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P34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的决定胜、增上生。他的因,“戒非余”,他的因,就是十善业戒,不是其他的,根本就是十善业了。那么这些都是根据经论里边摘下来的。那就证明十善业是极重要的。成佛的基础,人天的圆满,, 三乘的根本都在这个十善业里边,所以不要轻视十善业。那么下边要讲十善业道了,叫你重视这个事情。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那么这里就指出一些毛病,有些人,他对一个戒都受不了。对一个戒数数地防护,“数修防护”,修这一条戒,假使说不杀戒好好地修,不要给他杀害众生。“而善守护”,不能够这样去防护,守护的话,一条戒都做不到,而自己说:“我是大乘。”这样子的人“极应呵责”,你一条戒都守不了,这些人是什么人呢?他就说不作善、不作恶,我只要心放下,心清净了。那就说,就是成佛了。戒守不守没有关系的,这是着相。这些人有没有?很多。像这一类的人,邪见,“极应呵责”。

  

  《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

  “《地藏经》”,这是《地藏十轮经》说,“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那么这个话不是宗大师自己说的,引经来的。下边马上把依据拿出来了,《地藏十轮经》里边说的,由这个十善业道而能成佛的。那么讲有的人,他“命存以来”,就是整个一生里边,下至一条戒、一善业道都不守护,就是一个善都不守、不修,“然作是言”,而自己却自夸自擂地说,“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这个“数取趣”,这个有情,是“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当了佛面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这句话是断灭语,这个什么原因呢?“由愚蒙”,愚痴蒙蔽了。那么这样子的人,命终以后,“颠倒堕落”。

  

  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就下堕恶趣去了。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我们不是前边说过的嘛,自以为入了空性定了,不思善、不思恶,一切都不要做了,一切有相的就不要执着了。那些人经常会说这个话。那么这个后果呢,也极危险,就是说他是大妄语,是极诡诈的。这样子愚痴的话,命终之后,决定下恶道去的。

  那么什么叫断灭语呢?我们就一想起,想《金刚经》有个话,《金刚经》的三十二相能不能观如来的时候,下边就接下去有什么文呢?他说: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

  不断灭的,断灭什么呢?破坏世出世间因果,一切都不需要做的,这个因果是空的,不要做的,做了是着相。这个因果不要去管他,只要就空了之后就能成佛。那么这样子的人呢,是断灭语了。断灭语后果是下恶道。那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知道成佛的因是发菩提心,还要修菩萨梵行,这乃是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从一发心之后,就知道要修广大菩萨行的。并不是说断灭就可以心静下来,得了空了,就成佛了,这是偏空,或者叫恶趣空。恶趣空的意思两个:一个是把空取错了;一个是你个空执着之后会堕恶趣的。那么这个断灭呢,就是有危险性的。

  那么昂旺堪布也这么说 ,他说有的人,对成佛之前要做的一些善行,他一些也不做。他是说,“我求无上正等菩提的,既不着善,又不着恶,自性清净”。这种人,“大欺诳”,等于说断灭语一样的,就是破坏因果了。

  这个佛的果是从发菩提心,修菩萨大梵行而来的,你把这个抹杀了修菩萨梵行,而去执了空性之后,善恶都不要了,都是空的,这就成佛了,自然的天然是佛,这是绝对错误的断灭语。

  那么前面我们也讲过,里边破邪见的时候,我们也是引过《金刚经》的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说要空,但是还是要修一切善法,就是缘起性空。不能抹杀缘起,执这个性空,缘起抹杀了,不对的。我们《上师供》天天念,“缘生因果如如不虚误”,“生死涅槃纤毫自性无”,这两个二无不违,同时相辅相承,这才是真正的中观见了。执了一边去了,恶趣空。当然,执了缘起,不知道空性呢,是凡夫了。

  那么这个里边也讲了一些邪见,千万不要堕入这个见去。下边讲业道。

  

   子二 抉择业果

  

  决择业果分三:一显示黑业果,二白业果,三业余差别。

  业果里边当然有黑的业果、还有白的业果,善的、恶的,还有其他的差别,那么分了三科来讲。

  

   丑一 显示黑业果

  

  初中分三:一正显示黑业道,二轻重差别,三此等之果。今初

  第一科讲黑业果的时候,又分了三科。“正显示黑业道”,他的轻重的差别,它业道的果。那么分有三个。

  

   寅一 十黑业道

  

  这三个里边,先说第一个,“正显示黑业道”,十恶业道里边,哪十个恶业道?那么就是一个个讲。

  

   (一)杀生

  

  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

  “今初”,第一个是杀生,杀盗淫妄。“云何杀生”,第一个业道,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个相”,那么《摄分》就是这个《瑜伽师地论》的《摄抉择分》里边,分析这个杀生的时候,以五个方面来看:一个是事;一个是想;一个是乐欲;一个是烦恼;一个是究竟。这五个方面来看这个业道。

  

  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译,意趣无违。

  那么宗大师里边呢,“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译,意趣无违”,宗大师现在把这个五相里边,中间一个想、欲乐、烦恼,摄了一个意乐一个里边去。这属于心态的问题了,摄了一个。那么再加一个加行,一共四个了。就是说四没有动。想、乐欲、烦恼,摄了欲乐里去了,加个加行,最后究竟。这样子讲呢,容易理解,容易解译释。而且意趣也没有违,跟这个《摄抉择分》的,它的原来的意思并不相违的。这样讲容易使我们容易理解。所以说宗大师,为了利益后来钝根的人,把他用这个方式来讲。那么下边一个个讲: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事”就是说对象了。对象:有命的有情,就是说这个有情,命根还在的。如果命根没有了,他无所谓杀了,本来是一个尸体嘛。“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这个跟《俱舍》一样的,假使自杀的话,那么只有加行罪,没有根本的罪。这后头马上要讲,这里我们暂时就不分析了。

  

  《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意乐分三。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

  “《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意乐分三。想有四种,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那么《瑜伽师地论》他这幺说的,意乐有三个;想有四种。

  那么什么叫想有四种呢?它就是说“有情事作有情想”,一个。他是个有情,你当是有情的想,是对的,没错了。那么他是有情,你当他不是一个有情,假使说一个人站在那边,晚上看不清楚,你当他一棵树,或者当他个电线杆,那么就非情想,那搞错了。“于非有情作非情想”,他本来是非有情,假使说田里个稻草人,你知道他稻草人不是有情,那么是对的。假使“非有情作有情想”,稻草人你当成一个人了,那么就搞错了。那么第一、第三是没有错的,第二、第四错误的,这个想有四种:两种想是想对的,两种想,想错的。那么这是想。

  

  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

  “等起若有差别”,怎么叫等起差别?“譬如念云,唯杀天授”,等起就说他行动之前的一个起的心念了。他说我要杀天授,天授一个人的名字。“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假使说你要杀“天授”的,你杀错了,加行就是拿刀去杀的时候杀了个“祠授”,弄错了。这个有不有有没有罪?据《瑜伽师地论》里边说,没有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四个想里边,要没错的才是根本罪;错了,不是根本罪。

  

  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假使说你等起,你发的心是总的有情众生都这样,只要你哪个来,我都要杀掉的。那么你这个没有杀错、不杀错的问题了,都是根本罪。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那么这个道理,在其它九个,一共十个业道了,…

《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