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滿大覺的。爲什麼要圓滿大覺呢?度衆生。你不是圓滿大覺,能力不夠,度不了衆生,有的衆生你度不了,你要圓滿大覺,一切都能堪能了,智慧一切都知道了,那你一切衆生都能度,所以說要成佛。
“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決定勝裏邊就分兩個道了,僅解脫生死的,那麼就是聲聞緣覺的那些,他們所說的一切都是屬于聲聞,中士道的,或者是“共中士所有法類”,中士道的法類或者是共中士道的法那一類。那麼共中士道呢,是有上士的,就是大乘的,大乘裏邊修的法跟中士相同的,叫共中士道。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諸有麼,叁個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叁界。“爲求自利,欲得度出叁有解脫”,那麼他們是對叁(有),雖然他們聲聞、緣覺不究竟,但他能發厭離心,一切叁有都厭離了,一切諸有厭離。欲界、惡趣當然厭離了,人天也厭離,哪怕色界、無色界那麼殊勝的也厭離,這是已經不容易了。那麼但是他目的不好,不夠了,不究竟,只求自利,自己度脫叁有了,叁有不好,他就出去了,出去了就解脫了。“以趣解脫方便之道叁種學故”,他以此爲目的,自己解脫了就算數,也不是不度人了,方便隨緣而度;沒有發度盡一切衆生,這個願沒有發。你不能說聲聞、緣覺不度人的,這個話也不現實,聲聞、緣覺有悲心,不是無緣大悲就完了,他也度衆生,不是度那麼多就完了。但是這個是不夠的,我們說這個佛教說二乘是不夠的、不究竟的。他們要趣解脫的方便是什麼呢?叁種學,“以趣解脫方便之道叁種學故”,他趣向解脫方便的道,這個道是什麼?叁學——戒、定、慧。
《道炬論》雲:“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爲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道炬論》說,“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爲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道炬論》裏說中士道是什麼呢?“背棄諸有樂”,叁有裏邊也有快樂,這是壞苦,在下士道就是人天樂,人天樂,還有天上禅定的樂,無色界的那些不苦不樂的受等等,這些全部背棄,不要。“遮惡業爲性”,那麼這個叁有他不要,不要。叁有的因是什麼?是造業,造業這個不要,你不要它的果麼,你因也不要嘛。“遮惡業爲性”,一切惡業都不要,我們說惡業指的是地獄、餓鬼、畜生的那些業了,還有善業呢,那些有漏的善業他也不要了,所以說這個苦谛固然不要,集谛也不要了,那麼解脫了,證到涅槃麼滅谛了。“若惟求自靜”,只要自己得到涅槃之安靜、清淨,這叫中士夫。今天時間過了,上士我們下一次再說。
第二十四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 上一次我們講到叁士道的建立,那麼今天我們還繼續下去。這個叁士道,聽到大家在討論之中有一個問題,就是下士道裏邊有沒有外道?外道是升天嘛,他們一般總是要求升天。那麼下士道就是增上生,求善趣,善趣就包括天,所謂天堂這些。
那麼叁士道是怎麼建立的?在第叁卷的科判裏邊,“叁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那麼就是說佛出家,發心修行,積資糧,最後成等正覺,說了很多的法,都是爲利有情的。那麼這個法歸納成兩種:一種是現前增上生;二個是畢竟決定勝。那麼前面這個增上生呢,是下士道;決定勝呢,中上士道。那麼從這裏看呢,一切都是佛說的法,佛決不會說外道法,所以說這個叁士道的法,不包括外道法,這個是肯定的。那麼受化的人呢,既然受化了,當然是佛弟子了,但是佛弟子可以從外道轉過來的,他們以前假使信耶稣的,歡喜修天堂的,那麼給他說增上生,升天,這個是可以的。但是我們所說的也不是外道,轉正之後是佛弟子了,必定受過叁歸,不能說外道。所以說法決定是佛法,佛法有層次,對初修的以增上生引導。那麼人來說,嚴格地說也沒有外道的,如果說從外道轉過來的,當然是有了,但是他轉過來呢,決定受叁歸了,也是佛弟子了。所以說,嚴格地說是不包括外道的,這是一個問題。
那麼我們還是把這個再看一下,再回憶一下前面的。佛初發心開始,中間積集資糧,修六度萬行,最後現證圓滿正覺,菩提道場成等正覺,一切這些爲什麼這麼做?都是爲利有情。發心的時候,看到衆生苦,他要度脫他們;中間積集資糧,都是在(做)度衆生的事情;那麼最後成正覺呢,是度衆生的功能圓滿了,因爲沒有成佛之前,雖然也能度,度的是某些能度,某些不能度,力量不夠,成了佛之後,力量是圓滿了,無所不度了,什麼都可以度完了。所以說一切都是爲了利有情。那麼佛所說的法呢,當然也是爲利有情的法,這些法呢,“如是所成有情利義”,那麼對于利益有情分幾個層次呢?大概兩個,“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那麼這是說,現前增上生也好,畢竟的決定勝也好,都是佛說的法。那麼當然佛說的都是佛法。
“其中依于成辦現前增上生事”,這個現前不一定是現生了,比較近的,現生、後生、下一生都在裏頭。那麼“盡其所說”,凡是成辦現前增上生的,這一類,就是現世的圓滿的,後世的圓滿的。這個呢,“盡其所說”,所有這一類的全部是攝入下士道,或者“共下士所有法類”,這個法裏邊去。這是說的是法。下士道就是屬于人天乘,以人天爲目的的。那麼共下士道呢,它是上士道的一個支分。我們這裏重點是上士道,菩提道次第,通達菩提的道,上士嘛。那麼下士道呢,是上士道的一個支分,你要經過這個階段,才能升上這個上士道,並不是獨立的下士,並不是以人天福報爲究竟的,爲目的的,僅是一個方便,以人天的圓滿的暇滿身來修行,最後證得菩提,以決定勝爲他的目的的。那麼凡是成辦現前增上生的事情,就是這個身、受用、眷屬圓滿等等,這一些都屬于下士道,或者共下士道的那一個法裏邊去。
下士裏邊分兩種,普通的下士跟殊勝的下士。這麼什麼叫殊勝下士呢?“是于現世不以爲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那麼就是說不是以現世爲重,不是貪著現在的圓滿的享受,現在圓滿就享受了嘛,當下享受嘛,而希求後世圓滿,後世的善趣圓滿——暇滿身。“以集能往善趣因故”,要積集能生善趣的因,前面說過的,就是說持戒,那麼還有布施——受用圓滿,忍辱——眷屬圓滿等等,還有發淨願,無垢的淨願,這輩子不求,求下輩子的增上生的,這個淨願。這樣子呢,是善趣的因。
有人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在前頭的,就是第二卷的最後一段,他說因門難得裏邊,“生于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他看了修一個戒,不是一個戒,“戒等”,戒、布施、忍辱等等的善因裏邊至少修一種,修一種那就修戒了。得了戒的才能生人天趣。所以說十善也好,五戒也好,這是並不是說修一個戒,這個不是。“一淨善”,在《略論釋》裏邊比較清楚,一種淨善,並不是一條淨戒,不是這個意思。那麼這裏因爲有人提了這個問題,附帶地說一下。
這裏殊勝下士,“是于現世不以爲重”,不求現世的,而取後世的善趣圓滿,暇滿的。那麼他這輩子做什麼呢?就是積集能往善趣的因,那就是說修持戒、修布施、忍辱、發淨願等等,這些,這個叫殊勝的下士。
這個後邊,在六十七頁的第七行,它說“下士夫中,雖有二類”,前面說的,“樂現法”,現法就是現世,“及樂後世”。我們這裏的下士指的是第二種,不但是第二種,還要“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求後世的,那麼要求後世如何生人天了。那麼這個外道也很多,他們修什麼能生人天的,那麼持牛戒、狗戒的,他們說能生天的。那麼還有一些宗教認爲把敵人殺掉的能生天的,這很多。我們說我們這個下士道,不但是說要求後世的,而且要求趣入——這個增上生是後世的增上生——無謬之方便(十善的),不是那些邪的那些方便。那麼無謬的方便跟那個求後世的結合起來,那就是我們這裏的下士道。
那麼那就是說,求現世的這個不在我們下士道裏邊,爲什麼呢?前面也講過的,要求現世的,我們在哪裏講的?他說“僅爲命存以來引樂除苦”,現世,現世這個命要把它保存,求樂除苦,“而劬勞”,這樣子辛苦的人,旁生也有,跟畜生一樣的,這種下士,我們這裏不取。那麼就是這個明確了下士的範圍,是取的是殊勝下士,要求後世的圓滿的。也就是說,不但是求後世圓滿,要“無謬方便”,求後世圓滿的方便也不錯的,要依佛說的,那就是佛教。外道的求生天,有謬的方便不在此列。
“故《道炬論》雲”,這麼就從《道炬論》引出下士道的名字。“若以諸方便,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爲下士”,以諸方便,那麼真的方便就是十善了,其他的方便,我們說外道也集了很多方便,但是不是正方便,那就是有謬的方便,我們不要它的。“唯于生死樂”,只要求人天的快樂,“生死樂”就是生人天了。“唯于生死樂,希求自利義”,在求自利,不求他利的,那麼這樣的人叫下士。這就是《道炬論》裏邊的解釋。
那麼後邊還引的,《瑜伽師地論》,還有《俱舍論》,裏邊講的大同小異,不是全部一樣,但也不是不一樣,基本上差不多的,那麼引了幾種。我們先依《道炬論》,因爲《菩提道次第》依《道炬論》而造的,所以說以《道炬論》爲主。那麼把這個下士道的來源從《道炬論》裏邊引一下,以正的方便對這個生死的快樂,不出生死的,這是有漏法,世間法,希求自利義的,這是下士。這是下士道,交代完了,基本上概念也應當清楚了。
決定勝有兩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聲聞、緣覺出了這個叁界的生死的,證自己解脫的;“及一切種智”,度脫一切衆生,證得無住涅槃的——佛,一切種智位(成佛的位)。那麼是兩種了,就是證聲緣果的,跟成佛果的兩種。“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那麼依佛對聲聞說的,或者依獨覺乘說的那些法,都歸納到我們這裏的中士,或者共中士道的這個法…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