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走,那麼“逶迤”就是走路也歪歪扭扭的,很慢地到了這個地方,一看那個樓房,高興得不得了。“今得瑪卡喀”,是不是在做夢啊,怎麼又真的得到了嗎?很高興。
那麼這就是說,一個樓房,莊嚴的樓房,失而複得,這個老人那麼高興,那麼現在我們暇滿身體過去也失了很久了,惡道裏去住了不曉得好久,現在又得到了,我們應當歡喜得比那個老人看了瑪卡喀這個屋子還要高興。“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那麼我們應當得了暇滿身呢,應當要至少比那個老人那麼歡喜,而拿來修正法。
“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這是說量。我們修暇滿的身體要感到怎麼樣子夠量呢?要就像這個老人重新得到瑪卡喀這個樓房那麼歡喜。假使還沒有生起那麼高的歡喜心呢,你還得要修暇滿,要修得最少要這樣子的量才能算數。
現在我們討論的時候也給少數幾位說了,我們學一本書,不要跟那個世間上學學問一樣,學好了就放下了,等到過了一段時間呢,就忘掉了,什麼印象也沒有了,最多記到一些名詞。我們也看到很多,有些人他是《廣論》學了又學的,甚至于是臺灣來的,但是他對《廣論》的內涵呢,你說他懂嘛,他能說一些名相,說他做吧,全部做得不一樣的,甚至背道而馳的都有。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說知識面是懂了一點,跟自己的心,書是書,經是經,心是心,沒有合二爲一。那就是說,最多呢,聞的定解是得到了,思的決定沒有得到。那麼你自己心沒有獲得這樣的決定呢,你做的事情、你的思路、你的行動都會錯的,會叛離《廣論》的軌道。所以說我們應當怎麼樣呢?這本書要學好的話,應該一段一段的,多多地思惟串習,使它成爲自己的心,決定。自己的決定心的話,以後行動、思想都會循了這個軌道去做了。
海公上師的《科頌》大家都學過了,有的人就看不出它的價值。《科頌》就是《廣論》裏邊的一些內容,有的還沒有《廣論》那麼完整。但是你要知道這個《科頌》是海公上師在康薩仁波卿學《廣論》的時候專門修的一個方法,也是康薩仁波卿指導海公上師如何修《廣論》的一個方法,就是怎麼怎麼修的,這是頌,攝頌,都是拿來修的。 《廣論》那麼大一本書,你去看,你也記不住,那麼你要攝修的時候,入定修的話,只有用頌子來修,所以說海公的修法,《廣論》精要都在頌子裏邊。我們以前這本書呢,不是一本書,就是一些科判一樣的東西,近慈寺的老規矩,這一本書,就是說很多表,今天你修這塊、這個表,那麼把這個修修修,修到一定量了,夠了,然後再修下邊的。這是要修的。我們學了之後不修,那僅僅是說食數寶,說麼說得很多,自己沒有受用的。所以說我們勸大家呢,空下來就好好地去多多地思惟,等到聞的定解得到之後,要得到思的決定。自己的心決定下來,跟這個所說的是一樣的,跟佛經上所說的、論上所說的一樣的這個決定心生起來了,這個受用就有了。
如是若于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一欲樂,須思四法。
“如是若于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一欲樂,須思四法”,那麼你對暇滿的身體要能夠發起一個夠量的、具相的、取心要的一個樂欲(就是意樂心),那麼你至少要修、思惟——下邊四個方面要思惟。
其中一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于正法故。
“其中”,“一”,這個“一”是加上去的,書上沒有。“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爲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于正法故”,那麼就是說一定要修行。我們要發起意樂心,對暇滿身起意樂心呢,第一個要思惟什麼呢?要思惟我們必須要修行的,爲什麼一定要修行呢?就是說一切有情都歡喜安樂,不想受苦。這個哪個說我要受苦?沒有的嘛。但是雖然說要想安樂不想受苦,但是我們世間上的人,因爲沒有智慧,做的事情都是找苦吃的事情在做,引苦的事情拼命在做。那麼我們說要引生快樂,能夠消滅痛苦的,只有佛的正法。佛的法是消滅一切痛苦,生死苦,乃至所有的二乘的那些也要除掉的,那麼這個最高的安樂得到,一切苦除完的,這個方法就是正法,只有佛說的法才能做到。那麼我們要引生快樂,不要受苦的話,唯一的方法——非修行不可。
二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
第二個,說什麼呢?“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要修行的條件是什麼呢?外面要有善知識、那些教法,有了善知識就說法了,這麼可以依了法修行。就是說預流四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最後法隨法行。這個預流四支依賴于善知識,那麼現在外緣的善知識有沒有?悉具,現在是有的,內緣的暇滿有沒有?也有的,悉具足故。那麼修行的條件是夠的。
此複叁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
第叁個,“此複必須現世修者”,那麼我們說修行條件夠了,下一輩子修好不好?這一世不要修了,我們下一輩子修個增上生,生個淨土,那裏好好去修好不好?“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那麼你現世不修的話,以後暇滿的身極難得,恐怕這一次不修,下次就修不成。
有人說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很好是對的,我們並不反對,但是你說一定到極樂世界才修,爲什麼現在不修起來呢?你現在可以修起來嘛,修起來到極樂世界去,品位還高一點嘛,快一些成佛嘛,爲什麼一定要到了那裏才修呢?你到了那裏才修,等流果,可能你到了那裏也是懶懶趴趴地不想修,那你等到哪一天去呢?那些善根厚的僅僅生到凡聖同居土,因爲你是凡夫嘛,你是凡夫你了生死沒有?聖者才了生死,你是凡夫,生了凡聖同居土還是一個凡夫,你還得要趕快修了,你不修……
我們說生死怎麼了?了生死是什麼呢?能夠以般若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把生死照空了,本來就沒有生、也沒有死,這個生死才能了。你還是凡夫,不能照見五蘊皆空,你還是一個凡夫,生死還沒有了麼,僅僅在極樂世界生死了,那麼靠了阿彌陀佛的威力,你少受點苦就完了,但是要成佛,那是遙遙無期了。那麼你現在修起來,到極樂世界去呢,一個是你現在的功德有了,將來品位還增高;再一個,等流果,你現在勤修的這個因,到那邊去引出等流果來也是精進地修行的,那就很快嘛。
那麼還有一個,真正生極樂世界的都發願證了無生之後要生娑婆的,一個是到娑婆度衆生,一個是自己也快一點成就。因爲娑婆世界有苦,苦了之後,一個,衆生受苦可以救他,自己觀了苦可以策勵自己,趕快修行。
現世不修,如果你極樂世界去的條件還不夠,不要看了極樂世界很容易。很多就說,修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是極少的。條件夠不夠?第一個,出離心有沒有?如果娑婆世界沒有全部放下的話,去不了的。有的人看了娑婆世界很苦,他就念佛了,但是你身上的苦是苦苦,壞苦你不認到,認不到壞苦的話,你還是不保證的。
我經常說那個話,我們在文革的時候,被五臺山趕出來了,回到原地上海。我們對面一個裏弄裏邊有一個寡婦,很年輕就寡了,她就很好,受戒,就修行,一輩子修行。那時文革我們到上海她已經七十來歲了,那麼她送了一部《法華經》,手寫的,自己寫的,她寫了好幾部。因爲我們出來的經書都沒收了,她就把她所珍愛的《法華經》送來一部,托人家一個小孩子帶來給我一部。她自己精進念佛,很好。但是她的經常來的兩邊跑的小孩子告訴我,她臨終的前一個月,夢見她的丈夫在一個很好的花園樓房裏向她招手,她也動了心念了。這就是成問題了。她因爲過去寡了,做了寡婦了,很苦,她就修行,但是這個壞苦沒有除掉,現在看到她的丈夫來召喚她了,她過去的這個感情又生起來了。那麼後來是不是往生我們就沒有聽說了。這個就是有危險性,不敢說她一定不往生,如果她碰到好的緣,提起正念來也好。是不是有人給她助緣、提正念,那麼我也沒有看。因爲我們畢竟隔了很遠,我腿不好也不能隨便走,尤其是一般的女居士家裏我們也不能隨便去的。那麼後來就不曉得怎麼。而且這個所夢到的丈夫是不是真的丈夫,還成問題。我們經常說有倒引鬼嘛,倒引鬼就會變,變一個相把你鈎住,不給你走掉。
所以說這些往生並不是很那麼簡單的事情,還是要下死工夫的。至少你要出離心生起。出離心生起之後,苦苦、壞苦、行苦都要認得到,都要透得過。再一個菩提心要生起,即使真正的菩提心生不起來,也要相似的跟菩提心要相應的才行。因爲大家都知道,淨土宗是大乘宗派,沒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你一個沒有發菩提心的大乘的修行人,這個不通的,矛盾的,沒有菩提心的怎麼叫大乘呢?這個不是大乘嘛。沒有出離心的也不叫二乘嘛。所以說這個地方呢,條件是很多的,不要看得太容易。當然了,強調困難,叫人家不要去是不對的,但是要去,但是要看到不是你所想象的那麼簡單,還是要一定的客觀條件,要認得到,菩提心、出離心是不能少的,凡是大乘宗派是沒有離開菩提心的,(離開菩提心的)大乘是沒有的。那麼自己檢查有沒有菩提心呢?
那麼這裏就是說暇滿人身是不容易得到的,你要發願生西方也不一定那麼滿願的,那麼你現在不修,更可惜了,下一輩子能不能修,不知道。
四須于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第四個,“須于現在而修行”。那麼這是這一世修好,我現在還年輕,有的人這麼想,“我將來五十歲以後再修嘛,不是很好嗎?”婆羅門就是這樣子的,從小的時候學,學到後來還俗了,生妻子兒女去過在家生活了,到四十多歲的,又出家修行,好象是世、出世間都照顧到了。這不行了,你壞都壞掉了,你成了家了,養了孩子了,這個心、身都壞掉了,你怎麼修啊?這個工具都不好了,修不成,修不起了,那麼裝模裝樣地做做還可以,真正你要得到修證是困難。那…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