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走,那么“逶迤”就是走路也歪歪扭扭的,很慢地到了这个地方,一看那个楼房,高兴得不得了。“今得玛卡喀”,是不是在做梦啊,怎么又真的得到了吗?很高兴。
那么这就是说,一个楼房,庄严的楼房,失而复得,这个老人那么高兴,那么现在我们暇满身体过去也失了很久了,恶道里去住了不晓得好久,现在又得到了,我们应当欢喜得比那个老人看了玛卡喀这个屋子还要高兴。“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那么我们应当得了暇满身呢,应当要至少比那个老人那么欢喜,而拿来修正法。
“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这是说量。我们修暇满的身体要感到怎么样子够量呢?要就像这个老人重新得到玛卡喀这个楼房那么欢喜。假使还没有生起那么高的欢喜心呢,你还得要修暇满,要修得最少要这样子的量才能算数。
现在我们讨论的时候也给少数几位说了,我们学一本书,不要跟那个世间上学学问一样,学好了就放下了,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呢,就忘掉了,什么印象也没有了,最多记到一些名词。我们也看到很多,有些人他是《广论》学了又学的,甚至于是台湾来的,但是他对《广论》的内涵呢,你说他懂嘛,他能说一些名相,说他做吧,全部做得不一样的,甚至背道而驰的都有。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知识面是懂了一点,跟自己的心,书是书,经是经,心是心,没有合二为一。那就是说,最多呢,闻的定解是得到了,思的决定没有得到。那么你自己心没有获得这样的决定呢,你做的事情、你的思路、你的行动都会错的,会叛离《广论》的轨道。所以说我们应当怎么样呢?这本书要学好的话,应该一段一段的,多多地思惟串习,使它成为自己的心,决定。自己的决定心的话,以后行动、思想都会循了这个轨道去做了。
海公上师的《科颂》大家都学过了,有的人就看不出它的价值。《科颂》就是《广论》里边的一些内容,有的还没有《广论》那么完整。但是你要知道这个《科颂》是海公上师在康萨仁波卿学《广论》的时候专门修的一个方法,也是康萨仁波卿指导海公上师如何修《广论》的一个方法,就是怎么怎么修的,这是颂,摄颂,都是拿来修的。 《广论》那么大一本书,你去看,你也记不住,那么你要摄修的时候,入定修的话,只有用颂子来修,所以说海公的修法,《广论》精要都在颂子里边。我们以前这本书呢,不是一本书,就是一些科判一样的东西,近慈寺的老规矩,这一本书,就是说很多表,今天你修这块、这个表,那么把这个修修修,修到一定量了,够了,然后再修下边的。这是要修的。我们学了之后不修,那仅仅是说食数宝,说么说得很多,自己没有受用的。所以说我们劝大家呢,空下来就好好地去多多地思惟,等到闻的定解得到之后,要得到思的决定。自己的心决定下来,跟这个所说的是一样的,跟佛经上所说的、论上所说的一样的这个决定心生起来了,这个受用就有了。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那么你对暇满的身体要能够发起一个够量的、具相的、取心要的一个乐欲(就是意乐心),那么你至少要修、思惟——下边四个方面要思惟。
其中一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
“其中”,“一”,这个“一”是加上去的,书上没有。“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为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那么就是说一定要修行。我们要发起意乐心,对暇满身起意乐心呢,第一个要思惟什么呢?要思惟我们必须要修行的,为什么一定要修行呢?就是说一切有情都欢喜安乐,不想受苦。这个哪个说我要受苦?没有的嘛。但是虽然说要想安乐不想受苦,但是我们世间上的人,因为没有智慧,做的事情都是找苦吃的事情在做,引苦的事情拼命在做。那么我们说要引生快乐,能够消灭痛苦的,只有佛的正法。佛的法是消灭一切痛苦,生死苦,乃至所有的二乘的那些也要除掉的,那么这个最高的安乐得到,一切苦除完的,这个方法就是正法,只有佛说的法才能做到。那么我们要引生快乐,不要受苦的话,唯一的方法——非修行不可。
二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
第二个,说什么呢?“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要修行的条件是什么呢?外面要有善知识、那些教法,有了善知识就说法了,这么可以依了法修行。就是说预流四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最后法随法行。这个预流四支依赖于善知识,那么现在外缘的善知识有没有?悉具,现在是有的,内缘的暇满有没有?也有的,悉具足故。那么修行的条件是够的。
此复三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
第三个,“此复必须现世修者”,那么我们说修行条件够了,下一辈子修好不好?这一世不要修了,我们下一辈子修个增上生,生个净土,那里好好去修好不好?“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那么你现世不修的话,以后暇满的身极难得,恐怕这一次不修,下次就修不成。
有人说极乐世界不是很好吗?很好是对的,我们并不反对,但是你说一定到极乐世界才修,为什么现在不修起来呢?你现在可以修起来嘛,修起来到极乐世界去,品位还高一点嘛,快一些成佛嘛,为什么一定要到了那里才修呢?你到了那里才修,等流果,可能你到了那里也是懒懒趴趴地不想修,那你等到哪一天去呢?那些善根厚的仅仅生到凡圣同居土,因为你是凡夫嘛,你是凡夫你了生死没有?圣者才了生死,你是凡夫,生了凡圣同居土还是一个凡夫,你还得要赶快修了,你不修……
我们说生死怎么了?了生死是什么呢?能够以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把生死照空了,本来就没有生、也没有死,这个生死才能了。你还是凡夫,不能照见五蕴皆空,你还是一个凡夫,生死还没有了么,仅仅在极乐世界生死了,那么靠了阿弥陀佛的威力,你少受点苦就完了,但是要成佛,那是遥遥无期了。那么你现在修起来,到极乐世界去呢,一个是你现在的功德有了,将来品位还增高;再一个,等流果,你现在勤修的这个因,到那边去引出等流果来也是精进地修行的,那就很快嘛。
那么还有一个,真正生极乐世界的都发愿证了无生之后要生娑婆的,一个是到娑婆度众生,一个是自己也快一点成就。因为娑婆世界有苦,苦了之后,一个,众生受苦可以救他,自己观了苦可以策励自己,赶快修行。
现世不修,如果你极乐世界去的条件还不够,不要看了极乐世界很容易。很多就说,修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是极少的。条件够不够?第一个,出离心有没有?如果娑婆世界没有全部放下的话,去不了的。有的人看了娑婆世界很苦,他就念佛了,但是你身上的苦是苦苦,坏苦你不认到,认不到坏苦的话,你还是不保证的。
我经常说那个话,我们在文革的时候,被五台山赶出来了,回到原地上海。我们对面一个里弄里边有一个寡妇,很年轻就寡了,她就很好,受戒,就修行,一辈子修行。那时文革我们到上海她已经七十来岁了,那么她送了一部《法华经》,手写的,自己写的,她写了好几部。因为我们出来的经书都没收了,她就把她所珍爱的《法华经》送来一部,托人家一个小孩子带来给我一部。她自己精进念佛,很好。但是她的经常来的两边跑的小孩子告诉我,她临终的前一个月,梦见她的丈夫在一个很好的花园楼房里向她招手,她也动了心念了。这就是成问题了。她因为过去寡了,做了寡妇了,很苦,她就修行,但是这个坏苦没有除掉,现在看到她的丈夫来召唤她了,她过去的这个感情又生起来了。那么后来是不是往生我们就没有听说了。这个就是有危险性,不敢说她一定不往生,如果她碰到好的缘,提起正念来也好。是不是有人给她助缘、提正念,那么我也没有看。因为我们毕竟隔了很远,我腿不好也不能随便走,尤其是一般的女居士家里我们也不能随便去的。那么后来就不晓得怎么。而且这个所梦到的丈夫是不是真的丈夫,还成问题。我们经常说有倒引鬼嘛,倒引鬼就会变,变一个相把你钩住,不给你走掉。
所以说这些往生并不是很那么简单的事情,还是要下死工夫的。至少你要出离心生起。出离心生起之后,苦苦、坏苦、行苦都要认得到,都要透得过。再一个菩提心要生起,即使真正的菩提心生不起来,也要相似的跟菩提心要相应的才行。因为大家都知道,净土宗是大乘宗派,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你一个没有发菩提心的大乘的修行人,这个不通的,矛盾的,没有菩提心的怎么叫大乘呢?这个不是大乘嘛。没有出离心的也不叫二乘嘛。所以说这个地方呢,条件是很多的,不要看得太容易。当然了,强调困难,叫人家不要去是不对的,但是要去,但是要看到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还是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要认得到,菩提心、出离心是不能少的,凡是大乘宗派是没有离开菩提心的,(离开菩提心的)大乘是没有的。那么自己检查有没有菩提心呢?
那么这里就是说暇满人身是不容易得到的,你要发愿生西方也不一定那么满愿的,那么你现在不修,更可惜了,下一辈子能不能修,不知道。
四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第四个,“须于现在而修行”。那么这是这一世修好,我现在还年轻,有的人这么想,“我将来五十岁以后再修嘛,不是很好吗?”婆罗门就是这样子的,从小的时候学,学到后来还俗了,生妻子儿女去过在家生活了,到四十多岁的,又出家修行,好象是世、出世间都照顾到了。这不行了,你坏都坏掉了,你成了家了,养了孩子了,这个心、身都坏掉了,你怎么修啊?这个工具都不好了,修不成,修不起了,那么装模装样地做做还可以,真正你要得到修证是困难。那…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