂胎等四,即于其中結蘊相續,是系縛之體性。”這裏講的得很仔細,什麼叫系縛。?這就是說這個兩個的增上力,就是說煩惱,業跟煩惱的,它們的力量,噢,增上力嘛這個力量是很大了。假使把我們捆在那裏,:以界來說,困縛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以趣來說,捆在天趣、人趣、地獄、餓鬼、畜生五趣,或者六趣加修羅。那麼“依生處門”,怎麼樣子投生的,說有胎等四,胎卵濕化。
那麼就在這個裏邊,“結蘊相續”。,五蘊把他它結繼續。,前一輩子跟後一輩子連接起來,相續。,這個就叫系縛的體性。系縛的體性就是煩惱業。,把我們捆在叁界裏邊、五趣裏邊投生的時候,胎卵濕化。這樣子“結蘊相續” ,“那麼結蘊相續”就是結生相續喽。我們學過《攝大乘論》的,已經學過了嘛。那個世親菩薩說的呢,就是說,攝受自?體麼嘛叫結蘊相續。無親??的《無性釋》嘛講仔細一點,,他 它說,“連續自身的嘛叫相續”,,那麼攝受身生的,才投生的時候嘛,叫結生。”那麼我們自己《廣論》裏邊講的得更詳細,就在後頭,在後頭哪裏呢?179一百七十九頁,他它結生相續,。什麼叫結生。?那麼我們後頭再看下去。那麼這個裏邊呢,投生了,前輩子、後輩子的相續連下去了,這個就是系縛的體性。,就是我們所謂捆起來,呢就是這麼一回事情。
故從此脫,即名解脫,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
“故從此脫,即名解脫”。,從這個煩惱,業,把我們捆在叁界裏邊,投生,胎卵濕化,這樣子一輩一輩子相續地等流下去的地流轉的,這個就是我們的系縛了。把這個系縛,這個繩子把它解開了,就叫解脫,噢。所以說了生死什麼?就是解脫系縛,解脫什麼系縛?業、煩惱。那如果說你業、煩惱還不懂,解脫也不懂,你怎麼了生死呢?所以說我們要修。,沒有法相是不能修的,噢,這個離不開的這個,。所以說你,道理還不懂,怎麼修呢,?盲目地修,盲修瞎練,那就是外道了。那麼這個裏邊,這個就叫解脫。“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脫之心”。,你要希望得道到,從裏邊解放出來呢,那麼這個心呢,就叫解脫的心,也叫出離心。
⑤
38:11
又此解脫,非爲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于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故若未生對治,當于未來結生相續。
那麼“又此解脫,非爲惑業諸行生已息滅,以諸生法,于第二時定不安住,不待修習能治等緣,則不須勵力,一切解脫便成過失,故若未生對治,當于未來結生相續。”那麼這裏說,這也是比較深的道理了,但是你不知道,對解脫還是理解的不夠。它就是說這個解脫,並不是說煩惱、業,這些行,這是有爲…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