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愿”,这个发了之后,结合有那么多的善根,众多善根才能够得到个暇满人身,因上难。
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如格喜铎巴云:“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故应励力。
“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在宗大师的时候,就说现实的世界上,能够修暇满的因的人极少,那么过了五百多年,而且已经是末法时期的佛教很衰败的地方,你说这些人多不多呢?更少。所以因上少。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那么这是因上的少,那么这样子来比比善趣的,思惟善趣生,就果上看,“若总若别,皆属难得”,总的来说,分别来说都难。
那么果上怎么难呢?“观非同类”,就是说恶趣跟人不是同类,你说恶趣里边的众生要想得个善趣,生到人天来,是极少了。“亦属边际”,边际是边边上,一点点,那么就是极少了。那么就是从非是同类的恶趣来看,它们不要说暇满身体,得到一个人天身都极难,哪怕得到一个人天身的乞丐、残废的这样人都难。
那么你说这是非同类里边看,同类里边看,“观待同类诸善趣众”,就是人天里边看,殊胜的暇满身多不多?不多。我们汉地来说,是佛教的第二个祖国,那么里边,佛教徒……,有十几亿人,多少亿的,十几亿么,搞不清楚了,记得我在文革左右的时候,十二亿,现在恐怕会多一些了。那么多人里边,佛教徒有多少?没多少吧。出家人我不要看了,到处火车上看到出家人,到底出家人有几个嘛?上千嘛,不会上万的,不上万的。那么藏地要多一点,现在也少了,以前一个庙,三大寺就有一两万人,现在没有了。我们汉地更少嘛。
那么信佛的人,已经不多了,佛教里边正信的更少,迷信的不少,有些是碰不到正规佛教的,有些他是信邪的。这个真正碰到佛教的,你们看看有多少。上海,你们欢喜参访的人去看嘛,那么多庙,有几个真在修佛法的,都是赶经忏、搞经济搞那些东西,佛教是啥东西都不一定知道了。所以说同类里边得暇满身的人也极少。那么就是说非同类的、同类的都少,总的、别的。总的是整个的六趣来看,分别的从善趣里来看,都是极少。果上看也极难得。
不要看到暇满是个小问题,你好好地殷重地去修,其他的一切善法都从这里生的。如果这个不修的话,其他的善法也生不起来。暇满身你不珍惜的话,无所谓么,慢慢来好了,等到你暇满身没有了么,也修不成的了。
“故应励力”,所以说这一科并不是小事,一切善法都从这里生的,其他的要从这里引生出来的。那么要殷重修。殷重修么我也鼓励大家,从多方面地去思惟,这一节文就是要叫大家思惟。我们不要辜负了宗喀巴大师的苦心,要去抽点时间修一下。我们有这个计划,把《俱舍》还有一点点听完了,《沙弥戒》听完了,我们就腾多点时间给大家修。不要是听过了就丢掉了,还是要修一下,讨论固然要紧呢,修还是要紧的,而且更要紧。好,那么我们现在开始第三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三
丙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丁一 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今初
那么这个修行的心要怎么能够取到的道理呢,“分二: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这就是要介绍三士道了。
道次引导
戊一 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
最近有人提出,修行的目的是了生死,我说不对(师笑),为了度众生,这个《广论》就说出来了嘛。佛从初发心,中间修集资粮,六度万行,最后菩提树下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的目的都是为利众生。发心也是为利众生,看到众生苦,才发心修行。为什么再修六度万行牺牲头目脑髓,那么辛苦干什么,就看到众生苦嘛。众生的苦我就要代受,我受点苦不在乎。不要自己怕难怕苦,我到极乐世界躲起来,你们受苦嘛你们慢慢受,我就逃掉了(师笑),这个心不是大乘了。我们大乘呢,自苦他安乐嘛。我自己受点苦,为了救父母嘛,你想一下,他是我们的父母,父母受苦了,我不救哪个救?我受点苦没有关系,父母不要给他苦。这个心生起来么,跟菩提心相应了,那才是真正的大乘了。所以说佛修六度万行,头目脑髓,南阎浮提没有一个地方没有牺牲过头目脑髓的,不在乎,积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都是为利有情。那么你利有情,不要成佛好了,马上去利吗?做不到,你没有成佛,能力不够,你怎么去利呢?你想利他,结果你自己也害了,他也没利到,怎么办呢?所以一定要成佛才能利他。“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所以佛成佛的目的是利有情而成佛的,那么说的法也无非是利益有情了。因为也要达到这个目的才成佛的嘛,成了佛要做这个事情了,做的事情么就说法了,说法么还是为了利益有情了。
“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怎么利益有情呢?汉地分了很多: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等,五个乘。那么这里呢,藏地分的是两个,这也是有依据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这个归纳起来不出两个,你去归纳嘛,你再归纳第三个出来的话,我就佩服你了,你超过宗大师,或者超过前面的祖师了,也是超过佛了,佛说的嘛这是。
我们说总的归纳出来利益有情有两个方式,一个是现前增上生,一个是毕竟的决定胜。那么什么叫现前的增上生呢,什么叫毕竟的决定胜呢?下边要解释。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现前的增上生的事情呢,我们就归纳到……,所说的一切都归纳到下士道,或者共下士,所有的法归在里边。什么叫下士,什么叫共下士?下士求人天果的,下一辈子生了善趣的,共下士不是以人天果为目的,而以得到人天果为了修行成佛的 。那么共下士,共下士就是上士道里边跟普通的下士相同的那一部份叫共下士。那么目的不一样:下士的目的是只要生善趣就够了;而共下士呢,以善趣为一个方便而达到成佛的目的。
那么殊胜的下士,就是我们的上士所摄的那个下士道呢。“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那么现世这个善趣不以为重,而要修后世的善趣。有的人就说了,“你是傻瓜,现前的金子你拿来不用,你想我下一辈子再拿金子来用,你不是呆了吗?你马上用嘛。”这个就偏偏这个错掉了(师笑)。你现世干啥,你去用么是享受,我们现世要修,修什么?修下一辈子暇满身体,再来修,再可以继续修下去,这么以后修修,修到后来就成佛。你现世的用掉了,浪费掉了,下世没有了,没有了你怎么成佛呢?恶趣去了。所以说你世间的聪明呢,恰恰是佛教的愚痴。佛教的,世间上看佛教是愚痴的,恰恰是最聪明的,不受苦就是聪明。哪个想受苦么?世间上也不想受苦。
所以说我们希求后世的善趣圆满,并不是说这一辈子的贪心大,“我这一辈子发了财了,下辈子还要更发财”。经常有人骂这个出家人或者是佛教徒,贪心最大了,这辈子搞了还不够,还要下辈子,哎呀,这个好象是,你晓得下辈子我们又不是去享受的,我们是要修行了,暇满的身体呢,可以修佛法。不是暇满的身体不能修,目的还是要成佛度众生,这个目的是一样的。那么因为他是能够集那些往生善趣的因,这个也叫现前增上生了,增上么,使这个身增上,增上么就是殊胜。那么这个就是说第一个,第一种。
《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道炬论》云”,《道炬论》里边说,“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在以各式的方便,什么方便呢?最主要的就是十善业道。造十善的话,可以生人天。这个下士呢,一般的下士,他是行十善,生了人天,人天有生死的快乐,就是坏苦,他们也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一般的凡夫就是贪着生死快乐,生人天了。“希求自利义”,自己要享受,为着自己利益,这个叫下士。那么我们说下士呢,是共下士,不单是以生人天的快乐为目的,仅仅是个方便,为了人天达到成佛的目的。没有那个人天的身,不能修行,成佛目的也达不了。所以说这是下士道,共同的方面呢,都是积集那些善法,以十善为主,那么可以在人、天趣,不受三恶道的苦,相对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那么这是下士,这是增上生了,这是说明增上生的,属于下士道的。那么殊胜下士道不是这样子的,这个是说一般的下士道。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决定胜里边分两个。“谓证解脱仅出生死”,这是声闻、缘觉,解脱生死。所以说了生死不是大乘的,了生死这是声闻、缘觉的事情,是自己自了汉。那么“及一切种智位”,得一切种智的,那是广度众生,这是佛了。所以说决定胜里边分两种:一种仅仅是解脱的,出生死的,这是声闻、缘觉,二乘;那么一个是要得到一切种智的,圆…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