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9

  ..續本文上一頁樣子決定要往惡趣的。既然墮了惡趣去了,善惡是非都沒有了,怎麼修善呢?修不起了,“相續爲惡”,你看嘛,貓就要吃老鼠,老鼠又要吃其他的小東西,老虎要吃人,總是越來越惡,你怎麼再修善呢?“相續爲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那麼你多少劫善趣的名字都聽不到,怎麼生到善趣去呢?這個是極難得了。所以說暇滿人身是難呢,就是這個道理,極難得。

  

  《入行論》雲:“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爲。未能作諸善,然已作衆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轭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入行論》說,“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就是講這個道理。我假使這樣子做的話,就是說“我以如是行”,就是說像我們現在這麼做的話,大家檢查自己,如果不修行,照你煩惱去做的話,人身也得不到了。“我以如是行”,自己考察自己,像我現在這麼做法,人身還得不到,既然人身得不到的話,“唯惡全無善”,那你做的事情都是造罪的,畜生麼都造罪,大魚吃小魚,老虎吃其他的野獸,狼要吃羊等等,這個都在造惡。不得人身呢,“唯惡”,只有造罪,“全無善”,造善的機會都沒有,怎麼做善法呢?

  “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爲”,假使這個時候有機緣能做善行的,能夠造善的機會還在,就是暇滿人身得到了,但是你不做善,浪費掉了。“惡趣苦蒙蔽”,等到你往惡趣了,這個苦把你身心受苦了,把你心迷掉了,不知取舍了,什麼是善的該取,什麼是惡的該舍,都不知道了。那麼這個苦一來了,什麼都不知道了,“爾時我何爲”,這個時候無能爲力了,沒有辦法了,只有苦上加苦了。

  “未能作諸善,然已作衆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轭木孔”,那麼我沒有做善,惡趣裏邊,要超出惡趣,是極難得的,不能解脫的。在惡趣裏邊沒有做善法,惡業做了很多,經過一百俱胝劫,就是極長的時間,善趣的名字還聽不到,何況生善趣呢?這就是惡趣裏邊惡性循環,苦上加苦。所以佛就說了,人身難得。這個人身難得不是隨便說的,是有依據的。這個難得怎麼樣子呢?這個是《法華經》也有吧,“如龜項趣入,海漂轭木孔”,一個烏龜,它在海底裏給大浪滾來滾去的,看不到天日,好幾千百年,偶爾能夠漂到海面上透透空氣,這是絕無僅有的一次,但是它一次碰上了,浮到海岸了。一個瞎的烏龜,眼睛沒有的,又碰到一個木頭,這個轭就是牛頸上的夾牛的一個木頭。這個木頭碰上了,它是瞎烏龜,它也看不到哪裏有木頭,總算給它碰上了。碰上了,這個木頭上有個孔孔,有個眼眼,單是拿個木頭它也沒有用,但是轭木頭裏個眼眼,它又把頭碰巧從眼眼伸出去了,那麼這個頭扒住那個木頭,它不會漂到海裏去了。頭也是伸在木頭的孔孔上面,那不是埋了水裏邊了,那很自由了。這個機會極難得。因爲海上哪有這個木頭呢?烏龜又好容易漂到海面一次呢?即使漂上來了,一個瞎子,哪看到哪有木頭呢?它又看不到。碰到了之後,木頭有一個孔,也是不容易了,一個木板,沒孔的,你怎麼辦呢?一個孔,有一個孔,它是又瞎的,它也不知道有孔,碰了個頭,碰上了,這個難又難的,好容易湊攏來的這麼一個。那麼我們的惡趣裏邊要做人呢,也是這麼難,湊攏來的條件才偶爾做一次人,所以說難。這是就表示佛說的極難得呢,打個比喻,就是烏龜海裏邊碰到一個轭的木孔伸出來一樣,這是極難極難得的。

  “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這個就是前面說的,哪怕你一剎那的造罪,碰到那些菩薩化現的,對他起一剎那起個瞋心,一個瞋心,一個剎那,就要一劫在無間地獄裏住。那麼何況我們無始以來造了很多的惡業,這個惡業沒有去對治,新的也沒有防護,你什麼時候生到善趣呢?“作惡豈善趣”,做了很多的罪,哪裏能得生到善趣呢?善趣的名都聽不到。這是《入行論》裏邊又發揮了那麼多。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爲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雲:“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複起諸余惡。”

  那麼有的人不相信,他說惡趣的苦可以盡惡業的,你把苦受完了,惡業消完了,不是生善趣了嗎?以前的印度的一個什麼外道,他是尼犍子這一類的,他就盡量受苦,苦行外道,他把無始以來造的罪,自己找些苦來吃,烤火了,曬太陽了等等。他們的教義說,苦吃完了麼受安樂了。造的罪,他們也懂些業果,但是不知道你不對治,單是這樣子幹受苦,什麼時候受完呢?無始以來的罪受不完的。你在受苦之中,那些邪見等等新造了很多罪,這個沒有辦法的,受不了的,是受不完的苦。那麼他們就這麼想“無始以來的苦,你惡趣受,受完之後,可以生樂趣了吧,也不是很難嘛。”

  “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爲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 這是回答他。你在受苦的時候,你不會造善,你還在作惡,受苦的時候,假使人家懲罰你的時候,你不能抵抗,你瞋恨心總有嘛,這個瞋恨心就是惡,當下就是意業。那麼你做了獅子老虎的話,吃了很多動物,不是造惡嗎?所以說你正在受苦的時候,你還在造惡,你惡趣死了之後,還得要惡趣去,爲什麼?又新造很多的惡業,那麼你這樣子什麼時候出來啊?很難脫。

  “如雲”,這是第四卷的文,“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複起諸余惡”,那就是說這個道理,並不是說把過去的惡業受完了,就能夠離開惡趣到善趣來了,爲什麼原因?“謂正受彼時”,正在受苦的時候,又造了很多的惡,惡上加惡,那就是出來的時期遙遙無期了。

  這個暇滿人身,前面說他的價值極大,不要浪費。這裏說呢,又是極難得。好容易得到一次,千萬不要放掉了,放掉之後,下一次什麼時候得,不知道了。那麼很多人對修行猶豫的,這一段學了之後,應該下決定心了,這個身體不能隨便了,不要再去東晃西晃地追求世間的,不要了,哪怕餓死。

  我們這裏邊要把《叁主要道》裏邊的那個“十秘財”講一下。很多人都不理解,看過了書,他就看過算數。“十秘財”裏邊說,爲了修行,哪怕餓死,哪怕丟在溝裏給狗吃,不在乎,只要修行好了。那麼這一個修行的氣概,你不能全部做到麼,也應當有一點,不要僅僅較量于現世的苦樂。

  再說一句話,現世的苦樂是你過去的因造的,你現在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的。你要受苦的人,你去做生意也好,做什麼也好,都會得虧本,發不了財的。那麼你該不死的人,哪怕你不做生意,你飯還是有吃的。在我們開始出家的時候,人家怎麼說?“社會主義了,你不勞動,以後生活怎麼辦?”怎麼辦?總有辦法,不去管它了。現在我們生活怎麼辦?很好嘛,怎麼辦?不要你操心,自己就來了嘛!還有什麼呢?佛的加持!要修行的人佛有加持,你還怕什麼呢?何況我們的業報,不做惡,這就可以不受苦。過去業報佛給你擋住了,那你不是沒有事麼。不要去從世間的眼光去看,一定要怎麼、怎麼了。什麼怎麼呢?好了,造惡去了,這個暇滿人身就沒有了,沒有了你以後再要求,這個很難得。這樣子,你想想看,怎麼辦呢?所以說大家要珍惜暇滿人身。

  

  第二十叁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們這一次講暇滿,八有暇、十個圓滿。

  昨天討論的時候,有人提出這個問題:他說八有暇裏邊,除了人,還有色界天,色界天不在無暇之中。無暇呢,無色界的天,無想天,一部份的欲界天,那麼色界天應當也是可以修行的。那麼這個問題就是說,八有暇裏邊固然有色界天,但是十圓滿裏邊,是人爲第一。十圓滿裏邊,第一個就是人,人的衆同分,那就是排除了色界天,欲界天也排除了。所以說真正修行的,最好的,人身。那麼人身之中,北俱盧洲不能修,不能持戒;東、西二洲呢,物質條件太好,根沒有南洲根利,所以最好的是南洲。那麼抉擇下來呢,南洲的人最是適合修行的人。那麼我們現在生在南洲,就要自己知道這個身體珍貴,不要糟蹋。

  在講十圓滿裏邊,我們要補充個材料。他圓滿裏邊,第叁個——教住,就是說教法住世,“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那麼這個裏邊,藏地的大德們說,雖然是佛在世的時間過去了,但是相同的法,有現在的大德住世,善知識、上師他們也代表佛說佛的法,也有修證,即使過了佛世呢,相同的他圓滿還是有的。那麼這個教法住世裏邊,我們漢地一般是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我們還介紹一個其他的說法。這裏提到教法住世,藏地《布頓佛教史》 裏邊還有一個說法:教法住世是五千年,在這五千年裏邊,有修有證的都可以有。那麼這個五千年呢,又分了十個五百年。十個五百年裏邊,又分了四個大段。

  第一,“果法住世”,果法,能夠證果的,就是開始的叁個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第二個五百年,第叁個五百年,這一千五百年是果法住世。

  第二,“修法住世”,修行的法還有,果當然少了,但是修法還是住世,那麼也有叁個五百年:第一個五百年,“慧盛”,慧學住世;第二個五百年,“定盛”,定學住世;第叁個五百年,“戒盛”,戒法住世。

  第叁,“教法住世”,修法住世之後,再叁個五百年,是“教法住世”。第一個,對法住世(他這個書上可能有錯,它是現法盛,對法住世,應當是論法或者是對法盛);第二個五百年,般若經盛,經法住世;第叁個五百年,毗奈耶盛,戒法住世。是戒、定、慧了。對法是慧,屬論藏,講的是慧,論藏講慧的;經藏講…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