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冊
道前基礎(二)
共下士道(一)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智敏上師 講
<內部資料,僅供參考>
目 錄
內容目錄
道前基礎(二) 1
第二十一講 1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1
暇滿 1
丙一 于有暇身勸取心要 1
丁一 正明暇滿 2
戊一 閑暇 2
戊二 圓滿 5
丁二 思惟義大 8
丁叁 思惟難得 22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叁 37
丙二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37
丁一 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37
道次引導 37
戊一 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37
戊二 顯示由叁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51
已一 顯示何爲由叁士道引導之義 51
己二 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58
丁二 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91
共下士道 92
戊一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92
己一 正修下士意樂 92
念死無常 92
辛一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 92
壬一 未修念死所有過患 92
壬二 修習勝利 97
壬叁 當發何等念死之心 103
壬四 修念死理 106
第一根本 思決定死 107
第二根本 思惟死無定期 122
第叁根本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余皆無益 133
叁惡趣苦 140
辛二 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140
壬一 思惟地獄所有衆苦 148
壬二 思惟旁生所有衆苦 166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四 170
壬叁 思惟餓鬼所有衆苦 170
道前基礎(二)
第二十一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去年我們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開頭就是親近善知識。善知識的十個德相,依止善知識學的學者也有他的相。然後依止,就是依止法,一個是意樂的清淨,一個是加行的清淨,這個都講過了。後來就是說依止善知識有什麼勝利,不依止有什麼過患。再接下去我們又講了修法的六加行等等。現在我們就要開始講這個下邊的,接下去,“暇滿”。
去年我們把前面的這一科講了,就是准備今年開端講暇滿,一個好的緣起。在講暇滿之前,我們把去年遺留的那個問題補一下。就是五十八頁第八行。“方略策勵”,這個當時我們問一個拉蔔楞寺格西,他還沒回來,當時就把羅桑嘉措的解釋解了一下。這裏他們的答案現在來了,我們就把這個補充一下。
“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它的意思就是說,聞、思、修叁個是一致的,不相違的。有的人認爲聞、思要廣的,修的時候所緣的境只要略一點就可以了,有一點點就可以了,這個就是把聞思跟修隔開了。宗大師前後再再地說,這是邪的分別,這個不對的。這是把前面補充。
今天我們第五十九頁開始,講暇滿。“今應顯示,如前所說,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前面說師弟的關系,如法依止,這個講過了。依止之後,善知識對他的弟子怎麼教導他,引導他,趨入菩提的道呢?那麼這裏幾個,開始第一是講暇滿。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前面是如何依止,這個下面第二科接下去,依止之後,如何修心的次第怎麼說。分兩科,“一于有暇身勸取心要”,對暇滿的身體要把它抓住。“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怎樣子攝取心要,把它當作一個重點來攝取,這個道理。
暇滿
丙一 于有暇身勸取心要
初中分叁:一正明暇滿,二思其義大,叁思惟難得。
第一科又分叁,“正明暇滿”,什麼叫暇滿?“思其義大”,暇滿有什麼好處?那麼再“思惟難得”,暇滿又如何難得。如果很容易得,也就不希奇。正因爲難得,利又大,那麼這個暇滿就很可貴了。
丁一 正明暇滿
初中分二:一閑暇,二圓滿。
第一科明暇滿的時候又分兩個:什麼叫“暇”,什麼叫“滿”。
戊一 閑暇
如《攝功德寶》雲:“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八無暇者,如《親友書》雲:“一執邪倒見二生傍生,叁餓鬼四地獄五無佛教,及六生邊地懱戾車,七性爲騃啞八長壽天。于隨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如《攝功德寶》雲: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這一本書上怎麼說呢?它說由持戒可以斷除那些畜生道,畜趣的趣就可以不去受了,在人間又可以得到暇滿,離開八無暇。八無暇是什麼呢?下邊要說。
“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離開八個無暇,那麼就常得暇,就可以得到這個暇了。哪八個無暇呢?它又引本書叫《親友書》,裏邊把這八個說了。
“執邪倒見”,這是一個。“生傍生”就是畜趣道,畜趣體了,生傍生道不行了。“餓鬼”也不行,“地獄”更不行,叁惡趣都不行。“無佛教”,沒有佛出世的,沒有佛教的地方,那你也不叫暇滿,不能修行。“生邊地”,雖然佛出世了,但是這個地方是邊地、懱戾車,沒有佛法的地方也不行。“性爲騃啞”,就是諸根不具、盲聾喑啞,這是也不能修行的,也是無暇。“長壽天”,長壽天在下邊要講,有幾種。“于隨一中受生已,名爲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閑暇,故當策勵斷生死”,前面說的,這個八個,隨便你哪一個受生了,都叫無暇,一共有八個無暇,就叫八無暇了。它總是有過患的,就不能修行嘛。“離此諸過”,把這些過患除掉了,就得到閑暇了,這個暇就是八有暇了。“故當策勵斷生死”,得到有暇的身呢,就可以修行了,可以斷生死了。這個時候好容易得到之後,要策勵,要努力,自己警策自己,好好地把斷生死的方法修起來。
此複若無四衆遊行,是謂一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二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叁寶,是叁邪見者。無佛出世名四無佛教。
“此複若無四衆遊行”,下邊是解釋,好懂的不講了,不好懂的講一下。前面八個,什麼叫邪倒見、生傍生、餓鬼、畜生、地獄,人家都知道的,不說了。什麼叫“邊地”?這解釋一下。這個裏邊呢,就是說假使沒有四衆弟子遊行的地方,教化的地方,叫邊地。四衆弟子就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了,這地方叫邊地。那麼,邊地、懱戾車,懱戾車也是邊地,那麼不是重複了?不是的。懱戾車呢,這個海公上師的《心要》裏說是外道盛行的地方,沒有佛教的,那跟邊地不一樣。邊地呢,我們說有兩種邊地,一種是有暇的邊地,一種是無暇的邊地。有暇的邊地雖然沒有四衆弟子,還有人說法,假使說沒有比丘,大比丘沒有,有比丘尼,或者沒有比丘尼,有沙彌;或者甚至于沙彌也沒有,有居士,也能弘法的。這個雖然是邊地,但是呢,有暇的邊地。那麼連居士也沒有了,佛法什麼都沒有的,這個邊地呢,無暇的邊地。我們這裏的邊地,是指無暇的邊地,所以說邊地下邊加一個懱戾車,是沒有佛法的,只有外道的。這個是說明了這個邊地有兩種了,這是邊地懱戾車,是沒有佛法,一點點也沒有的邊地。
什麼叫“性爲騃啞”呢?“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那就盲聾喑啞了。“愚”,愚就是說白癡之類的,不能分別是非的;“啞”是不能說話的;“缺耳”,耳朵沒有的;“斷支節”,那個手足不全的,這些對于修行不利的。支不具,這是一個無暇。主要的還是說盲、聾這一些。爲什麼?盲就是看不到字,他書就不能看;聾呢,聽講聽不了,這是最厲害的。其他的呢,可以補救的,問題也不大。所以說這是愚,就是白癡,天生的不能辨別是非的,這些也是一個難,是無暇。那麼啞、盲,這些最厲害的。“根不具”。
什麼叫“邪倒見”呢?“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叁寶”,這個叫邪見。就是說他執著,“妄執”就是錯誤的、虛妄的執著,沒有前世後世的。那就是現在世間上很多了,他認爲只有現世,這一世趕快享受,前世也沒的,死了之後更沒有後世了,這一類是邪見。那個“業果”,做了好的業感樂果,做了惡業感苦果,這個道理不相信的,他就胡作非爲了。他盡管做壞事,他也不相信將來會受果的。這是不相信業果的。還有不信叁寶的,不相信叁寶說的話是能夠度脫我們苦難的,他是真正的真理的標准——佛是救度我們的人,法是救度我們的方法,僧是依法修行的人——他這個他不相信的。這都是邪見。
什麼叫“無佛教”呢?就是沒有佛出世的地方。釋迦牟尼佛正法、像法、末法都過了,彌勒菩薩還沒有出來,這個時間叫無佛世,那麼沒有佛教,一點也沒有,這個不能修行了。
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舍,第叁不能信解正法。叁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這四個裏邊,就是說“邊地”、“支不具”、“邪見”跟那個“無佛教”。“初二”,就是邊地跟那個根支缺(支不具),最後一個沒有佛出世,這叁個“不能了解應取應舍”,因爲沒有標准,邊地碰不到佛教;盲聾喑啞聽不到佛教、看不到佛教;佛不出世…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