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子决定要往恶趣的。既然堕了恶趣去了,善恶是非都没有了,怎么修善呢?修不起了,“相续为恶”,你看嘛,猫就要吃老鼠,老鼠又要吃其他的小东西,老虎要吃人,总是越来越恶,你怎么再修善呢?“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那么你多少劫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怎么生到善趣去呢?这个是极难得了。所以说暇满人身是难呢,就是这个道理,极难得。
《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虽剎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入行论》说,“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就是讲这个道理。我假使这样子做的话,就是说“我以如是行”,就是说像我们现在这么做的话,大家检查自己,如果不修行,照你烦恼去做的话,人身也得不到了。“我以如是行”,自己考察自己,像我现在这么做法,人身还得不到,既然人身得不到的话,“唯恶全无善”,那你做的事情都是造罪的,畜生么都造罪,大鱼吃小鱼,老虎吃其他的野兽,狼要吃羊等等,这个都在造恶。不得人身呢,“唯恶”,只有造罪,“全无善”,造善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做善法呢?
“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假使这个时候有机缘能做善行的,能够造善的机会还在,就是暇满人身得到了,但是你不做善,浪费掉了。“恶趣苦蒙蔽”,等到你往恶趣了,这个苦把你身心受苦了,把你心迷掉了,不知取舍了,什么是善的该取,什么是恶的该舍,都不知道了。那么这个苦一来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尔时我何为”,这个时候无能为力了,没有办法了,只有苦上加苦了。
“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那么我没有做善,恶趣里边,要超出恶趣,是极难得的,不能解脱的。在恶趣里边没有做善法,恶业做了很多,经过一百俱胝劫,就是极长的时间,善趣的名字还听不到,何况生善趣呢?这就是恶趣里边恶性循环,苦上加苦。所以佛就说了,人身难得。这个人身难得不是随便说的,是有依据的。这个难得怎么样子呢?这个是《法华经》也有吧,“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一个乌龟,它在海底里给大浪滚来滚去的,看不到天日,好几千百年,偶尔能够漂到海面上透透空气,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但是它一次碰上了,浮到海岸了。一个瞎的乌龟,眼睛没有的,又碰到一个木头,这个轭就是牛颈上的夹牛的一个木头。这个木头碰上了,它是瞎乌龟,它也看不到哪里有木头,总算给它碰上了。碰上了,这个木头上有个孔孔,有个眼眼,单是拿个木头它也没有用,但是轭木头里个眼眼,它又把头碰巧从眼眼伸出去了,那么这个头扒住那个木头,它不会漂到海里去了。头也是伸在木头的孔孔上面,那不是埋了水里边了,那很自由了。这个机会极难得。因为海上哪有这个木头呢?乌龟又好容易漂到海面一次呢?即使漂上来了,一个瞎子,哪看到哪有木头呢?它又看不到。碰到了之后,木头有一个孔,也是不容易了,一个木板,没孔的,你怎么办呢?一个孔,有一个孔,它是又瞎的,它也不知道有孔,碰了个头,碰上了,这个难又难的,好容易凑拢来的这么一个。那么我们的恶趣里边要做人呢,也是这么难,凑拢来的条件才偶尔做一次人,所以说难。这是就表示佛说的极难得呢,打个比喻,就是乌龟海里边碰到一个轭的木孔伸出来一样,这是极难极难得的。
“虽剎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这个就是前面说的,哪怕你一剎那的造罪,碰到那些菩萨化现的,对他起一剎那起个瞋心,一个瞋心,一个剎那,就要一劫在无间地狱里住。那么何况我们无始以来造了很多的恶业,这个恶业没有去对治,新的也没有防护,你什么时候生到善趣呢?“作恶岂善趣”,做了很多的罪,哪里能得生到善趣呢?善趣的名都听不到。这是《入行论》里边又发挥了那么多。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
那么有的人不相信,他说恶趣的苦可以尽恶业的,你把苦受完了,恶业消完了,不是生善趣了吗?以前的印度的一个什么外道,他是尼犍子这一类的,他就尽量受苦,苦行外道,他把无始以来造的罪,自己找些苦来吃,烤火了,晒太阳了等等。他们的教义说,苦吃完了么受安乐了。造的罪,他们也懂些业果,但是不知道你不对治,单是这样子干受苦,什么时候受完呢?无始以来的罪受不完的。你在受苦之中,那些邪见等等新造了很多罪,这个没有办法的,受不了的,是受不完的苦。那么他们就这么想“无始以来的苦,你恶趣受,受完之后,可以生乐趣了吧,也不是很难嘛。”
“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 这是回答他。你在受苦的时候,你不会造善,你还在作恶,受苦的时候,假使人家惩罚你的时候,你不能抵抗,你瞋恨心总有嘛,这个瞋恨心就是恶,当下就是意业。那么你做了狮子老虎的话,吃了很多动物,不是造恶吗?所以说你正在受苦的时候,你还在造恶,你恶趣死了之后,还得要恶趣去,为什么?又新造很多的恶业,那么你这样子什么时候出来啊?很难脱。
“如云”,这是第四卷的文,“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那就是说这个道理,并不是说把过去的恶业受完了,就能够离开恶趣到善趣来了,为什么原因?“谓正受彼时”,正在受苦的时候,又造了很多的恶,恶上加恶,那就是出来的时期遥遥无期了。
这个暇满人身,前面说他的价值极大,不要浪费。这里说呢,又是极难得。好容易得到一次,千万不要放掉了,放掉之后,下一次什么时候得,不知道了。那么很多人对修行犹豫的,这一段学了之后,应该下决定心了,这个身体不能随便了,不要再去东晃西晃地追求世间的,不要了,哪怕饿死。
我们这里边要把《三主要道》里边的那个“十秘财”讲一下。很多人都不理解,看过了书,他就看过算数。“十秘财”里边说,为了修行,哪怕饿死,哪怕丢在沟里给狗吃,不在乎,只要修行好了。那么这一个修行的气概,你不能全部做到么,也应当有一点,不要仅仅较量于现世的苦乐。
再说一句话,现世的苦乐是你过去的因造的,你现在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你要受苦的人,你去做生意也好,做什么也好,都会得亏本,发不了财的。那么你该不死的人,哪怕你不做生意,你饭还是有吃的。在我们开始出家的时候,人家怎么说?“社会主义了,你不劳动,以后生活怎么办?”怎么办?总有办法,不去管它了。现在我们生活怎么办?很好嘛,怎么办?不要你操心,自己就来了嘛!还有什么呢?佛的加持!要修行的人佛有加持,你还怕什么呢?何况我们的业报,不做恶,这就可以不受苦。过去业报佛给你挡住了,那你不是没有事么。不要去从世间的眼光去看,一定要怎么、怎么了。什么怎么呢?好了,造恶去了,这个暇满人身就没有了,没有了你以后再要求,这个很难得。这样子,你想想看,怎么办呢?所以说大家要珍惜暇满人身。
第二十三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这一次讲暇满,八有暇、十个圆满。
昨天讨论的时候,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他说八有暇里边,除了人,还有色界天,色界天不在无暇之中。无暇呢,无色界的天,无想天,一部份的欲界天,那么色界天应当也是可以修行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是说,八有暇里边固然有色界天,但是十圆满里边,是人为第一。十圆满里边,第一个就是人,人的众同分,那就是排除了色界天,欲界天也排除了。所以说真正修行的,最好的,人身。那么人身之中,北俱卢洲不能修,不能持戒;东、西二洲呢,物质条件太好,根没有南洲根利,所以最好的是南洲。那么抉择下来呢,南洲的人最是适合修行的人。那么我们现在生在南洲,就要自己知道这个身体珍贵,不要糟蹋。
在讲十圆满里边,我们要补充个材料。他圆满里边,第三个——教住,就是说教法住世,“谓从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胜义正法,可现修证未坏灭故”,那么这个里边,藏地的大德们说,虽然是佛在世的时间过去了,但是相同的法,有现在的大德住世,善知识、上师他们也代表佛说佛的法,也有修证,即使过了佛世呢,相同的他圆满还是有的。那么这个教法住世里边,我们汉地一般是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我们还介绍一个其他的说法。这里提到教法住世,藏地《布顿佛教史》 里边还有一个说法:教法住世是五千年,在这五千年里边,有修有证的都可以有。那么这个五千年呢,又分了十个五百年。十个五百年里边,又分了四个大段。
第一,“果法住世”,果法,能够证果的,就是开始的三个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第二个五百年,第三个五百年,这一千五百年是果法住世。
第二,“修法住世”,修行的法还有,果当然少了,但是修法还是住世,那么也有三个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慧盛”,慧学住世;第二个五百年,“定盛”,定学住世;第三个五百年,“戒盛”,戒法住世。
第三,“教法住世”,修法住世之后,再三个五百年,是“教法住世”。第一个,对法住世(他这个书上可能有错,它是现法盛,对法住世,应当是论法或者是对法盛);第二个五百年,般若经盛,经法住世;第三个五百年,毗奈耶盛,戒法住世。是戒、定、慧了。对法是慧,属论藏,讲的是慧,论藏讲慧的;经藏讲…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