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P14

  ..续本文上一页满大觉的。为什么要圆满大觉呢?度众生。你不是圆满大觉,能力不够,度不了众生,有的众生你度不了,你要圆满大觉,一切都能堪能了,智慧一切都知道了,那你一切众生都能度,所以说要成佛。

  “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决定胜里边就分两个道了,仅解脱生死的,那么就是声闻缘觉的那些,他们所说的一切都是属于声闻,中士道的,或者是“共中士所有法类”,中士道的法类或者是共中士道的法那一类。那么共中士道呢,是有上士的,就是大乘的,大乘里边修的法跟中士相同的,叫共中士道。

  “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诸有么,三个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那么他们是对三(有),虽然他们声闻、缘觉不究竟,但他能发厌离心,一切三有都厌离了,一切诸有厌离。欲界、恶趣当然厌离了,人天也厌离,哪怕色界、无色界那么殊胜的也厌离,这是已经不容易了。那么但是他目的不好,不够了,不究竟,只求自利,自己度脱三有了,三有不好,他就出去了,出去了就解脱了。“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他以此为目的,自己解脱了就算数,也不是不度人了,方便随缘而度;没有发度尽一切众生,这个愿没有发。你不能说声闻、缘觉不度人的,这个话也不现实,声闻、缘觉有悲心,不是无缘大悲就完了,他也度众生,不是度那么多就完了。但是这个是不够的,我们说这个佛教说二乘是不够的、不究竟的。他们要趣解脱的方便是什么呢?三种学,“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他趣向解脱方便的道,这个道是什么?三学——戒、定、慧。

  

  《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道炬论》说,“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道炬论》里说中士道是什么呢?“背弃诸有乐”,三有里边也有快乐,这是坏苦,在下士道就是人天乐,人天乐,还有天上禅定的乐,无色界的那些不苦不乐的受等等,这些全部背弃,不要。“遮恶业为性”,那么这个三有他不要,不要。三有的因是什么?是造业,造业这个不要,你不要它的果么,你因也不要嘛。“遮恶业为性”,一切恶业都不要,我们说恶业指的是地狱、饿鬼、畜生的那些业了,还有善业呢,那些有漏的善业他也不要了,所以说这个苦谛固然不要,集谛也不要了,那么解脱了,证到涅槃么灭谛了。“若惟求自静”,只要自己得到涅槃之安静、清净,这叫中士夫。今天时间过了,上士我们下一次再说。

  

  第二十四讲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上一次我们讲到三士道的建立,那么今天我们还继续下去。这个三士道,听到大家在讨论之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下士道里边有没有外道?外道是升天嘛,他们一般总是要求升天。那么下士道就是增上生,求善趣,善趣就包括天,所谓天堂这些。

  那么三士道是怎么建立的?在第三卷的科判里边,“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那么就是说佛出家,发心修行,积资粮,最后成等正觉,说了很多的法,都是为利有情的。那么这个法归纳成两种:一种是现前增上生;二个是毕竟决定胜。那么前面这个增上生呢,是下士道;决定胜呢,中上士道。那么从这里看呢,一切都是佛说的法,佛决不会说外道法,所以说这个三士道的法,不包括外道法,这个是肯定的。那么受化的人呢,既然受化了,当然是佛弟子了,但是佛弟子可以从外道转过来的,他们以前假使信耶稣的,欢喜修天堂的,那么给他说增上生,升天,这个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所说的也不是外道,转正之后是佛弟子了,必定受过三归,不能说外道。所以说法决定是佛法,佛法有层次,对初修的以增上生引导。那么人来说,严格地说也没有外道的,如果说从外道转过来的,当然是有了,但是他转过来呢,决定受三归了,也是佛弟子了。所以说,严格地说是不包括外道的,这是一个问题。

  那么我们还是把这个再看一下,再回忆一下前面的。佛初发心开始,中间积集资粮,修六度万行,最后现证圆满正觉,菩提道场成等正觉,一切这些为什么这么做?都是为利有情。发心的时候,看到众生苦,他要度脱他们;中间积集资粮,都是在(做)度众生的事情;那么最后成正觉呢,是度众生的功能圆满了,因为没有成佛之前,虽然也能度,度的是某些能度,某些不能度,力量不够,成了佛之后,力量是圆满了,无所不度了,什么都可以度完了。所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利有情。那么佛所说的法呢,当然也是为利有情的法,这些法呢,“如是所成有情利义”,那么对于利益有情分几个层次呢?大概两个,“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那么这是说,现前增上生也好,毕竟的决定胜也好,都是佛说的法。那么当然佛说的都是佛法。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这个现前不一定是现生了,比较近的,现生、后生、下一生都在里头。那么“尽其所说”,凡是成办现前增上生的,这一类,就是现世的圆满的,后世的圆满的。这个呢,“尽其所说”,所有这一类的全部是摄入下士道,或者“共下士所有法类”,这个法里边去。这是说的是法。下士道就是属于人天乘,以人天为目的的。那么共下士道呢,它是上士道的一个支分。我们这里重点是上士道,菩提道次第,通达菩提的道,上士嘛。那么下士道呢,是上士道的一个支分,你要经过这个阶段,才能升上这个上士道,并不是独立的下士,并不是以人天福报为究竟的,为目的的,仅是一个方便,以人天的圆满的暇满身来修行,最后证得菩提,以决定胜为他的目的的。那么凡是成办现前增上生的事情,就是这个身、受用、眷属圆满等等,这一些都属于下士道,或者共下士道的那一个法里边去。

  下士里边分两种,普通的下士跟殊胜的下士。这么什么叫殊胜下士呢?“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那么就是说不是以现世为重,不是贪着现在的圆满的享受,现在圆满就享受了嘛,当下享受嘛,而希求后世圆满,后世的善趣圆满——暇满身。“以集能往善趣因故”,要积集能生善趣的因,前面说过的,就是说持戒,那么还有布施——受用圆满,忍辱——眷属圆满等等,还有发净愿,无垢的净愿,这辈子不求,求下辈子的增上生的,这个净愿。这样子呢,是善趣的因。

  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在前头的,就是第二卷的最后一段,他说因门难得里边,“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他看了修一个戒,不是一个戒,“戒等”,戒、布施、忍辱等等的善因里边至少修一种,修一种那就修戒了。得了戒的才能生人天趣。所以说十善也好,五戒也好,这是并不是说修一个戒,这个不是。“一净善”,在《略论释》里边比较清楚,一种净善,并不是一条净戒,不是这个意思。那么这里因为有人提了这个问题,附带地说一下。

  这里殊胜下士,“是于现世不以为重”,不求现世的,而取后世的善趣圆满,暇满的。那么他这辈子做什么呢?就是积集能往善趣的因,那就是说修持戒、修布施、忍辱、发净愿等等,这些,这个叫殊胜的下士。

  这个后边,在六十七页的第七行,它说“下士夫中,虽有二类”,前面说的,“乐现法”,现法就是现世,“及乐后世”。我们这里的下士指的是第二种,不但是第二种,还要“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求后世的,那么要求后世如何生人天了。那么这个外道也很多,他们修什么能生人天的,那么持牛戒、狗戒的,他们说能生天的。那么还有一些宗教认为把敌人杀掉的能生天的,这很多。我们说我们这个下士道,不但是说要求后世的,而且要求趣入——这个增上生是后世的增上生——无谬之方便(十善的),不是那些邪的那些方便。那么无谬的方便跟那个求后世的结合起来,那就是我们这里的下士道。

  那么那就是说,求现世的这个不在我们下士道里边,为什么呢?前面也讲过的,要求现世的,我们在哪里讲的?他说“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现世,现世这个命要把它保存,求乐除苦,“而劬劳”,这样子辛苦的人,旁生也有,跟畜生一样的,这种下士,我们这里不取。那么就是这个明确了下士的范围,是取的是殊胜下士,要求后世的圆满的。也就是说,不但是求后世圆满,要“无谬方便”,求后世圆满的方便也不错的,要依佛说的,那就是佛教。外道的求生天,有谬的方便不在此列。

  “故《道炬论》云”,这么就从《道炬论》引出下士道的名字。“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以诸方便,那么真的方便就是十善了,其他的方便,我们说外道也集了很多方便,但是不是正方便,那就是有谬的方便,我们不要它的。“唯于生死乐”,只要求人天的快乐,“生死乐”就是生人天了。“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在求自利,不求他利的,那么这样的人叫下士。这就是《道炬论》里边的解释。

  那么后边还引的,《瑜伽师地论》,还有《俱舍论》,里边讲的大同小异,不是全部一样,但也不是不一样,基本上差不多的,那么引了几种。我们先依《道炬论》,因为《菩提道次第》依《道炬论》而造的,所以说以《道炬论》为主。那么把这个下士道的来源从《道炬论》里边引一下,以正的方便对这个生死的快乐,不出生死的,这是有漏法,世间法,希求自利义的,这是下士。这是下士道,交代完了,基本上概念也应当清楚了。

  决定胜有两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声闻、缘觉出了这个三界的生死的,证自己解脱的;“及一切种智”,度脱一切众生,证得无住涅槃的——佛,一切种智位(成佛的位)。那么是两种了,就是证声缘果的,跟成佛果的两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那么依佛对声闻说的,或者依独觉乘说的那些法,都归纳到我们这里的中士,或者共中士道的这个法…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