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殼子了,各式各樣的東西談起來了,散心雜話了什麼都講起來,把這個世界苦,忘得光光的了,那毫無用處了。那麼這個怖畏心生起,這是最真正的量就是這樣子。
此是切要,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
“此是切要 ”,這個是非常迫切的要求的。
“現得善身,若如是思,能淨先作,未來減少。先所作善,由猛欲樂,發願令轉增長繁多。諸當新作堪能趣入,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那麼現在我們得到這個暇滿的身體、善的身體,這個身體得到之後,那麼這樣子思惟了。那麼“能淨先作”,我們這個暇滿身體,可以修行,能夠把以前造的那些惡業,惡趣因,使它清淨——忏悔。“未來減少”,已做的呢,包括現在、過去所作的,那麼將來還沒有造的呢,減少,就不造了。那麼這是惡的方面,過去已經做的讓它清淨,將來要造的,盡量不造。
那麼過去造的善法,我們用猛利的樂欲心發願,使它展轉地增長,“繁多”,越來越多。還沒有做的,“堪能趣入”,再困難,我們也要做到,能夠做到。這樣子的話,這樣思惟的話,“則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義利”,那麼我們一天天不空過了,使這個暇滿身體,具足它該得到的利益。那麼就是, 沒有空過了,能夠利用這個暇滿身體,做一些增上生、決定勝的好事,現在將來得大義利了。
若于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于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舍。
“若于現在不思彼等,墮惡趣時,雖求從彼畏怖之中,救護依處,然不能得。爾時于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舍”,假使說現在我們不想這些惡趣的苦,不好好地修行的話,將來你真的到了惡趣去了,那麼就是前面說的,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呢?你要求人家從惡趣裏把你救出來,求不到了。“然不能得”,你要想從惡趣裏要去求人把你救出來,沒有辦法了。爲什麼沒有辦法?“爾時于其應不應作,無慧力故,不能取舍”,這個時候,受了苦了,同時畜生呢非常愚癡,該作不該作的沒有智慧,就分不清楚了,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那麼既然沒有智慧,該作、不該作不知道,那麼就沒有取舍了。那些好的該作的要取,不該作的要舍掉,這個能力沒有了,就亂作了。亂作,你怎麼能離苦呢?那個時候進了惡趣之後,沒有這個智慧了,取舍的力量沒有了,那就要跑出來是沒有可能了。所以趁這個時候,好好地修,知取舍嘛。那個時候,去了之後,取舍也不知道了。你要求人家救,也救不出來了。因爲你不知道求哪個去了。
如《入行論》雲:“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爲。”
“如《入行論》雲:若時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爲”,《入行論》也這麼說,意思是一樣的。“若時能行善”,就在我有暇滿身體的時候,能行善法的,但是你懈怠,沒有去好好作。“然我未作善”,沒有做。那麼惡趣的因造了很多,當然惡趣去了。到了惡趣之後,“惡趣苦蒙蔽”,惡趣的苦,把自己迷掉了、蒙掉了。昨天有人頭打了,頭昏腦脹。什麼都忘掉了,思想沒有了,一片空白。人間頭碰了一下,就一片空白,不知取舍。那叁惡道的苦,那苦得多了,那你怎麼取舍呢?根本不知道了。這個時候,“何爲”呢?你有什麼辦法呢?毫無辦法了。那麼就是說趁現在趕快修,到了惡道再想修的話,來不及了。
又雲:“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遍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爲。故自今歸依,諸佛衆生怙,勤救衆生事,大力除諸畏。”
“又雲:誰從此大畏,能善救護我,睜其恐懼眼,四方覓歸依,見四方無依。次乃遍迷悶,彼處非有依,爾時我何爲。故自今歸依,諸佛衆生怙,勤救衆生事,大力除諸畏”,那麼下邊還是這個《入行論》的話了。它說這個大怖畏的叁惡道裏邊,有什麼人能夠善巧地把我救出來呢?他在惡趣裏邊,把他的恐懼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到處四方去找,靠哪個可以把我救出去?找來找去,四方都找不到。那麼找不到的話,“遍迷悶”,一片的迷悶,就是心裏悶掉了。“彼處非有依”,在惡道裏邊,哪裏找到歸依的地方呢?“爾時我何爲”?那個時候,我該怎麼作呢?毫無辦法了。“故自今歸依”,那趁現在要好好歸依了。歸依什麼?歸依佛,衆生的依怙。他是救衆生的,能夠極大的能力,可以除一切怖畏。
此僅粗分,廣如《念住經》說。定須觀閱,數數觀閱,于所觀閱,應當思惟。
這是還是初講,廣的、仔細的,“如《念住經》”,有一本經叫《四念住經》,裏邊說得很多。那麼這個經呢,最好大家一定要看,這是宗大師叫我們看,數數地觀閱。“于所觀閱,應當思惟”,不但是要數數地去看,看了之後還要思惟。
那麼這本書很善巧,它把惡趣的苦,講完了之後,就說我們在惡趣裏邊,要如何拔苦呢,是沒有可能性的。只有趁現在暇滿的身體,可以能夠把這個苦救出來,怎麼救呢?求我們最大的依怙主——佛,歸依叁寶了。所以接下去就歸依叁寶。我們看了惡趣的苦害怕,害怕,要避免受惡趣的苦,唯一辦法,歸依叁寶。所以說這裏就提出歸依叁寶的重要性,然後,下邊接下去就歸依叁寶。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