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P29

  ..續本文上一頁的等等。他們飲食,有的是持牛戒的吃草的,持狗戒的就吃大便。這些威儀行相飲食等等,這叫禁。那麼這個注解呢,什麼叫戒,什麼叫禁,把它也分了一下。

  《廣五蘊論》:「雲何戒禁取,謂于戒禁及所依蘊,隨計爲清淨,爲解脫,爲出離,染慧爲性。戒者,謂以惡見爲先,離七種惡。禁者,謂牛狗等禁,及自拔發,執叁支杖,僧佉定慧等。此非解脫之因。又計大自在,或計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如是等彼計爲因。所依蘊者,謂即戒禁所依之蘊。清淨者,謂即說此無間方便以爲清淨。解脫者,謂即以此解脫煩惱。出離者,謂即以此出離生死。是如此義,能與無果唐勞疲苦所依爲業。無果唐勞者,謂此不能獲出苦義。」

  最後呢我們又引個《廣五蘊論》的,這些都是宗大師他叫我們參考的那些論裏邊的。《廣五蘊論》,就是說《釋五蘊論》了,他們翻的《釋五蘊論》,我們漢地叫《廣五蘊論》,也是解釋五蘊論的。

  什麼叫戒禁取?“謂于戒禁及所依蘊,隨計爲清淨,爲解脫”,這個他所執的戒,這個戒所依的五蘊,他總的合起來,說它是清淨的、解脫的,出離的,“染慧爲性”。

  什麼叫戒?“謂以惡見爲先,離七種惡”,那就是說他離七惡就是身叁口四了,這個外道也不殺、不偷盜等等也有。但是呢,他是“惡見爲先”,我們是正見爲先。這個就不一樣了,性質不一樣的。所以說有的人他說,一種不正的見,也就是說有一個糊塗的見了,他說:“一切宗教嘛都是好的,都叫人不要偷東西,不要殺人”等等,那就是說,惡見爲先,正見爲先就不分別了。也有一些教,它歡喜殺人的,它以殺人爲功德的,這些也有。那麼這些就是不正的了。離七種惡。

  禁呢,“謂牛狗等禁”,持牛戒狗戒的:牛它做什麼你也做什麼;狗做什麼也學狗一樣。這個是什麼原因呢?因爲外道他有點小神通,他看到有的人前一輩子是狗,後來生天了,那麼他們就胡思亂想了,生天的原因他們不知道,以爲他前一輩子做牛做狗,苦受夠了,就生天了。他們就持牛禁、狗禁,大家學他,學牛學狗受苦,他們認爲苦受夠了,受完了該生天了。這是他見都不正的,因爲他因果看不出來,就執著一點點的關系,因爲前一輩子牛後來生天了,就認爲做牛的能生天的,那麼所以持那個牛禁狗禁,或者自己把頭發拔掉,或者拿一個叁字叉,或者用種計算的智慧,算到後來一個數字他就解脫了。這些都是邪見。“此非解脫之因”,這些並不是解脫的因,他們認爲是解脫的因。

  “又計大自在或計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天之因”,他們執爲生天之因。他們崇拜大自在,或者崇拜世主,就象現在救世主等類的。或者有的人能看到某人跳到水裏去生天了,他也跳水,或者跳河裏邊去。就像最近不是*輪功嘛,自焚他作爲生天的,這些都是邪見。這個不是生天的因,他執爲生天的因;不是解脫的因,他執爲是解脫的因。那麼就是叫戒禁取了。這個戒所依的蘊,就是戒禁取依的五蘊。

  《廣五蘊論》:「清淨者,謂即說此無間方便以爲清淨。解脫者,謂即以此解脫煩惱。出離者,謂即以此出離生死。是如此義,能與無果唐勞疲苦所依爲業。無果唐勞者,謂此不能獲出苦義。」

  執爲清淨,什麼叫清淨呢?“謂即說此無間方便以爲清淨”,這種方便認爲清淨的。他們以爲我們持戒是清淨了,他們持牛戒狗戒,自己跳水跳河認爲是清淨的。解脫的認爲這樣子做就能夠解脫煩惱的。出離的認爲他們這樣子做呢會出離生死的。“是如此義,能與無果唐勞疲苦所依爲業”,那麼他結果的效果呢,無果唐勞,辛辛苦苦、一無所得。“無果唐勞者,謂此不能獲出苦義”,沒有果,出苦的果,解脫煩惱的了生死的果都不會有,只是白白地受苦完了。

  那麼這個裏邊,以前不是有嘛,有佛的弟子問佛了:“外道他很辛苦啊,持牛戒狗戒,那麼他將來感什麼果報呢?”佛說:“他們如果牛戒狗戒持了不犯的,那麼下一步做牛做狗。如果是犯了,那就下地獄。”那麼我們想想看,這是太劃不來了。照最高的成就,做個牛,做個狗,畜生道,如果中間還要犯呢,還要下地獄。那就是太愚癡得不可說了。這是戒禁取。

  邪見,“謂謗無前世後世及業果等”,客觀上我們這個世間裏邊就是有前世後世流轉。中間是業果來分判的,所感的果報好不好,就是看你造的善業或者惡業。那麼這些他否定,是沒有的,那就亂幹了。否定這些業果,否定前世後世呢,他實際上內在的目的就是想亂幹,反正幹了之後也不受報的。反正做了之後,沒有前後世的,這一輩子過了就算了。那麼這些享樂主義,這樣子出發的邪見就是會産生無前後世,沒有業果等等。或者說,“自在及勝性等爲衆生因”,自在就是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呢有的他們執著,有個大自在天,他體,這個大自在天的體是常的、實在的、遍一切的,能夠生一切法,是宇宙生的因。數論外道,又執著勝性能産生宇宙的一切,都是它生的因。那麼這都是錯的了。這是染汙的慧爲它的性。

  “此十煩惱,是如《集論》、《瑜伽師地》、《釋五蘊論》所出而說”,宗大師把這十個煩惱根據《集論》、《瑜伽師地論》、《釋五蘊論》裏邊所說的摘下來的。那麼我們的注解也根據這些論來注解了,那就不會有什麼偏差的。

  子二 如何生起之次第

  第二如何生起次第者。

  煩惱怎麼生起呢?這裏有兩種觀點了。一種:

  如許薩迦耶見與無明異者,譬如盤繩,略降黑暗,于繩實體不能明了,于彼遂起執蛇之覺。如是障蔽明見蘊體,由無明暗誤蘊爲我,從此發生諸余煩惱。

  這個裏邊就是說,那些論師裏邊分兩派,一個是執著薩迦耶見與無明是不一樣的,是兩個東西,那麼他有他的看法。一個呢是執著薩迦耶見,認爲主張薩迦耶見跟煩惱是一個的,就一個東西的。那麼他們的主張呢又是一種說法。在這個裏邊,我們就說,這兩派都屬于唯識的。

  一種唯識派是依論的唯識派,根據論來的。那麼根據什麼論呢?根據《瑜伽師地》、《集論》,這都是著名的論。他主張無明和薩迦耶見是不同的,是兩個東西。因爲有無明,所以對五蘊的本體搞不清楚,執爲它這個就是我,薩迦耶見。那麼打的比喻呢。因爲無明,天黑了,那麼于一個繩子盤起來的一個繩子呢,他認爲是一個蛇。盤起的繩子就是五蘊,因爲天黑了,無明,看不清楚,把這個繩子看成蛇了。蛇就是薩迦耶見。蛇是沒有的,那麼因爲天黑的關系,産生了一個在繩子上面産生一個蛇的見,那麼這個無明跟蛇,薩迦耶見不是一個東西,這是兩個。這是第一種。

  如許彼二爲一,即薩迦耶見爲煩惱根本。

  第二種呢,另外一派呢,他是依理的,他是依道理來推論的唯識派。一個依論的唯識派,一個依理的唯識派。那就是以法稱論師爲首的。他主張無明跟薩迦耶見是一個體的。就在五蘊上認爲有實在的,執爲實在就是一個我。我們說,我們的中觀見,跟哪個相近呢?跟第二個相近的,無明跟薩迦耶見是一個。但是執著的情況不一樣,唯識派就在五蘊上面執了個我,而應成派,我們的中觀見,認爲有一個實在的自性,在五蘊外執了有另外一個我,這個我是虛妄的增益的沒有的,那麼就是要破了的。

  第二派他們怎麼說呢?他們兩個是一樣的,就是薩迦耶見爲煩惱的根本。薩迦耶見跟無明就是一個了,都是煩惱的根本。

  此複由其薩迦耶見,執爲我已,遂即分判自他差別。

  從第一個來說呢,因爲有無明,把五蘊執爲自己了,那麼就産生很多的煩惱。第二個呢,無明跟薩迦耶見就是一個,薩迦耶見就是煩惱的根本。那麼這個兩個,薩迦耶見是煩惱根本是一樣的。第一個是薩迦耶見是從無明而産生的。第二個它本身就是無明。都是因爲薩迦耶見産生很多的煩惱。那就是有了我嘛煩惱就來了,順的就貪,不順的就要瞋。“此複由其薩迦耶見,執爲我已”,因爲有個薩迦耶見,執這個是我自己,“遂即分判自他差別”,既然有我呢,那就是有他了。

  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緣我高舉,執我常斷,于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爲第一。

  “如是分已,貪著自黨,瞋恚他品”,自己一類的貪著,他們一類的就要瞋恨、排斥。“緣我高舉,執我常斷”,執著自己呢,慢心就起來了,高舉。由邪分別,來看這個我到底是常的斷的?這些煩惱都生起來了。“于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爲第一”,這是見取了。就是說從薩迦耶見執了我之後,分自他。自他分了之後,自己的就貪,不是自己的另外一派的就瞋。緣自己的高舉,就是貪瞋慢都來了,無明本身就是癡了。執我爲斷常,這是邊見。薩迦耶見是有了,本來是我見了,我我所見了。“于我見等及彼相屬所有惡行,執爲第一”,這是見取。

  如是便于開示無我之大師,及師所說業果四谛叁寶等法,邪見謂無,或複生疑,爲有爲無,是耶非耶。

  對開示無我的大師,就是佛了。及佛所說業果叁寶四谛等等的法呢,他就起邪見,說是沒有的。或者生疑,到底有沒有,是不是對的,不對的?這煩惱就一個個跟著生出來了,邪見有了,疑也有了。

  如《釋量》雲:「有我知有他,執瞋自他分,與此等系屬,生一切過失。」

  “如《釋量》雲:”《釋量論》裏邊就是說,“有我知有他”,因爲有我了,根本就是一個我嘛,煩惱。有我就有他了,對立面就是他。“執瞋自他分”,執我,愛執自己,瞋他,就産生分別心了。“與此等系屬,生一切過失”,因爲自他的關系,連帶的關系,就生了很多的煩惱,就起煩惱。貪自己瞋人家,執什麼的見就都來了。這煩惱生起的次第就是先有我見了;有我見之後,分自他;分自他嘛對自己貪,對他就瞋,然後各式各樣煩惱都慢慢就生起來了。

  子叁 煩惱之因

  第叁能生煩惱之因分六。

  “第叁能生煩惱之因”,那麼能夠生煩惱,就是煩惱生起來有幾個條件?他分了六個。

  一所依者謂煩惱之隨眠。

  我們煩惱生起來,靠什麼,依什麼?依他…

《廣論講記(四)(中士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