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這個就是說,現在馬上就要修了,不要推了。
“謂何日死無決定故”,不但說你將來是老了修了不行,什麼時候死都不曉得。你說年輕人就不死嗎?很多工傷事故都是年輕人,那麼打仗更不要說了,老人還保險一點,在後方。沖在前面的都是年輕人,二十來歲的,死也死那些人。你想想看,你年輕就保證好了嗎?我們以前廣化上課,上了一半,一個電報交給一個學生,一看,他的哥哥在礦裏邊,這個礦塌下來了,屍體也找不到了,叫他趕快回去。這個你預料得到嗎?在上海的時候,我們一個侄兒子,他在鍋爐廠工作的,他就說他一個同事,工人,早上興沖沖的,年輕人嘛,興沖沖蹬了個自行車上班了,高空作業,做了一半,“啪”掉下來了,好了,中午報喪去了。你說,年輕人。這些在廠裏工傷事故是很多的,還有一個是個工人,他是絞場(做撹拌)工作的,怎麼樣子不小心滾到絞場去了,一個人成了絞扐棒,吹麻花,卷起來了,這就完了。還有一個工人,他在一個什麼車上,下邊看上面一個眼眼,看了一半,“啪”,上面一個機器掉了一塊鐵下來,砸扁了,砸爛了,死掉了。這些事情哪個預料得了?當然,那些都是業報,但是業報凡夫是不知道的,你說年輕嘛,年輕也靠不住。所以這些地方多要想一想,那麼要修麼趕快就修了嘛。
其中第叁,能破推延于後生中修法懈怠。
第叁,就是說必須現世修,能夠破掉這個懈怠。什麼懈怠呢?把修法推到後世去。“這一世就不要修了嘛,下一輩子好好修就可以了。”這樣的思想,就是有的人修淨土宗就這思想。“這一輩子我再玩玩,下輩子生了淨土我就好好修”,好象是很合理,但是不對的,這個想法。你要修麼趕快就修嘛。
第四能破雖于現法定須修行,然于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第四,“能破雖于現法定須修行,然于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破什麼懈怠呢?雖然知道不能推到後輩子去,現在這輩子就要修,但是前前推後後,今年推明年,這個月推下個月,今天推明天,都說:“哎呀,我今天忙得很,明天修吧;這個月太忙了,下個月修好了;今年比較忙,到五十歲以後再修。”這些人要想一想了,這種懈怠呢,這就是懈怠,不是好事,不是聰明。他以爲聰明了,年輕麼享受,年老麼修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念麼就去了,啊,這個世、出世間都圓滿的,想得很天真。恐怕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師笑)。那個還是早點修好。
總攝此二爲應速修,作叁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系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總攝此二爲應速修”,這兩個,就是第叁、第四呢,一個是不要推後世,一個不要推後頭,都是趕快要修。那麼這個四項呢,把它縮成叁項也可以,就是第叁、第四並起來,就是趕快要修。“是則念死亦與此系屬”,那麼後邊的念無常,這個也有關系的,“然恐文繁至下當說”,但是這個引起來文太多了,下邊要講的,講這個下士道念無常的時候會說那些,那麼這裏就不多說了。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從“種種門”,多方面去思惟,正思惟,不是邪思惟。邪思惟呢,很多人就想,“噢,暇滿身難得,我現在暇滿身得到了,我趕快享受吧,這個五欲世界不享受,下一輩子暇滿的身體沒有了,享受不到了”,這是邪思惟。你不曉得你享受,當下就是造苦,將來的苦更大。那麼正思惟,前面說的、《廣論》也說的正思惟,這樣子地思惟。這樣好好思惟,“變心力大”,我們就要取這個,能夠改變我們的心態的,就是淨化身心,就是這個地方,要好好思惟,思惟就是串習修,修就是改變我們的心態。所以說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心,就是靠思惟下手,固然得了定之後,力量更大了,但是你沒有得定之前,你不要自暴自棄,你還是可以思惟。思惟的能力有麼,你可以改變心的力量還是有。
“故應思惟如前所說”,所以前面所說的道理,一層一層的都要好好地思惟。那麼帕繃喀大師就是最善于思惟的人,他把《廣論》的道理層次分明地、一個一個地分析出來,然後一層一層地、一個一個地按了這個去思惟,那麼這樣子當然是效果很大了。那麼他的書大家可以參考。我們思惟《廣論》的時候也可以參考帕繃喀的,也可以參考昂旺堪布的,或者其他的,好象這兩本書的價值要高一些。“故應思惟如前所說”,前面所說的要好好地思惟。
若不能者,則應攝爲,如何是爲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若不能者則應攝爲”,假使廣的思惟做不到的,那麼有些人,在家的時間太忙的,或者是年紀太大的,他思想不夠用的,腦筋不夠用的,那麼可以攝爲下邊的略一點,攝爲幾個項目呢?“如何是爲暇滿體性”,那麼思惟的幾個,歸納給你幾個,給你去思惟。什麼叫“暇滿體性”?什麼叫“暇”,什麼叫“滿”,他“體性”是什麼?
第二個,“現竟門中利大道理”,現前、究竟門,現前就是前面說的增上生,那麼究竟門是決定勝,這個究竟利大,現前利大,它的這個道理好好思惟,那麼前面講的很多了。根據這個道理好好地去想。
“因果門中難得道理”,從因上看,從果上看,帕繃喀就把因果分析得很細,但是《廣論》呢,東西是都有的,那麼分析靠你自己去分析了,因爲這個書已經篇幅很大了,如果再打開來一分析的話,那麼人家看了不是要害怕了?不敢,反而效果就不好了。這麼是宗大師就適中地給你講了,你如果愛分析呢,自己分析,依了帕繃喀大師的路子去分析,假使你說就受了《廣論》呢,也是夠思惟的,因果門還是有的。那麼從因從果上看,這個暇滿是難得的。
這裏因果門沒有講,這裏就講了一下。“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隨你所相宜的,前面所說裏邊你把它取下來,去修習,好好地串修、思惟。那麼這個因果門沒有開講了,那麼這裏補充。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于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爲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爲結合等,衆多善根。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暇滿是難得的,前面說了,沒有分析因果,這裏從因果兩個裏分析起來。因上說難得,怎麼難呢?“謂僅總得生于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爲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爲結合等,衆多善根”,那麼就是說,因上看這個暇滿難得,怎麼難得呢?那麼我們說暇滿的身以什麼的善根感得而來的,這是極難。
他說僅僅要生一善趣,至少要持一個淨戒,要持淨戒。你要生善趣(人天),非要持戒不可。那麼在人, 天得到不一定暇滿嘛,可能是聾子、跛子、白癡、傻瓜,或者是生在沒有佛的地方了等等,那麼你說要得暇滿具足的話,單是持個戒還不夠,要暇滿具足呢,持戒之後——這個持戒的根本不能少,因爲人天的根本是持戒而來的——你們還要布施,布施麼受用圓滿,還要忍辱麼眷屬圓滿。
還要發“無垢淨願”,這輩子好好修行,希望能夠下一輩子的增上生得到,這個是淨願。爲了修行,下一輩子還能修行,要希望得到下一輩子的增上生,這個就是下士道的,我們這個下士道的修法,就是不著于現世,而著眼于下世的暇滿身體。這個很難嘛。我們現在大家《菩提道次第初修入門》都看過,要放棄現世,阿底峽尊者也好,什麼大德也好,都說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事情:其他的你不要忙,你先做到放棄現世(且第諾統)。大家都看過這個東西,但是你放棄現世,你能不能做到呢?一天到晚妄想——“哎呀,我念經心靜不下來!”——妄想想什麼?都是想現世的利益的事情,怎麼打算、怎麼打算。年紀還只有一點點,要打算到七八十歲以後,該怎麼做,啥東西,兒子孫子抱,怎麼抱,怎麼造房子,怎麼弄,都打得完完整整的,這個不是淨願。
我們是要“無垢淨願”,現世要放下,什麼都放下,很難啊!一般的出家人,你說放下了嗎?出家人麼家庭什麼都放下了,是放下了麼,他很用功學教,用功好嘛,學教幹什麼?做法師,到蒙古去兜售,就是帕繃喀說的。那麼你這個果還是什麼?惡趣因,糟糕了,出了家來辛辛苦苦,父母也不管了,享受也丟掉了,很用功學法,甚至于學得吐血,結果,惡趣因。爲什麼?還是著眼于現世,要去做一個法師,名利雙收。有的人就是這麼,他大學考不上,但是又不甘心做人下低于人的事情,我從出家發展,出家的人才少,我這個大學生考不取呢,畢竟還是高中畢業的,我到出家裏邊去幹一番,做個法師,也不是名利雙收嗎?也出人頭地了。這個思想也不對的。
所以說,能夠把現世的八風全部放下的人,極少,恐怕是絕無僅有吧,總會帶一點絲絲挂挂的挂一點東西在裏邊。那麼有的人打算這個打算那個,老了麼怎麼樣了,啥東西了。你看看叁主要道的十秘財,爲了修法,一切都不管,沒飯吃,沒飯吃就沒飯吃;餓死,餓死就餓死;餓死你沒有人給料理後事,沒有人料理就(沒有)料理,丟在溝裏給狗吃沒關系,只要現世能夠來修法就對了。你這個心態來修才對了。能做到的有沒有?沒有。那麼就很可惜,書麼盡管學,但是做麼不去做,那麼我們是白白地浪費暇滿人身,白白地把發了的淨願,要碰到宗大師的教,怎麼怎麼,碰到了,不做嘛,怎麼辦呢?已經願滿了,也碰到了,暇滿人身也得到,什麼願都滿了,但是沒有去利用,結果呢?因爲沒有修,惡道又去了,這個不是糟糕嗎?
所以說現世要放下、放下,盡力地放下。不要說:“我是凡夫,我怎麼放得下啊?”格你修啥東西了?你永遠做凡夫去了。就是要改變凡夫麼,凡夫一步一步往上走,不要把凡夫做個擋箭牌了。什麼事情,壞事我還是要做,爲什麼?我是凡夫。這個你就自暴自棄。我們看這些人,很難了。“無垢淨…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