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叁)(下士道二)▪P34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的決定勝、增上生。他的因,“戒非余”,他的因,就是十善業戒,不是其他的,根本就是十善業了。那麼這些都是根據經論裏邊摘下來的。那就證明十善業是極重要的。成佛的基礎,人天的圓滿,, 叁乘的根本都在這個十善業裏邊,所以不要輕視十善業。那麼下邊要講十善業道了,叫你重視這個事情。

  

  如是不能于一屍羅,數修防護而善守護,反自說雲:我是大乘者,極應呵責。

  “如是不能于一屍羅,數修防護而善守護,反自說雲:我是大乘者,極應呵責”,那麼這裏就指出一些毛病,有些人,他對一個戒都受不了。對一個戒數數地防護,“數修防護”,修這一條戒,假使說不殺戒好好地修,不要給他殺害衆生。“而善守護”,不能夠這樣去防護,守護的話,一條戒都做不到,而自己說:“我是大乘。”這樣子的人“極應呵責”,你一條戒都守不了,這些人是什麼人呢?他就說不作善、不作惡,我只要心放下,心清淨了。那就說,就是成佛了。戒守不守沒有關系的,這是著相。這些人有沒有?很多。像這一類的人,邪見,“極應呵責”。

  

  《地藏經》雲:「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

  “《地藏經》”,這是《地藏十輪經》說,“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那麼這個話不是宗大師自己說的,引經來的。下邊馬上把依據拿出來了,《地藏十輪經》裏邊說的,由這個十善業道而能成佛的。那麼講有的人,他“命存以來”,就是整個一生裏邊,下至一條戒、一善業道都不守護,就是一個善都不守、不修,“然作是言”,而自己卻自誇自擂地說,“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這個“數取趣”,這個有情,是“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當了佛面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這句話是斷滅語,這個什麼原因呢?“由愚蒙”,愚癡蒙蔽了。那麼這樣子的人,命終以後,“顛倒墮落”。

  

  顛倒墮落者,于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

  “顛倒墮落者,于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就下墮惡趣去了。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我們不是前邊說過的嘛,自以爲入了空性定了,不思善、不思惡,一切都不要做了,一切有相的就不要執著了。那些人經常會說這個話。那麼這個後果呢,也極危險,就是說他是大妄語,是極詭詐的。這樣子愚癡的話,命終之後,決定下惡道去的。

  那麼什麼叫斷滅語呢?我們就一想起,想《金剛經》有個話,《金剛經》的叁十二相能不能觀如來的時候,下邊就接下去有什麼文呢?他說: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金剛經》)

  不斷滅的,斷滅什麼呢?破壞世出世間因果,一切都不需要做的,這個因果是空的,不要做的,做了是著相。這個因果不要去管他,只要就空了之後就能成佛。那麼這樣子的人呢,是斷滅語了。斷滅語後果是下惡道。那麼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知道成佛的因是發菩提心,還要修菩薩梵行,這乃是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果。從一發心之後,就知道要修廣大菩薩行的。並不是說斷滅就可以心靜下來,得了空了,就成佛了,這是偏空,或者叫惡趣空。惡趣空的意思兩個:一個是把空取錯了;一個是你個空執著之後會墮惡趣的。那麼這個斷滅呢,就是有危險性的。

  那麼昂旺堪布也這麼說 ,他說有的人,對成佛之前要做的一些善行,他一些也不做。他是說,“我求無上正等菩提的,既不著善,又不著惡,自性清淨”。這種人,“大欺诳”,等于說斷滅語一樣的,就是破壞因果了。

  這個佛的果是從發菩提心,修菩薩大梵行而來的,你把這個抹殺了修菩薩梵行,而去執了空性之後,善惡都不要了,都是空的,這就成佛了,自然的天然是佛,這是絕對錯誤的斷滅語。

  那麼前面我們也講過,裏邊破邪見的時候,我們也是引過《金剛經》的話,“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要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雖然說要空,但是還是要修一切善法,就是緣起性空。不能抹殺緣起,執這個性空,緣起抹殺了,不對的。我們《上師供》天天念,“緣生因果如如不虛誤”,“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這兩個二無不違,同時相輔相承,這才是真正的中觀見了。執了一邊去了,惡趣空。當然,執了緣起,不知道空性呢,是凡夫了。

  那麼這個裏邊也講了一些邪見,千萬不要墮入這個見去。下邊講業道。

  

   子二 抉擇業果

  

  決擇業果分叁:一顯示黑業果,二白業果,叁業余差別。

  業果裏邊當然有黑的業果、還有白的業果,善的、惡的,還有其他的差別,那麼分了叁科來講。

  

   醜一 顯示黑業果

  

  初中分叁:一正顯示黑業道,二輕重差別,叁此等之果。今初

  第一科講黑業果的時候,又分了叁科。“正顯示黑業道”,他的輕重的差別,它業道的果。那麼分有叁個。

  

   寅一 十黑業道

  

  這叁個裏邊,先說第一個,“正顯示黑業道”,十惡業道裏邊,哪十個惡業道?那麼就是一個個講。

  

   (一)殺生

  

  雲何殺生,《攝分》于此說爲,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

  “今初”,第一個是殺生,殺盜淫妄。“雲何殺生”,第一個業道,殺生。“《攝分》于此說爲,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個相”,那麼《攝分》就是這個《瑜伽師地論》的《攝抉擇分》裏邊,分析這個殺生的時候,以五個方面來看:一個是事;一個是想;一個是樂欲;一個是煩惱;一個是究竟。這五個方面來看這個業道。

  

  然將中叁攝入意樂,更加加行攝爲四相,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于解釋譯,意趣無違。

  那麼宗大師裏邊呢,“然將中叁攝入意樂,更加加行攝爲四相,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于解釋譯,意趣無違”,宗大師現在把這個五相裏邊,中間一個想、欲樂、煩惱,攝了一個意樂一個裏邊去。這屬于心態的問題了,攝了一個。那麼再加一個加行,一共四個了。就是說四沒有動。想、樂欲、煩惱,攝了欲樂裏去了,加個加行,最後究竟。這樣子講呢,容易理解,容易解譯釋。而且意趣也沒有違,跟這個《攝抉擇分》的,它的原來的意思並不相違的。這樣講容易使我們容易理解。所以說宗大師,爲了利益後來鈍根的人,把他用這個方式來講。那麼下邊一個個講:

  

  其中殺生事者,謂具命有情,此複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

  “其中殺生事者,謂具命有情”,“事”就是說對象了。對象:有命的有情,就是說這個有情,命根還在的。如果命根沒有了,他無所謂殺了,本來是一個屍體嘛。“此複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這個跟《俱舍》一樣的,假使自殺的話,那麼只有加行罪,沒有根本的罪。這後頭馬上要講,這裏我們暫時就不分析了。

  

  《瑜伽師地論》于此意趣,說他有情。意樂分叁。想有四種,謂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叁是不錯想,二四錯誤。

  “《瑜伽師地論》于此意趣,說他有情。意樂分叁。想有四種,謂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叁是不錯想,二四錯誤”,那麼《瑜伽師地論》他這幺說的,意樂有叁個;想有四種。

  那麼什麼叫想有四種呢?它就是說“有情事作有情想”,一個。他是個有情,你當是有情的想,是對的,沒錯了。那麼他是有情,你當他不是一個有情,假使說一個人站在那邊,晚上看不清楚,你當他一棵樹,或者當他個電線杆,那麼就非情想,那搞錯了。“于非有情作非情想”,他本來是非有情,假使說田裏個稻草人,你知道他稻草人不是有情,那麼是對的。假使“非有情作有情想”,稻草人你當成一個人了,那麼就搞錯了。那麼第一、第叁是沒有錯的,第二、第四錯誤的,這個想有四種:兩種想是想對的,兩種想,想錯的。那麼這是想。

  

  此中等起若有差別,譬如念雲,唯殺天授,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故于此中須無錯想。

  “等起若有差別”,怎麼叫等起差別?“譬如念雲,唯殺天授”,等起就說他行動之前的一個起的心念了。他說我要殺天授,天授一個人的名字。“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假使說你要殺“天授”的,你殺錯了,加行就是拿刀去殺的時候殺了個“祠授”,弄錯了。這個有不有有沒有罪?據《瑜伽師地論》裏邊說,沒有根本罪。“故于此中須無錯想”,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四個想裏邊,要沒錯的才是根本罪;錯了,不是根本罪。

  

  若其等起于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

  “若其等起于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假使說你等起,你發的心是總的有情衆生都這樣,只要你哪個來,我都要殺掉的。那麼你這個沒有殺錯、不殺錯的問題了,都是根本罪。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那麼這個道理,在其它九個,一共十個業道了,…

《廣論講記(叁)(下士道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