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叁摩地。”你祗要好好的修好了,就會有修多少,從善知識開始,後頭各式各樣修還有很多了,暇滿、厭離心等等,出離心、菩提心等等,你修多少,就有多少,很容易成辦的“智者”——佛菩薩所喜歡的殊妙的叁摩地,得那個定。那麼這是說止修了,就是說,你好好的止修的話,從善知識開始,一直到最後,中間很多的,修多少就能夠得多少的定。這個要求就是說要離開沈掉了。那麼非但修止了,觀修一樣的。止修要不要沈,不要掉,觀修的時候,也要遠離沈掉二過,“將護修習”,要防護,不要起沈掉,好好地修習。那麼這就是說,不但是止修,觀修也要離開沈掉。下邊一段,有點費解的。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爲令于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此教授中”,這個教授,就是前說修行的時候要離沈掉二過。“諸大善巧先覺尊長”,一些有大善巧的各代的大德祖師,“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爲令于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那麼他講隨他講那個,“應時所緣”——當時應機的,應那個時的機的那些法、所緣的法。爲令他所緣的法,産生定解。那麼他講的時候,這個教授的時候,他“引”了很多的“經論”,“應時之義”——就是應這個時機的道理,那麼引經之外,還要加“先覺語錄”,那些祖師的修行經驗的語錄,來“莊嚴環繞其心”,以經爲主,以祖師語錄,環繞莊嚴,那麼這樣子圓滿的講述,就是說這個重點還是要教授了,這個教授裏邊一個是說,重, 點是教授了,教授一個是說前面離沈掉了,還有的聯系到下邊了,這所講的都是修定要的東西。一切佛的經論都是修止要用的。那麼下邊,講的時候要善巧,要以經論的道理,還要把祖師的語錄莊嚴圍繞,而“圓滿”地“講說”。
又如說雲:“若善說者爲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
“又如說雲”,下面有個說法。“若善說者”,以他的講說,引起這個下面一段話。善說的人,就是能具有講法的功德的那些法師,“爲善聽者”,有聽法的功德具足的弟子,他講,“宣講演說”,給他講法的時候,“如法會中”,這個一講,“所變心力”,這個法會上,善講的和善聽的兩個合攏了,那麼所變心力,他能夠轉變他的心力,這一座經講下來,他心就能夠轉變。這個如果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弟子聽了經之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發起來了。或者是登了初地二地叁地乃至十地的,這就是一座經上就轉變心極大的效果。那麼佛不在世善于說法的跟善于聽的,在一座經裏邊也可以産生很大的效果。當然跟佛說效果要差一點了。真正的大祖師他講的時候,也可以産生極大的效果。這個效果,改變心的效果,比你“暗中獨思”,你一個人拿去思惟,那就差得遠了。那就是說,善聽的跟善講的,兩個都在法會的時候,改變心力極大。
善哉,誠然。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衆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邪分別故。
“善哉,誠然”,這個極對。這個話是對的。那麼這個裏邊,我們的看法,善聽的裏邊,要屬意善聽,那就是以離開沈掉的極明利的心去聽,那就得好處了。如果你暗中昏昏沈沈的,妄想紛飛地去思惟,當然效果要差了。這個善聽、善講善說,這個要把他囑意的,把這個,注重這兩個東西,那麼效果就會大。那麼“善哉”,宗大師就贊歎這個話是對,極對。
“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這句話,我們正在考,正在向一個拉蔔楞寺的格西來請教 ,他還沒回來,這個我們暫時用羅桑嘉措的說法來說一下,他說這些話,就是說你不應當說,現在是才是修的時候,這個東西是專門對修的人作開示的,這個話不能這樣說。要就是說,不要把“聞思的時候”,“這是修的時候”,把它分了兩段來說話。你假使這樣說的話,就是說把多聞,把這個“說衆多法”——聞思跟正修持,跟修兩個成了對立的東西,這是一個邪分別,所以說不能說“這是專門爲了修的”,“這是專門爲了聞思的”,不能這樣子說。那個聞思修是一貫的,應當這樣子。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爲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這裏邊就是說,能夠把一切佛說的話都是教授教誡,這樣的人極少。那麼既然極少,一切佛說的,乃至祖師說的論,都是一切教授教誡拿來修持的人,是太少了。那麼這些書給他拿去,他還修不來。所以說,“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那麼略略地把要修的事情,把它攝攏來,另外寫一些書,也是可以的。那麼帕繃喀大師就舉了一些,五世達賴,作了個道次第的注解,哪個哪個又作了注解,這些都是略攝而修的事情,不是廣大的。就是說能夠了解一切講授都是修持的教授教誡的話,這些人太少了,那麼講略的,這些東西可以另外作些略的書,這個事情也可以。這個文在《叁主要道》裏邊十九頁有,可以回去看一看。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唯是于此修習道理,獲與未獲決定知解,隨逐而成。
能不能夠知道,一切佛的說法都是教授的,那麼就是要看你得不得到這個修的道理的決定知見,有沒有得到,才來決定的,“隨逐而成”,那麼你這個修的道理沒有得到決定知見的話,就不能知道一切佛說的都是教授教誡,那就是說這個不是容易得到的。
況于法藏諸未學者,縱于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至修道時,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
“況于法藏諸未學者”,對一些佛的圓滿的教理還沒有學過的人。“縱于經咒廣大教典諸久習者”,有的是顯教或者是“咒”子,是密宗,很多的教典,他學了很多,到修道的時候,“現見多成自所學習經論對方”,到修的時候,成了對立面去了。本來說一切經咒、經論,顯的密的,經論都是教授教誡,但是他沒有學過真正的法藏,全部的他沒有學過的,那麼即使你看了很多的顯教密教的經,也學了很久,但到修道的時候,都感到這些學的跟修的是不一樣的,不是一個東西,有些學了之後用不到,修的時候另外有個修法。
我記得帕繃喀大師,他說有一個格西,學了很多的黃教教理,他應當是教授教誡很多,會修了,結果反而到紅教的一位法師下邊去修,求修法去了。帕繃喀大師很歎氣,這樣的人,沒出息的人,那麼多教授教誡、修法都有了,還去向人家去要,要一些簡單的修法。
這裏也是一樣的,因爲這個他圓滿的教,這個法藏沒有學,即使你學了很多顯宗密宗的經論、教典,而且學了很久,但是一到修道,他就作了跟學習的經論的對方去了。經論的本來都是教授教誡,他認爲這不是教授教誡,另外要去修另外一個東西去,不相幹了,學修就不相幹了。那麼這樣子的事情,是有的。
此亦雖應廣爲決擇,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此亦雖應廣爲決擇”,這些事情也要跟他決擇一下,來論辯一下,但是,“恐文繁多故不多說”,這個文詞太多了,就不說了。
破于修理諸邪分別,已廣釋訖。
這是結束,對這個修的道理一些邪分別的破除,這裏已經講完了。
我們今年的講就告一個段落,下一次我們考試一下。這考試當然筆試,要討論、演講,時間來不及。過了十五以後,我們就要忙于過年的事情,擺在那裏的要做供、念五大金剛,還要打掃衛生等等,還要評比先進,很多事情都要來。我們希望在月底之前就考試一下,也就是說把大家學到的東西鞏固一下。明年我們就開始暇滿,暇滿明年春天,過了春節之後就開始講。
附:思考題
1.論前皈敬頌爲什麼首先總皈敬文殊菩薩?
2.勝者教指什麼?
3.何謂叁地?
4.何謂二大車軌?
5.宗大師爲什麼要造此論?
6.《廣論》中所诠何法?
7.印度傳承,有那二派釋儀(講法規律)?
8.爲什麼說《廣論》的作者即阿底峽尊者?
9.試述阿底峽尊者受生殊勝?
10.試述阿底峽尊者教功德殊勝?
11.何謂教證二法?
12.試述阿底峽尊者證功德殊勝?
13.試述尊者于印度所作事業?
14.試述尊者于西藏所作事業?
15.造論還有那叁種圓滿因?
16.何者是度彼岸中叁種傳承?
17.何者是密咒中五派傳承?
18.此論教授殊勝有幾?一一述其名。
19.雲何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0.何謂聖教?
21.何謂菩薩所欲求事,謂是成辦世間義利?
22.大乘道攝共不共二道,對共道應如何對待?
23.趣入金剛乘者,對度彼岸乘是否共道?爲什麼?
24.雲何通達一切聖言現爲教授?
25.何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至言是聖教授?
26.何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
27.教授是否清淨以何爲標准?
28.雲何于正法執有別別講修二法?何以此執非理?
29.如何作則能知一切聖言皆現爲教授?
30.雲何易得聖者密意?
31.雲何極大惡行自行消滅?
32.謗法多門,何者極爲重大?
33.聞法有何勝利?
34.菩薩地說以五想聽聞正法,何等五想?
35.于法、法師起承事者雲何?
36.何謂如菩薩地中所說而正聽聞?
37.何謂斷器叁過?
38.雲何依六種想聽聞正法?
39.何謂教油子?雲何成教油子?教油子有何危害性?
40.雲何聞法須正爲抉擇自身?
41.雲何無染法施?無染法施有何勝利?
42.雲何發起承事大師及法?
43.以何意樂而說正法?
44.以何加行而說正法?
45.于何等境應說不說?
46.于完結時應如何作?
47.于講聽軌理未獲定解,有何危害性?
48.爲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49.菩提道次能引導之善知識應具何種德相?
50.雲何隨宜略事修行,于相續中有假證德名,全無所益?
51.善知識應具德相,自利德有幾?攝他德有幾?
52.依博多瓦,以何德爲主要?
53.由時運故,具全德者難得,將如何擇師?
54.康薩仁波卿與帕繃喀仁波卿所立最低限度之上師德相是何?
55.能依學者應具何德相?一一詳述之。
56.具不具如是德相,其利弊爲何?
57.依止善知識有二傳記不同?宗大師如何評述?
58.親近善知識之意樂應如何作?
59.雲何修信爲根本?
60.信有幾種?此中之信指何等信?
61.弟子于尊重所,應如何觀?爲什麼?
62.雲何于尊重所,棄舍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
63.若起尋過之心,應如何對治?
64.應如何執取功德?執取思維功德有何勝利?
65.觀師爲佛之原因是什麼?
66.雲何以教及理成立觀師爲佛?
67.于說法師,應觀功德,莫觀過失,雲何理解?
68.“于諸善法,應隨順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雲何理解?與上題有無矛盾?
69.隨念恩者,依《十法經》及《華嚴經》,思惟自身如何念恩?
70.加行親近軌理雲何?
71.作所喜者,謂有叁門,哪叁門?
72.初門雲何?
73.次門雲何?
74.叁門雲何?
75.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叁律儀事,如何行耶?
76.親近善知識爲求什麼?
77.博多瓦引阿難言,其意雲何?
78.親近之時間爲幾?
79.親近善知識之勝利雲何?
80.博多瓦所說破衣之過雲何?
81.不善依止之過失雲何?
82.親近不善知識與罪惡友有何過失?
83.何謂不善知識或惡知識?
84.依《親友集》,智者不應親何種人?
85.煩惱極其粗重有何過失?
86.煩惱極其粗重者,應如何作?
87.加行法有六,何等爲六?
88.何謂身語意像?
89.何謂無谄?
90.《聲聞地》中所說,略說其要?(《廣論》P41“從昏睡蓋淨修其心時”一句)何謂毗盧七法、八法?
91.何謂資糧田?
92.普賢七支如何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93.禮敬支分幾?
94.供養支分幾?
95.凡夫有否無上供?
96.隨喜支五補特伽羅指誰?
97.普賢七支各別對治何種惑、業,感何等果?
98.普賢七支總之可攝入何等叁事之中?如何攝?
99.供曼陀羅叁事求加,何等叁事?
100.述供曼陀羅之重要性?
101.叁事求加中,內外一切障指什麼?
102.何謂修?
103.雲何于所修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
104.雲何于善知識修信,修敬?
105.初修每次時間不須太長,何故?
106.未修中間應如何行?
107.何謂叁合而引導者?
108.引發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之正因是何?
109.試以五義解釋密護根門?
110.何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
111.如何防護分二,試詳述之。
112.雲何名爲念防護意?
113.雲何于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
114.雲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護已,正行善舍或無記舍?
115.何爲善舍?
116.何謂取行相,取隨好?
117.正知而行者,何爲所行事?
118.廣論釋四種行相,一一詳述之。
119.何謂受用及其受持叁衣及缽?
120.何謂解勞睡?具體爲何?
121.何謂五非應行處?
122.密護根門與正知而行,有何勝利?
123.飲食知量,謂具幾法?
124.于飲食愛著對治,應雲何修?
125.應雲何善思而後受食?
126.雲何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127.雲何從五蓋淨修其心?
128.睡眠有什麼作用?
129.眠息時應如何作?
130.雲何獅子臥?爲何要獅子臥?
131.應以何等意樂睡眠?
132.《廣論》中所引邪執分別有幾?
133.引《莊嚴經論》文,說明什麼問題?
134.何謂修?修與聞思有何關連?
135.修有幾種?
136.聞思修在次第與數量上有什麼聯系?
137.多習經論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于正修時,是否等同?
138.《明顯文句》中如何解釋修義?
139.“修”與“習”在修道上是否同義?
140.《俱舍》雲“等引善名修”,如何會通?
141.雲何得知大乘聖者修道有數數思惟,稱量觀察?
142.將護與修是否相違?爲什麼?
143.有說一切分別是相執,障礙成佛,其錯誤在哪裏?
144.修道有幾種?什麼情況下該用何種修?
145.不用觀修,有何過失?
146.有說觀修障定,然否?
147.觀修是否修定所必須?
148.堅固安住勝叁摩地,違緣有幾?
149.如何斷除沈掉?
150.觀修與沈掉相應否?
151.聞思與正修能劃分爲二否?爲什麼?
152.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有何弊端?
153.爲什麼說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
《廣論講記(一)(道前基礎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