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這個發了之後,結合有那麼多的善根,衆多善根才能夠得到個暇滿人身,因上難。
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爲希少,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衆,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衆,殊勝暇身極屬希少,如格喜铎巴雲:“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爲希少”,在宗大師的時候,就說現實的世界上,能夠修暇滿的因的人極少,那麼過了五百多年,而且已經是末法時期的佛教很衰敗的地方,你說這些人多不多呢?更少。所以因上少。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那麼這是因上的少,那麼這樣子來比比善趣的,思惟善趣生,就果上看,“若總若別,皆屬難得”,總的來說,分別來說都難。
那麼果上怎麼難呢?“觀非同類”,就是說惡趣跟人不是同類,你說惡趣裏邊的衆生要想得個善趣,生到人天來,是極少了。“亦屬邊際”,邊際是邊邊上,一點點,那麼就是極少了。那麼就是從非是同類的惡趣來看,它們不要說暇滿身體,得到一個人天身都極難,哪怕得到一個人天身的乞丐、殘廢的這樣人都難。
那麼你說這是非同類裏邊看,同類裏邊看,“觀待同類諸善趣衆”,就是人天裏邊看,殊勝的暇滿身多不多?不多。我們漢地來說,是佛教的第二個祖國,那麼裏邊,佛教徒……,有十幾億人,多少億的,十幾億麼,搞不清楚了,記得我在文革左右的時候,十二億,現在恐怕會多一些了。那麼多人裏邊,佛教徒有多少?沒多少吧。出家人我不要看了,到處火車上看到出家人,到底出家人有幾個嘛?上千嘛,不會上萬的,不上萬的。那麼藏地要多一點,現在也少了,以前一個廟,叁大寺就有一兩萬人,現在沒有了。我們漢地更少嘛。
那麼信佛的人,已經不多了,佛教裏邊正信的更少,迷信的不少,有些是碰不到正規佛教的,有些他是信邪的。這個真正碰到佛教的,你們看看有多少。上海,你們歡喜參訪的人去看嘛,那麼多廟,有幾個真在修佛法的,都是趕經忏、搞經濟搞那些東西,佛教是啥東西都不一定知道了。所以說同類裏邊得暇滿身的人也極少。那麼就是說非同類的、同類的都少,總的、別的。總的是整個的六趣來看,分別的從善趣裏來看,都是極少。果上看也極難得。
不要看到暇滿是個小問題,你好好地殷重地去修,其他的一切善法都從這裏生的。如果這個不修的話,其他的善法也生不起來。暇滿身你不珍惜的話,無所謂麼,慢慢來好了,等到你暇滿身沒有了麼,也修不成的了。
“故應勵力”,所以說這一科並不是小事,一切善法都從這裏生的,其他的要從這裏引生出來的。那麼要殷重修。殷重修麼我也鼓勵大家,從多方面地去思惟,這一節文就是要叫大家思惟。我們不要辜負了宗喀巴大師的苦心,要去抽點時間修一下。我們有這個計劃,把《俱舍》還有一點點聽完了,《沙彌戒》聽完了,我們就騰多點時間給大家修。不要是聽過了就丟掉了,還是要修一下,討論固然要緊呢,修還是要緊的,而且更要緊。好,那麼我們現在開始第叁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叁
丙二 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丁一 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二:一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叁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今初
那麼這個修行的心要怎麼能夠取到的道理呢,“分二:一于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這就是要介紹叁士道了。
道次引導
戊一 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爲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爲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最近有人提出,修行的目的是了生死,我說不對(師笑),爲了度衆生,這個《廣論》就說出來了嘛。佛從初發心,中間修集資糧,六度萬行,最後菩提樹下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的目的都是爲利衆生。發心也是爲利衆生,看到衆生苦,才發心修行。爲什麼再修六度萬行犧牲頭目腦髓,那麼辛苦幹什麼,就看到衆生苦嘛。衆生的苦我就要代受,我受點苦不在乎。不要自己怕難怕苦,我到極樂世界躲起來,你們受苦嘛你們慢慢受,我就逃掉了(師笑),這個心不是大乘了。我們大乘呢,自苦他安樂嘛。我自己受點苦,爲了救父母嘛,你想一下,他是我們的父母,父母受苦了,我不救哪個救?我受點苦沒有關系,父母不要給他苦。這個心生起來麼,跟菩提心相應了,那才是真正的大乘了。所以說佛修六度萬行,頭目腦髓,南閻浮提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犧牲過頭目腦髓的,不在乎,積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都是爲利有情。那麼你利有情,不要成佛好了,馬上去利嗎?做不到,你沒有成佛,能力不夠,你怎麼去利呢?你想利他,結果你自己也害了,他也沒利到,怎麼辦呢?所以一定要成佛才能利他。“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爲利有情”,所以佛成佛的目的是利有情而成佛的,那麼說的法也無非是利益有情了。因爲也要達到這個目的才成佛的嘛,成了佛要做這個事情了,做的事情麼就說法了,說法麼還是爲了利益有情了。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怎麼利益有情呢?漢地分了很多: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等,五個乘。那麼這裏呢,藏地分的是兩個,這也是有依據的,不是自己想出來的,“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這個歸納起來不出兩個,你去歸納嘛,你再歸納第叁個出來的話,我就佩服你了,你超過宗大師,或者超過前面的祖師了,也是超過佛了,佛說的嘛這是。
我們說總的歸納出來利益有情有兩個方式,一個是現前增上生,一個是畢竟的決定勝。那麼什麼叫現前的增上生呢,什麼叫畢竟的決定勝呢?下邊要解釋。
其中依于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殊勝下士者,是于現世不以爲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其中依于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現前的增上生的事情呢,我們就歸納到……,所說的一切都歸納到下士道,或者共下士,所有的法歸在裏邊。什麼叫下士,什麼叫共下士?下士求人天果的,下一輩子生了善趣的,共下士不是以人天果爲目的,而以得到人天果爲了修行成佛的 。那麼共下士,共下士就是上士道裏邊跟普通的下士相同的那一部份叫共下士。那麼目的不一樣:下士的目的是只要生善趣就夠了;而共下士呢,以善趣爲一個方便而達到成佛的目的。
那麼殊勝的下士,就是我們的上士所攝的那個下士道呢。“是于現世不以爲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那麼現世這個善趣不以爲重,而要修後世的善趣。有的人就說了,“你是傻瓜,現前的金子你拿來不用,你想我下一輩子再拿金子來用,你不是呆了嗎?你馬上用嘛。”這個就偏偏這個錯掉了(師笑)。你現世幹啥,你去用麼是享受,我們現世要修,修什麼?修下一輩子暇滿身體,再來修,再可以繼續修下去,這麼以後修修,修到後來就成佛。你現世的用掉了,浪費掉了,下世沒有了,沒有了你怎麼成佛呢?惡趣去了。所以說你世間的聰明呢,恰恰是佛教的愚癡。佛教的,世間上看佛教是愚癡的,恰恰是最聰明的,不受苦就是聰明。哪個想受苦麼?世間上也不想受苦。
所以說我們希求後世的善趣圓滿,並不是說這一輩子的貪心大,“我這一輩子發了財了,下輩子還要更發財”。經常有人罵這個出家人或者是佛教徒,貪心最大了,這輩子搞了還不夠,還要下輩子,哎呀,這個好象是,你曉得下輩子我們又不是去享受的,我們是要修行了,暇滿的身體呢,可以修佛法。不是暇滿的身體不能修,目的還是要成佛度衆生,這個目的是一樣的。那麼因爲他是能夠集那些往生善趣的因,這個也叫現前增上生了,增上麼,使這個身增上,增上麼就是殊勝。那麼這個就是說第一個,第一種。
《道炬論》雲:“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
“《道炬論》雲”,《道炬論》裏邊說,“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在以各式的方便,什麼方便呢?最主要的就是十善業道。造十善的話,可以生人天。這個下士呢,一般的下士,他是行十善,生了人天,人天有生死的快樂,就是壞苦,他們也還沒有達到那個高度,一般的凡夫就是貪著生死快樂,生人天了。“希求自利義”,自己要享受,爲著自己利益,這個叫下士。那麼我們說下士呢,是共下士,不單是以生人天的快樂爲目的,僅僅是個方便,爲了人天達到成佛的目的。沒有那個人天的身,不能修行,成佛目的也達不了。所以說這是下士道,共同的方面呢,都是積集那些善法,以十善爲主,那麼可以在人、天趣,不受叁惡道的苦,相對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那麼這是下士,這是增上生了,這是說明增上生的,屬于下士道的。那麼殊勝下士道不是這樣子的,這個是說一般的下士道。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爲求自利,欲得度出叁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叁種學故。
決定勝裏邊分兩個。“謂證解脫僅出生死”,這是聲聞、緣覺,解脫生死。所以說了生死不是大乘的,了生死這是聲聞、緣覺的事情,是自己自了漢。那麼“及一切種智位”,得一切種智的,那是廣度衆生,這是佛了。所以說決定勝裏邊分兩種:一種僅僅是解脫的,出生死的,這是聲聞、緣覺,二乘;那麼一個是要得到一切種智的,圓…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