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41

  ..續本文上一頁的辦法只有修正法了。否則的話,來了之後,就跟他去惡趣去了,什麼都沒有了。

  

   第二根本 思惟死無定期

  

  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

  第二個根本,死的時候沒有時間的。不是說判刑,五年槍斃,或者是十年放了,它是沒有時間的,什麼時候來,就來了,不給打招呼的。

  “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我們前面說過的,我們的人壽命最長算你一百年了。那麼現在開始,今天沒有死了,今天以後,在一百年之前,這個決定要死的,這個前面講過了。那麼中間哪一天死呢?不曉得。就像一個囚犯關在牢監一樣,也沒有跟你說,你該哪一天放,哪一天死,都沒有說。判的是死刑,但是沒有跟你說哪一天執行,那麼你蹲在牢獄裏的時候,什麼時候可以把你拉出去槍斃都可以的,一天到晚提心吊膽地坐在那裏,那就是非常痛苦了。

  

  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 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那麼今日以後,百年以前,什麼時候死不知道。就是今天還沒有過完,你到底能不能過完,死不死都還不知道的。那就是說,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一點消息也沒有。

  “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但是我們修行的人,死不死固然不決定了,但是心應該放在死的一方面。要發什麼心呢?今日決定要死的心。這個一般的世間人最忌死了。死的事情大家最忌諱的。那麼你說今天死明天死,這個盡想不是倒楣嗎?實際上呢,我們說真正你心放下了,只當要死的,不一定就死掉。你說你不死,也不一定就不死。這個死是業報所定的,不是你想象而來的。

  那麼想死一方面有什麼好處呢?就可以把現世的這些五欲、貪著放下,而提起正念修行。你不放下,不念死的話,那麼還是時間很長,你可以好好地享受,修行麼慢慢來,這樣子呢,造惡業去了。所以說,死不死這個心呢,重點是在看你修不修行了,並沒有說什麼這個死就倒楣了,沒有這事。死不死是業報定的,不是你心裏想出來的。

  

  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于此中間爲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

  那麼我們心裏想這個決定死的心呢,“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那麼爲什麼要這樣想呢,要想決定要死的心呢?因爲假使你說今天決定不會死的,或者大概說不會死的,“其心則執不死方面”,那麼這個心就傾向于不死的那一面去了。既然不死麼,就要搞一些事情了,“便專籌備久住現法,不能籌備後世之事”,那麼你這一世既然不死麼,你要吃要穿,這種東西,要去准備這些事情了。要吃要穿麼要工作了,工作麼要好的工作了,好的工作裏邊還要地位要高了,等等,越求越高了,那麼沒有完了。那麼專門搞世間法,現法去了,現世的法專門追求了,後世的事情不去准備了。

  “于此中間爲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那麼你專門著眼于現世,後世的事情你不管了,在中間你哪一天死也不知道,正在准備現法的事情的時候,突然死掉了。那麼心裏就憂悔而死。想一想什麼,爲什麼憂呢?做了很多壞事,好事一件沒有做,惡趣的因造了很多,善趣的業一點也沒有造,結果到惡趣去了,這個時候憂悔也沒有用了,就死了,到惡趣去了。

  那就是說,不想後世、執著現世,有這些過患,不好。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爲善哉,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

  “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假使你天天准備死的話,倒不一定你就死掉。但是你會做了很多的好事,來世可以至少得增上生,或者善根高的可以證果證道了,決定勝了,那麼都能夠成辦後一世的好的事情、利益。“縱不即死”,那當然你想死,不一定就死了,“造作此事亦爲善哉”,你雖然沒有死掉,但是造了好的善業,這也是好事情。所以說念死有這個好處。“若即死者”,假使說業所決定的,固然你就是死掉了,“則此尤其是所必須”,那麼你籌備後世的事情更是必須了,總算你沒有空過了,後世的好的事情做了一些,將來可以到善趣去,增上生繼續修行。

  “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這個就打個世間比喻了。假使說你有一個生死的冤家,這個人又很厲害,他就是要報仇的,從現在開始到你的一生的時間,什麼時候來,不知道,但是他必定要來的,必定要來找你報仇的。那麼你當然了,不能說他今天沒有來,我不要去管他,不會吧。你怕死,你總要准備。所以說,如果有這樣的冤家,他發誓報仇,要把你殺害掉的,那麼他什麼時候來又不知道,那你肯定是天天准備著,哪一天來可以對付他,或者逃避,或者把他送警察,或者怎麼樣。總是天天要准備。這個就是說死是決定來的,我們也要天天准備,不要放逸,就像世間敵人一樣。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若未生起如此意樂,于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這是反複地叫我們思惟這個道理了。假使說你每一天都在想,今天是一定要死的。那麼乃至大概是要死的,多分是要死的。那麼你今天當然放下現世了。你總是要做修行了。修什麼?修下一世該到哪裏去的善業了。都是要人天趣,都沒有說我求往生阿鼻地獄,都沒有這樣的人了。都要求生西方、或者是兜率天、乃至是轉世的人間,得個增上生。那麼你當然了,既然要死的,你應該要好好地准備下世的事情了。那麼現世的事情就放下了。

  我們很多人問,怎麼樣子叫把現世放下的標准呢?那麼你們去看一看,這個《叁主要道》,“十秘財”,這是放棄現世的最高的標准。它就是說,你去修行,你不做其他事情,會餓死嗎?餓死就餓死。你餓死了之後,你後事沒人辦,怎麼樣?沒有人辦就沒有人辦,丟在山裏好了。丟在山裏狗吃了怎麼辦?就喂狗吃。他這個什麼不考慮了,這就是放棄現世的最高標准。

  那麼我們要放棄現世,就是要做什麼,動力在哪裏呢?就是說念無常。無常到了,你還想什麼現世去搞它幹什麼呢?搞了一天,搞得忙得很,結果什麼都帶不走,白白地造了很多惡業。這不是劃不來嗎?

  所以說,那麼天天念死,或者多分是要死的,那樣你可以做很多的善業了,可以後世得到義利。對現世的事情呢,不要再去准備它了,不要籌備了。

  假使不能生起這樣的意樂心的。“若未生起如此意樂,于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假使說反過來,你說你不會死的,你沒有生起必死的意樂心,那麼你看到現世能長住下去的,那麼你就要准備這一世的事情了,就去打算盤了:如何去謀生;如何造屋子;買汽車;成家;還有養孩子等等,不斷地一連串都會生出來了。那麼後世的事情就丟在一邊去了。等到無常突然來了,什麼都來不及了。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

  “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假使說打個比喻,你在這個地方准備久住的,那麼你要“則計設備住彼所須”,那就要想辦法了,設在這裏住的話,需要什麼東西。假使你有一個新屋子,你准備住那裏了,那你需要裝潢,先把牆壁粉一下,然後買一些家俱,買什麼東西,再怎麼請客,等等,那麼就有弄不完的事情,就來了。

  “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假使說這個地方是旅館,你臨時住一下的,那你管他那麼多幹啥嗎?旅館裏東西你不要去籌備了,你住一夜就走了。那你還是想明天到哪裏去,那邊的事情要多考慮了。那麼就是說,這裏就不要去管它了。

  “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所以說,從這個看,每天都要想必死的心,那麼這樣你可以修行。如果你想不死,你就貪著現在,搞那些造罪的惡業。那個裏邊一比較,就是不一樣的了。念死就是爲下一世設想,造好的善趣業。如果你不念死,專門爲現世的利益打算,那就是造惡業了。所以這個一定要多念。

  

  此中分叁。

  這個死無定期,是第二個根本。它裏邊又分了叁個因相。

  

  (一)思贍部洲壽無定者,總之俱盧壽量決定,諸余處者各各于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

  第一個:“思贍部洲壽無定者”,就是我們生的是南贍部洲了,南贍部洲的人,壽命是不一定的,那麼其他地方就不一樣。

  “總之俱盧壽量決定”,北俱盧洲的人,壽量是決定的,都是一千歲,沒有九百九十九了,沒有的。所有的北俱盧投生的人都是活到一千歲。一千歲還是要死,你還是要籌備後世嗎?不要。他死了之後生天的,比北俱盧還要好,那他什麼都不在乎了。所以說北俱盧的人不能修行,也就是他們條件不具備。北俱盧洲的人,壽是決定的。

  “諸余處者各各于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其他的地方,東洲、西洲,那麼福報比南洲大。在他們的地方,但是,北俱盧一千年,他們幾百年,根據他們地方的壽量,雖說不像北俱盧洲那麼定,都是一千年,那沒上下的,他們也有點參差不齊的,但是大部分說,能夠達到他們的定量的。假使說五百歲的話,基本上能活到五百歲,也有四百九十幾的,也有五百零幾的,但是不會很早就沒有的。

  

  贍部洲壽極無定准,劫初壽數,經無…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