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教懂一懂的话,不会这么了。这个暇满人身这样难得,你怎么把它毁掉呢?毁掉的果就是下恶道,决定受苦了,自杀——杀人嘛!所以说这些要好好地思惟。
“藏鱼”,又是一个比喻。藏鱼呢,就是说藏地,这个藏地是拉萨以南的地方,后藏。那个地方呢,很少的水,没有鱼的,从来吃不到鱼的。有一个后藏的人,这个地方的人,到前藏去了,那地方有水,有鱼了。他吃了鱼了,碰到鱼了,他很高兴,就拼命吃,吃得太饱了,饱很了么呕了。他要呕的时候,他感到这个藏鱼很难得,以前都在后藏的时候从来吃不到一条鱼,好容易今天跑得来吃了一条鱼了,要把它呕出来了,那不是很可惜嘛,赶紧拿一个带子把他的颈项子绑得紧紧的。人家问他:“你干啥?”他说:“我好容易得了个鱼了,把它吐掉这不太可惜吗?”那么这个人呢,一条鱼他认为那么珍贵,舍不得吐,那么我们得到一个暇满人身,你不知爱惜,把它白白浪费掉,那不是太可惜吗?一个藏鱼的比喻,来比喻说这个暇满人身不要随便吐掉了,要珍贵珍惜它,好好利用。
最后一个,“梅乌食”,梅乌不是一颗梅子的乌鸦,这是藏话。藏地呢,以最好的青稞面跟酥油和起来,做的一个食品。那么食品比较好的,就像我们现在的什么?年供。年供是酥油、好的麦粉加了糖,大家年供都爱吃嘛,那么比喻这个梅乌食。这是极难得的,叫“梅乌食”,是最珍贵的一种食品。有一个家里呢,他个母亲把梅乌这个东西分给她的几个孩子。他们每个人一份,大家拿去吃,很高兴。其中有一个孩子很贪,将自己的分到一份放在背后,另外伸一个手出来还要再要一份。正在还要的时候,他伸了背后的那个梅乌,给狗吃掉了。狗在后边看见那么好一个食品,它把它吃掉了。那么好了,他这个人就大哭了。人家说你哭啥?他说:“我好容易得到个梅乌食,我本来还想再拿一个的,把它藏在后头,结果前面的没有得到,后头的给狗吃掉了。”(师笑)什么都没有了,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不哭,什么时间要哭呢?那么我们说,暇满身体一样的,你不要贪心太大了,下辈子还要好好好,好倒好,现在的都把它失掉了,下辈子也没有,两边不着杠(川俚),这个是上当了。
那么这里几个比喻呢,都是博多瓦(他是一个大修行人)告诉我们暇满身体是那么难得,要好好地珍惜这个身体。那么就是“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那么我们要好好地想这些道理,发起真正修行的心的意乐心。
那么下边。这里说的利大,就是说得了暇满身有这么大的好处,就是说上根的可以即身成佛,下一点的也能够至少得到增上的圆满的人身,眷属圆满,受用圆满等等,这都是靠这个暇满身得到的。你千万要知道它的价值,不要随便浪费。
丁三 思惟难得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第三个,“思惟极难得”,那么你说不浪费,但是它很容易得到,浪费一个再拿一个,也没关系嘛。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暇满身体不但是价值高,而且极难得的,你这一次浪费了,第二次什么时候得到就不知道的,那就好好地更要珍惜了。所以说第三呢,要思惟极难得。
“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事教》中”,《事教》是什么?一部书,叫《律经十七事》,这是藏地的,讲戒律的,《律经十七事》,这是《事教》,这个是事情么,“事教”,他略说这本书。 《事教》里边说:从恶趣里边死了的又生恶道的,“如大地土”,那是不希奇了,很多;从恶趣里死掉,能够生到人、天善趣的,“如爪上尘”,这个爪,是佛的爪,因为佛说法的时候,是说他手上的指甲里的尘。佛是最干净的,佛的指甲里有什么尘呢?没有什么尘,那就是说极少。这个恶趣里死掉,又生恶趣的跟大地土一样,那不可数的,死了又死,死了又死,就恶趣里跑不出来的,那就极多。恶趣里边能够死掉生善趣的,恶趣里跳出来,生到善趣了,这个跟佛手上的灰尘,佛的指甲里的灰尘这么一点点,几乎没有,佛是最干净的嘛。那么就是说,恶趣里要生善趣呢,极难。
“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反过来,“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人、天,这个善趣里边死了之后,生恶道去的如大地土。我们不要看人多,有的人说:“哎呀,我们中国人太多了,十几亿。”你看多的话,下辈子这些人哪里去呢?从他们的行动看,从他们的思想看,几乎都要下恶道的。哪怕你佛教徒,没有好好持五戒的,尚且是危险,要好好忏悔才不去。何况他们那些从来不受戒的,你不恶道去,哪里去呢?所以说从二善趣死生恶道的如大地土,多得不可计数。“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善趣死了又生善趣的,也是一样,跟佛手上指甲里的尘一样少。那就是说不管你善趣也好,恶趣也好,死了的再生善趣的,都是跟佛手上指甲上的灰尘一样,几乎没有的少。
“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不管你是善趣也好,恶趣也好,这两个趣里边,要再生人、天的话,极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你说难,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为什么这么难呢?那么他就引一本论来回答。“如《四百颂》”,宗大师就引《四百论》,“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那么下边要看一看,“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就是说“诸人多受行”,我们善趣的人,他做他的行动,是受哪些行动呢?都是做那些非殊胜善品的事,就是说行十不善,这一些不是胜妙的善品的事。就是说我们人呢,这个我们都看到,世间上的人,你看哪个在做十善的呢?都在行十恶。所以说这些人呢,都受行的、都受的呢,都不是殊胜的善品,十善道是没有的,那么这些人,当然下恶道了。这个从因果上讲,做十恶业他下恶道去的。所以说难得。“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即使善趣的人,他做的也都是十不善业,不是殊胜的妙品,叫“非殊胜善品”,那么恶趣的更不要说了,恶趣的人怎么行十善道呢?他根本十善道知都不知道,也做不到。你说恶趣不邪淫,哪个畜生不邪淫?这种东西它做不到的,它怎么受戒呢?不能受的。“由是亦多往恶趣故”,所以说即使人、天的人尚且做不到十善道,要往恶趣,何况恶趣的人呢?
又如于菩萨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从另一方面说,假使你说对一个菩萨起一个瞋恨心,一个剎那起瞋恨心,“尚须经劫住阿鼻狱”,你对一个菩萨起一剎那的瞋恨心,就要阿鼻地狱里去住一劫时间的长,那你起两剎那、三剎那,不断地起的话,阿鼻地狱里一劫、两劫、三劫、四劫地不断地蹲在里边了。这就是说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上的,菩萨化的人很多,你不知道,对他起瞋恨心了,一剎那——一劫的阿鼻地狱,两剎那——两劫的,那么这些机会很多嘛。对示现的菩萨、佛面前你起瞋恨心了,只要几剎那好了,阿鼻地狱就去不晓得多少劫了,那你这个不是恶趣去得很多吗?那么单单是这样子要很长时间恶趣里边,“况内相续”,何况我们自己内相续,我们的身心,“现有往昔”,无始以来,多生多劫造了很多的恶业,这个恶业,“果未出生”,还没有受果,这个业还在,将来要受果的,“对治未坏”,你没有去忏悔,没有把它对治掉,那么这是无始以来那么多的业,每一个都要去受报的,什么时候受完呢?受不完。所以说得暇满人身是难得了。“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那么你很长的时间在恶趣,要把那些业都消完了才能出来嘛,新造的业,一剎那剎那又是一劫一劫地阿鼻地狱去,那你什么时候出来?所以暇满的身体极难得。
“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这是宗大师慈悲,你这么一说,人都绝望了,无始以来造那么多罪,每一个罪都要受报,一个报,假使说起个瞋恨心对菩萨的话,就一劫的阿鼻地狱,那你什么时候受完呢?受不完了,那就是出头无期了。那么他安慰你,他说这样子的假使你能够“决定净治”,你好好地对治,就是忏悔了,把往昔所造的罪,到恶趣因的这个罪、罪业,这么一方面是过去造的净治——忏悔,“防护新造”,新造的不要造,持戒,不造新的,“则诸善趣虽非希贵”,那么要生善趣也是做得到的了。那么还是可以做到的,并不是很希奇,很贵重。“然能尔者,实极稀少”,但能这样做的,把过去的罪全部忏悔干净,新的罪不造,这样的人太少了。那么佛弟子里边你们想想看,佛弟子里边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有多少?何况非佛弟子,不懂的,那么是实在太少了。既然少呢,恶趣就去了,不容易出来了。暇满人身难得、难得,就是难得,“实极稀少”。
“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没有照前面这样地修,忏悔过去的,新的防护不造,那么你决定要往恶趣了,没话说了。“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就是总结了,怎么难得呢?假使说你没有照前面这么修——恶趣的因么把它忏悔掉、新做的么不造,这么你这…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