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壳子了,各式各样的东西谈起来了,散心杂话了什么都讲起来,把这个世界苦,忘得光光的了,那毫无用处了。那么这个怖畏心生起,这是最真正的量就是这样子。
此是切要,现得善身,若如是思,能净先作,未来减少。先所作善,由猛欲乐,发愿令转增长繁多。诸当新作堪能趣入,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
“此是切要 ”,这个是非常迫切的要求的。
“现得善身,若如是思,能净先作,未来减少。先所作善,由猛欲乐,发愿令转增长繁多。诸当新作堪能趣入,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那么现在我们得到这个暇满的身体、善的身体,这个身体得到之后,那么这样子思惟了。那么“能净先作”,我们这个暇满身体,可以修行,能够把以前造的那些恶业,恶趣因,使它清净——忏悔。“未来减少”,已做的呢,包括现在、过去所作的,那么将来还没有造的呢,减少,就不造了。那么这是恶的方面,过去已经做的让它清净,将来要造的,尽量不造。
那么过去造的善法,我们用猛利的乐欲心发愿,使它展转地增长,“繁多”,越来越多。还没有做的,“堪能趣入”,再困难,我们也要做到,能够做到。这样子的话,这样思惟的话,“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那么我们一天天不空过了,使这个暇满身体,具足它该得到的利益。那么就是, 没有空过了,能够利用这个暇满身体,做一些增上生、决定胜的好事,现在将来得大义利了。
若于现在不思彼等,堕恶趣时,虽求从彼畏怖之中,救护依处,然不能得。尔时于其应不应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
“若于现在不思彼等,堕恶趣时,虽求从彼畏怖之中,救护依处,然不能得。尔时于其应不应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假使说现在我们不想这些恶趣的苦,不好好地修行的话,将来你真的到了恶趣去了,那么就是前面说的,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你要求人家从恶趣里把你救出来,求不到了。“然不能得”,你要想从恶趣里要去求人把你救出来,没有办法了。为什么没有办法?“尔时于其应不应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这个时候,受了苦了,同时畜生呢非常愚痴,该作不该作的没有智慧,就分不清楚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那么既然没有智慧,该作、不该作不知道,那么就没有取舍了。那些好的该作的要取,不该作的要舍掉,这个能力没有了,就乱作了。乱作,你怎么能离苦呢?那个时候进了恶趣之后,没有这个智慧了,取舍的力量没有了,那就要跑出来是没有可能了。所以趁这个时候,好好地修,知取舍嘛。那个时候,去了之后,取舍也不知道了。你要求人家救,也救不出来了。因为你不知道求哪个去了。
如《入行论》云:“若时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如《入行论》云:若时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入行论》也这么说,意思是一样的。“若时能行善”,就在我有暇满身体的时候,能行善法的,但是你懈怠,没有去好好作。“然我未作善”,没有做。那么恶趣的因造了很多,当然恶趣去了。到了恶趣之后,“恶趣苦蒙蔽”,恶趣的苦,把自己迷掉了、蒙掉了。昨天有人头打了,头昏脑胀。什么都忘掉了,思想没有了,一片空白。人间头碰了一下,就一片空白,不知取舍。那三恶道的苦,那苦得多了,那你怎么取舍呢?根本不知道了。这个时候,“何为”呢?你有什么办法呢?毫无办法了。那么就是说趁现在赶快修,到了恶道再想修的话,来不及了。
又云:“谁从此大畏,能善救护我,睁其恐惧眼,四方觅归依,见四方无依。次乃遍迷闷,彼处非有依,尔时我何为。故自今归依,诸佛众生怙,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
“又云:谁从此大畏,能善救护我,睁其恐惧眼,四方觅归依,见四方无依。次乃遍迷闷,彼处非有依,尔时我何为。故自今归依,诸佛众生怙,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那么下边还是这个《入行论》的话了。它说这个大怖畏的三恶道里边,有什么人能够善巧地把我救出来呢?他在恶趣里边,把他的恐惧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到处四方去找,靠哪个可以把我救出去?找来找去,四方都找不到。那么找不到的话,“遍迷闷”,一片的迷闷,就是心里闷掉了。“彼处非有依”,在恶道里边,哪里找到归依的地方呢?“尔时我何为”?那个时候,我该怎么作呢?毫无办法了。“故自今归依”,那趁现在要好好归依了。归依什么?归依佛,众生的依怙。他是救众生的,能够极大的能力,可以除一切怖畏。
此仅粗分,广如《念住经》说。定须观阅,数数观阅,于所观阅,应当思惟。
这是还是初讲,广的、仔细的,“如《念住经》”,有一本经叫《四念住经》,里边说得很多。那么这个经呢,最好大家一定要看,这是宗大师叫我们看,数数地观阅。“于所观阅,应当思惟”,不但是要数数地去看,看了之后还要思惟。
那么这本书很善巧,它把恶趣的苦,讲完了之后,就说我们在恶趣里边,要如何拔苦呢,是没有可能性的。只有趁现在暇满的身体,可以能够把这个苦救出来,怎么救呢?求我们最大的依怙主——佛,归依三宝了。所以接下去就归依三宝。我们看了恶趣的苦害怕,害怕,要避免受恶趣的苦,唯一办法,归依三宝。所以说这里就提出归依三宝的重要性,然后,下边接下去就归依三宝。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