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8

  ..續本文上一頁佛教懂一懂的話,不會這麼了。這個暇滿人身這樣難得,你怎麼把它毀掉呢?毀掉的果就是下惡道,決定受苦了,自殺——殺人嘛!所以說這些要好好地思惟。

  “藏魚”,又是一個比喻。藏魚呢,就是說藏地,這個藏地是拉薩以南的地方,後藏。那個地方呢,很少的水,沒有魚的,從來吃不到魚的。有一個後藏的人,這個地方的人,到前藏去了,那地方有水,有魚了。他吃了魚了,碰到魚了,他很高興,就拼命吃,吃得太飽了,飽很了麼嘔了。他要嘔的時候,他感到這個藏魚很難得,以前都在後藏的時候從來吃不到一條魚,好容易今天跑得來吃了一條魚了,要把它嘔出來了,那不是很可惜嘛,趕緊拿一個帶子把他的頸項子綁得緊緊的。人家問他:“你幹啥?”他說:“我好容易得了個魚了,把它吐掉這不太可惜嗎?”那麼這個人呢,一條魚他認爲那麼珍貴,舍不得吐,那麼我們得到一個暇滿人身,你不知愛惜,把它白白浪費掉,那不是太可惜嗎?一個藏魚的比喻,來比喻說這個暇滿人身不要隨便吐掉了,要珍貴珍惜它,好好利用。

  最後一個,“梅烏食”,梅烏不是一顆梅子的烏鴉,這是藏話。藏地呢,以最好的青稞面跟酥油和起來,做的一個食品。那麼食品比較好的,就像我們現在的什麼?年供。年供是酥油、好的麥粉加了糖,大家年供都愛吃嘛,那麼比喻這個梅烏食。這是極難得的,叫“梅烏食”,是最珍貴的一種食品。有一個家裏呢,他個母親把梅烏這個東西分給她的幾個孩子。他們每個人一份,大家拿去吃,很高興。其中有一個孩子很貪,將自己的分到一份放在背後,另外伸一個手出來還要再要一份。正在還要的時候,他伸了背後的那個梅烏,給狗吃掉了。狗在後邊看見那麼好一個食品,它把它吃掉了。那麼好了,他這個人就大哭了。人家說你哭啥?他說:“我好容易得到個梅烏食,我本來還想再拿一個的,把它藏在後頭,結果前面的沒有得到,後頭的給狗吃掉了。”(師笑)什麼都沒有了,這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不哭,什麼時間要哭呢?那麼我們說,暇滿身體一樣的,你不要貪心太大了,下輩子還要好好好,好倒好,現在的都把它失掉了,下輩子也沒有,兩邊不著杠(川俚),這個是上當了。

  那麼這裏幾個比喻呢,都是博多瓦(他是一個大修行人)告訴我們暇滿身體是那麼難得,要好好地珍惜這個身體。那麼就是“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那麼我們要好好地想這些道理,發起真正修行的心的意樂心。

  那麼下邊。這裏說的利大,就是說得了暇滿身有這麼大的好處,就是說上根的可以即身成佛,下一點的也能夠至少得到增上的圓滿的人身,眷屬圓滿,受用圓滿等等,這都是靠這個暇滿身得到的。你千萬要知道它的價值,不要隨便浪費。

  

   丁叁 思惟難得

  

  第叁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複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如《四百頌》雲:“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第叁個,“思惟極難得”,那麼你說不浪費,但是它很容易得到,浪費一個再拿一個,也沒關系嘛。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暇滿身體不但是價值高,而且極難得的,你這一次浪費了,第二次什麼時候得到就不知道的,那就好好地更要珍惜了。所以說第叁呢,要思惟極難得。

  “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複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事教》中”,《事教》是什麼?一部書,叫《律經十七事》,這是藏地的,講戒律的,《律經十七事》,這是《事教》,這個是事情麼,“事教”,他略說這本書。 《事教》裏邊說:從惡趣裏邊死了的又生惡道的,“如大地土”,那是不希奇了,很多;從惡趣裏死掉,能夠生到人、天善趣的,“如爪上塵”,這個爪,是佛的爪,因爲佛說法的時候,是說他手上的指甲裏的塵。佛是最幹淨的,佛的指甲裏有什麼塵呢?沒有什麼塵,那就是說極少。這個惡趣裏死掉,又生惡趣的跟大地土一樣,那不可數的,死了又死,死了又死,就惡趣裏跑不出來的,那就極多。惡趣裏邊能夠死掉生善趣的,惡趣裏跳出來,生到善趣了,這個跟佛手上的灰塵,佛的指甲裏的灰塵這麼一點點,幾乎沒有,佛是最幹淨的嘛。那麼就是說,惡趣裏要生善趣呢,極難。

  “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反過來,“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人、天,這個善趣裏邊死了之後,生惡道去的如大地土。我們不要看人多,有的人說:“哎呀,我們中國人太多了,十幾億。”你看多的話,下輩子這些人哪裏去呢?從他們的行動看,從他們的思想看,幾乎都要下惡道的。哪怕你佛教徒,沒有好好持五戒的,尚且是危險,要好好忏悔才不去。何況他們那些從來不受戒的,你不惡道去,哪裏去呢?所以說從二善趣死生惡道的如大地土,多得不可計數。“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善趣死了又生善趣的,也是一樣,跟佛手上指甲裏的塵一樣少。那就是說不管你善趣也好,惡趣也好,死了的再生善趣的,都是跟佛手上指甲上的灰塵一樣,幾乎沒有的少。

  “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不管你是善趣也好,惡趣也好,這兩個趣裏邊,要再生人、天的話,極難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你說難,那麼有的人要問了,爲什麼這麼難呢?那麼他就引一本論來回答。“如《四百頌》”,宗大師就引《四百論》,“雲: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那麼下邊要看一看,“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就是說“諸人多受行”,我們善趣的人,他做他的行動,是受哪些行動呢?都是做那些非殊勝善品的事,就是說行十不善,這一些不是勝妙的善品的事。就是說我們人呢,這個我們都看到,世間上的人,你看哪個在做十善的呢?都在行十惡。所以說這些人呢,都受行的、都受的呢,都不是殊勝的善品,十善道是沒有的,那麼這些人,當然下惡道了。這個從因果上講,做十惡業他下惡道去的。所以說難得。“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即使善趣的人,他做的也都是十不善業,不是殊勝的妙品,叫“非殊勝善品”,那麼惡趣的更不要說了,惡趣的人怎麼行十善道呢?他根本十善道知都不知道,也做不到。你說惡趣不邪淫,哪個畜生不邪淫?這種東西它做不到的,它怎麼受戒呢?不能受的。“由是亦多往惡趣故”,所以說即使人、天的人尚且做不到十善道,要往惡趣,何況惡趣的人呢?

  

  又如于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衆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爲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從另一方面說,假使你說對一個菩薩起一個瞋恨心,一個剎那起瞋恨心,“尚須經劫住阿鼻獄”,你對一個菩薩起一剎那的瞋恨心,就要阿鼻地獄裏去住一劫時間的長,那你起兩剎那、叁剎那,不斷地起的話,阿鼻地獄裏一劫、兩劫、叁劫、四劫地不斷地蹲在裏邊了。這就是說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上的,菩薩化的人很多,你不知道,對他起瞋恨心了,一剎那——一劫的阿鼻地獄,兩剎那——兩劫的,那麼這些機會很多嘛。對示現的菩薩、佛面前你起瞋恨心了,只要幾剎那好了,阿鼻地獄就去不曉得多少劫了,那你這個不是惡趣去得很多嗎?那麼單單是這樣子要很長時間惡趣裏邊,“況內相續”,何況我們自己內相續,我們的身心,“現有往昔”,無始以來,多生多劫造了很多的惡業,這個惡業,“果未出生”,還沒有受果,這個業還在,將來要受果的,“對治未壞”,你沒有去忏悔,沒有把它對治掉,那麼這是無始以來那麼多的業,每一個都要去受報的,什麼時候受完呢?受不完。所以說得暇滿人身是難得了。“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那麼你很長的時間在惡趣,要把那些業都消完了才能出來嘛,新造的業,一剎那剎那又是一劫一劫地阿鼻地獄去,那你什麼時候出來?所以暇滿的身體極難得。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這是宗大師慈悲,你這麼一說,人都絕望了,無始以來造那麼多罪,每一個罪都要受報,一個報,假使說起個瞋恨心對菩薩的話,就一劫的阿鼻地獄,那你什麼時候受完呢?受不完了,那就是出頭無期了。那麼他安慰你,他說這樣子的假使你能夠“決定淨治”,你好好地對治,就是忏悔了,把往昔所造的罪,到惡趣因的這個罪、罪業,這麼一方面是過去造的淨治——忏悔,“防護新造”,新造的不要造,持戒,不造新的,“則諸善趣雖非希貴”,那麼要生善趣也是做得到的了。那麼還是可以做到的,並不是很希奇,很貴重。“然能爾者,實極稀少”,但能這樣做的,把過去的罪全部忏悔幹淨,新的罪不造,這樣的人太少了。那麼佛弟子裏邊你們想想看,佛弟子裏邊能夠做到這樣的人有多少?何況非佛弟子,不懂的,那麼是實在太少了。既然少呢,惡趣就去了,不容易出來了。暇滿人身難得、難得,就是難得,“實極稀少”。

  “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沒有照前面這樣地修,忏悔過去的,新的防護不造,那麼你決定要往惡趣了,沒話說了。“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爲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就是總結了,怎麼難得呢?假使說你沒有照前面這麼修——惡趣的因麼把它忏悔掉、新做的麼不造,這麼你這…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