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的;毗奈耶是講戒的。
這個叁個、叁個、叁個五百年,那麼四千五百年過了。
第四,最後一個五百年,“像法住世”,相似的法。這五百年裏邊,修證的人極少了,只有僧的外相還可以見到,還是有僧相。那麼過了這個相法住世,僧相都難見了。漢地的傳法呢,一萬年之後沒有佛法了,但是這個一萬年後期的這個五千年,就是僧相都難見了。
那麼我們核對一下現實的情況:我們處于兩千五百四十幾年,那麼第一個、第二個、第叁個、第四個、第五個五百年都過了,那麼留下的就是修法住世的後五百年,“戒盛”,這個是戒學住世。這個我們想一想呢,有一點應的,就是有點相應的,怎麼說呢?從我們漢地來說,當然藏地有宗大師出來之後,正法住世五百年了,從漢地來說,從來傳戒不注重叁人一壇的,現在大家提出來要叁人一壇。那麼還有其他的,羯磨、持戒等等,羯磨文要背的,有人也提出來了。結界要如法的,也提出來了。那麼這些現象呢,戒是盛了,比以前盛了。那麼在女衆裏邊,從來漢地是式叉摩那戒沒有的,那麼現在提出來了,甚至于已經有了。這個傳承呢,隆蓮法師從斯裏蘭卡那裏傳過來,那麼在漢地就布下種子了。這個式叉摩那戒現在也受到重視了,那麼從來漢地是沒有的。從這些地方象征的看呢,是有個戒盛的現象。那麼我們要抓住時機了,正是這個時機的時候,好好地把戒搞好,那麼如法得戒,他才是真正地可以住持正法了。那麼這個問題我們補充說一下。
另外有人提一個問題,一個文不好解,我們給大家也說一下。在六十一頁的倒數第四行,聖勇,馬鳴菩薩說,“得何能下種”,得到怎樣的身體可以下種子?什麼種子呢?度生死彼岸的妙菩提的殊勝的種子。那麼這個種子下去呢,“勝于如意珠”,如意珠只能解除我們現在的財物的貧乏,不能解決我們生死大事,也更不能使我們成佛度衆生。下邊一句有點困難,“功德流諸人”,那麼這個話就是說,就是這一些功德,就是菩提、妙菩提勝種的這些,凡是有功德的那些人,有功德的人等流下來的,就是這個相續下來的,那麼功德當然包括福德、智慧,功德要等流相續下來的人,如果功德斷了之後當然不行了,等流下來沒有斷的,那不退的。那麼“誰令此無果”,哪個可以使他不感到這個果呢?就是說因緣具足了,他也沒有退、也沒有斷,必定會有果。所以說,這個文就是說,暇滿人身呢,能夠下殊勝的種,這個殊勝的種子下去之後,能夠慢慢增長等流相續下來,這樣的人哪個說他不能成佛呢?決定要成佛的。那麼這也是說暇滿人身的可貴了,只要你種子下去了,只要能夠修行,不要斷了,決定會成佛。
今天我們接下去。上一次講到暇滿的難得,暇滿的難得呢,引了很多的文。那麼我們上一次這段《入行論》的文已經講過了。那麼有人說,暇滿也不太難得,即使我們造了很多的罪,這些罪受完了,那麼從惡趣裏出來之後,還可以得到暇滿的,得到人身的。
這裏《入行論》又說,“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並不是說苦受完了,就脫離了惡趣了,生人天的暇滿身了,那麼爲什麼原因呢?“謂正受彼時,複起諸余惡”,正在惡趣受苦的時候,又造了罪了,那麼這個出來就困難了。如果你單是受,不造新的罪,那麼你又起了再多的罪,時間久了,受完了,畢竟還出來。但是你正在受罪的時候,又在造惡了,那麼你這個出來就困難了。所以說並不是說像一般的想象,罪受完了,就能夠出來的。我記得印度六大外道之中,六師外道裏邊,有一種尼犍子什麼的,也就是說苦行外道,他們受很多的苦,認爲苦受完了,就可以解脫了。這個是妄想。就是你正受苦的時候,又造了很多罪,你怎麼能受得完呢?
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謂若使此身爲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就是要好好地起意樂心,來攝取修行的心要。“謂若使此身爲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假使這個身體,勝過于摩尼珠萬萬億倍的身體,去做惡行的話,那麼明明可以成佛的身體不去利用,而去造惡了,那麼不但是浪費了,而且是糟蹋了。“應修正法”,那麼你該怎麼呢?“修正法而度時期”,那這個時間不要浪費了,好好修正法了。
如《親友書》雲:“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轭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衆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于彼。”
那麼又引證一部《親友書》,“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轭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衆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于彼”,這是勸國王的一句話。他說你從旁生出得人身,那就是惡道裏邊出人身,要從惡道裏邊出來,要得人身的,旁生裏邊容易出來麼,地獄、餓鬼更難出,所以說從旁生出已經是難了,那麼地獄、餓鬼出來更難了。旁生出來得人身,打個比喻,比喻就是前面說的,那個處在海裏的盲龜,眼睛瞎的烏龜,在海裏,碰到一個牛身上的木頭——轭木,這個轭木上面一個孔,洞孔,一個孔隙。要碰到一個瞎了的烏龜,它多少年才能頭伸出海面一次,而這一次伸出來又那麼巧,碰到一個木頭,這個木頭又是一個很巧有個孔孔的,有個眼眼的。這個眼眼,這個烏龜又看不到,卻是頭伸了出去了。這個難,可以說是,在我們做數學的話,是可以說無限大裏邊的一分,這個是極難的。也不說是沒有,絕對地說沒有這個機遇也不能說,但這個難度是極大的。那麼從旁生出的難度就那麼大,從地獄、餓鬼出來的那就更大了。“孔隙尤難故”,碰到木頭已經難了,從木頭的孔裏邊伸出頭來,那更難。旁生出來的做人,比這個還要難、更難。
所以說“大王”,這個大王,是對那個國王說了,所以你該怎麼辦呢?“應行正法”,你好好地,現在這個暇滿人身得到了,好好修正法,“令有果”,可以感到好的果。假使說你不去修正法的話,他打個比喻。“若以衆寶飾金器”,很多珍珠寶貝裝飾的金的一個器具,你拿來,這個是人家作古玩的,你拿來裝什麼呢?“而用除棄吐穢等”,拿來做痰盂罐,或者做大便桶,那不是很糟蹋嗎?那麼好的用衆寶裝飾的金器,來盛這些東西,那麼你是太可惜了。但是說你生在人中,得了暇滿身,去造惡業的話,你這個愚癡比那個用飾了衆寶藏的金器做大便的桶還要愚癡,那就是說這個價值比金子還要貴,暇滿的身體如意寶都頂不過,那金子有什麼希奇呢?這個這樣子好的身體不去利用,造惡業了,那太可惜,愚癡透頂了。
《弟子書》中亦雲:“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雲:“應略休息。”答雲:“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爲難得。”
“《弟子書》中亦雲: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我們得到暇滿人身,最極難得的身體得到,該怎麼辦呢?不是吃喝玩樂了。有的人享樂主義,就是說,身體得到了,趁它沒有壞,趕快享受,吃喝玩樂去,等到你老了,或者病了,不能玩了,你要玩也玩不成了。這種思想,墮落思想呢,世間上很多。那麼就是受苦——你的果報就不可說了,也就是說利用這樣的好身體做壞事,這是愚癡得透頂的事情。世間上認爲是聰明的,我們的看法呢,是最蠢的事情。那麼要世間人的把他知見轉過來呢,你不是一下子就可說的,你去說,他要說你,他笑你。不是有人回了他家鄉去麼,很多人不理解,你佛法幹啥嘛?那麼這些就是說要點智慧了,要好好勸說了,否則的話,他是回不過來的。那麼最極難得人身得到之後,該怎麼做呢?應該“勤修證所思義”,我們聽聞正法,得到之後,聞思這個義——不鞏固了,勤修,好好地去修,串習,不斷地串習,最後修慧得到了,證到了,那就是斷了煩惱了,那就會穩固了。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雲:應略休息”,慬哦瓦非常用功,那麼大瑜伽師又去看他,看他太辛苦了,他說:你該稍微休息一下吧。
“答雲: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爲難得”,慬哦瓦就回答他,他說按理是這樣子的,是該休息一下了,但是我現在得了這個暇滿身體,實在難得,你把它休息一下,這個時間就沒有去修善法了,他就認爲極可惜了,他情願不休息,要好好地去修。那麼這就是說,真正認得到暇滿難得的話,休息都沒有工夫去休息了。那普通人就不一樣了,有修證的人跟普通的人有所不同就在這裏。
又如博朵瓦雲:“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爲壯麗,次爲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爲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甯非夢欤。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又如博多瓦雲”,博多瓦也是(阿底峽)一個大弟子。“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爲壯麗,次爲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爲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甯非夢欤”,那麼這是說一個公案,他說,博多瓦是最善于用比喻來說法的人,前面“蟲禮騎野馬”等等都是他的說的。
過去在拉薩北面有一個叫“坌宇”的地方,有一個極壯麗的樓房,叫作“瑪卡喀”,這個是修得極好的,但是有一次打仗的時候給敵人占據了。那麼時間很久了,失壞,沒人去修嘛,就壞掉。那麼有個老人,因爲這個房本來是極壯麗的,給敵人搶了去之後,沒人去管了,失壞了,很痛惜。那麼有一次聽說這個房“爲主所得”,就是說已經收回來了,敵人那裏拿回來了。那麼他主人得到了,他高興得不得了,自不能走,他已經老了嘛,走不動了,就拿了個矛,拿個矛就是拿個棍子,藏地麼長矛是他們經常用的,走路也就靠它來,拄了棍…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