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P33

  ..续本文上一页发不了的。那么你假使说第四个,“作已无失”,你造了的业,你说怕它失掉了,不会碰上它,不会。你如果过去布施供养的,哪怕你不做生意,也会发财。会得碰上那个缘,买彩票了,发财了。生意也没有作,工作也没有干,发财了。那么这些事,有的。但是还有一个,你做了坏事,你想叫人家顶替代受,做不到的。要么不做,做了以后“无失”,决定要受的。哪怕你用气功师、神通避免受,看风水,你越逃避,将来的还的债,加上这个利息更大。你现在受了,还轻一点。你用多种方式去逃避,使这个报慢一点来,来的时候更厉害。所以说这个,既然作了,没有可以逃避的。所以说你看风水也好,打卦也好,什么求神通也好,都没有用的,佛教里边就是看因果的。

  

  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

  “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那么这是理,这些道理在哪些业果上,而来发起定解,使我们产生这个取舍的这个方法呢?就是说用事上来做的时候,从哪里去生定解,哪里去取舍呢?那么这是一个问题。

  

  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也说十善业道了。那么我们这个,要用前面的业果的原则性的一些理论,在哪里去利用呢?怎样去取舍呢?那么下边就说。总地能够取善恶行的,就是说我们要去做善业,或者造恶业呢,由三门决定的――由身口意三而决定的。就是说我们要造善业恶行,只是由身口意三个门来造的。要是身造,要是语造,要是心里的意造,这个三个门造的。

  “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那么三门所摄的一切善行、不善行,这是极多了,业道里边是包不完的。因为有很多善不善行呢,从三门里边流出来,身口意三个,他造的善不善业极多了。我们十业道,只包了十个,还有很多包不进去。那么,但是最粗显的,这三门里边最容易显著,看得到的那些善不善法,他里边罪恶的根本极大者,就是那些造作的罪恶,最根本的――就是重的、极大的。那就是说,把它扼要的,佛把它摄成功十恶业道,也叫十黑业道。那么就是说把三门里边比较粗显的根本罪恶的那些,佛就把他摄这个十个黑业道,也叫十恶业道。那么这个十黑业道,从不善的方面说,当然不能包含三门的一切的不善行了,但是这是最粗显的,可以包在这个里边了。

  反过来,“若断此等”,那么把这个十个黑业道断掉了。“则诸极大义扼要”,那么可以得到极大的义利。这个扼要,重点地把他归纳起来,也是十个,这就是十个善业道,也叫十个白业道。那么就是十善业道也好,十恶业道也好,是三门里边的善不善业的、最粗显,看得到的,也是最根本的那些,那些就摄在这两个业道里边。所以说,我们这里讲呢,从最粗显,看得出来的,乃至最根本的来讲,就要讲十黑业道、跟十个白业道了。那么下边就要开始讲这个了。

  

  《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

  那么这个话呢,宗大师说不是他自己说的,他是引经据典的。先引个《俱舍论》,《俱舍论》说,就是三门的一些善不善行,把它里边粗显的,最粗容易看得到的,大家看得清楚的,它里边的善不善业,如其所应,就说十个业道,不善的就是十恶业道,善的就是十善业道。这是法尊法师翻的。玄奘法师翻的,他这个文就是我们学过的,“所说十业道,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如应成善恶”,这就是十善业道、十恶业道,就是把三门里边,那些善不善因,最初显的,看得清楚的,把它摄为十个。如其所应,善的就是十善业道,恶的就是十恶业道。那么这是根据《俱舍》的说法,也是这样说的。

  

  《辨阿笈摩》亦云:「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

  另外,《辨阿笈摩》,这是戒经,它说“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就是善护于口意,身不造诸恶了41#21:48。这个大家,比丘都知道的,这个我们也不要多说。那么这个里边,也就说把身口意善巧地保护好,不要造坏事。身么不应作那些不善。那么口要善护,意也善护,身也不要作那些不好的事情。这个三门善护之后,事事善。这样子把它业道清净了,就可以得成佛的道了。那么这也是说十善业道的,是由三门而来的了。身口意三个来的。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那么我们知道十个黑业道,跟它的果报以后。那么等起,发动这个十恶业道的心,也要防护。因为这个业是从心里产生的,心里要造业了,这个身口才要动起来了。那么等起的心也要防护,这样使我们的身口意三个门,一点也没有恶的杂在里边,那么可以修行才有办法。如果你身口表面上清净了,意脏得很,那是不可靠的,碰到一个机缘他会做坏事的。所以前面说,“应护诸言善护意”,意要保护的。

  

  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

  “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那么我们如果习近修行,靠近那个十善业道了。这个样子做,看起来好象是很基层的善业,但是“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两重义利”,增上生、决定胜。那么“三乘及其士夫”,这里说得比较含糊。下边《入中论》就很明显地说,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跟菩萨,他们的决定胜也好,增上生也好,都是靠十善业道来为基础的。那么这个士夫呢,当然就包括那个凡夫了。那么这个是不容缺少的,就是三乘跟那些凡夫,他要增上生也好,决定胜也好,这个十善业道,是不能缺少的。所以佛,由“众多门”,多方面、数数地赞叹这个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就是佛教的根本。

  

  《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海龙王请问经》里边说,“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那么我们修这个善法,这是《海龙王请问经》了,所谓那些善法呢,“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我们要人天圆满,就是生在人天善趣了,这个他就是说,包括凡夫了。他的圆满,根本依靠什么呢?是这个善法。那么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菩萨,修菩萨行的),他的根本依处也是这个善法。乃至成佛,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也是这个善法。那么这个善法是什么呢?是作为根本依处的善法是什么呢?就是十善业道,就是十善业了。做这个十善业关系很大,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个里边就把它抬得很高。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成佛,根本依处就是十善业道。

  

  又云:「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又云:龙王”,在同一本经,佛给龙王说,“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先打个比喻,我们的大地,一切聚落、城邑等,国土、王宫等等,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情,尽边际,就是所有的一切事情,一切的种子聚集,能够生稻谷等等这些事。耕了,耘了,诸大种都是依地而住的。那么地是它们的根本依处了。没有地的话,这些都不存在了。那么这是打比喻。那么我们在佛法上说,这个十善业道是“人天”(凡夫),“得学无学诸沙门果”(声闻),“独觉菩提”(缘觉),“及诸菩萨”,就是行菩萨道是成佛的了,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的地方,就是十善业道。这些是再三强调十善业道的重要处。那么这个里边,重复了很多,三乘了,及其士夫的那些关系。从下面的那些引经据典,我们知道这个士夫就是包括凡夫了。

  

  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

  下边又引一个,“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那么这个所以说,《华严经》里边再三地赞叹,要远离十不善戒,不要做十恶业道,所有的道理也在此了。

  

  《入中论》 中亦总摄云:「若诸异生诸语生,若诸自力证菩提,及诸胜子决定胜,增上生因戒非余。」

  那么再引一部《入中论》,《入中论》在《离垢地》里边有这个话,“若诸异生”,它就标出来了,“异生”、“诸语生”,“语生”就是佛的声、佛的语言生出来的就是声闻了,从口化生嘛,佛说法才产生声闻。那么“若诸自力证菩提”,独觉,佛不出世的时候,能够自己证菩提的。 “及诸胜子”,菩萨。就是凡夫、声闻、独觉、菩萨,…

《广论讲记(三)(下士道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