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P15

  ..续本文上一页的一类去。那么中士道呢,就是单是求解脱,证个人的解脱,出三界。那么共中士道,以出生死为方便的,还要度众生的,不以此为究竟的,那么是共中士道。共中士道也就是上士道的一个支分。

  “中士夫者”,什么叫中士呢?中士道是法,中士夫是人。“谓发厌患一切诸有”,对一切三有,不管你是欲有也好,色有(色界天)也好,无色界也好,都感到是苦,充满了苦难,不求,要厌患它。“为求自利”,当然他要自己解脱,目的是自己解脱。“欲得度出三有解脱”,要度出三有,到这个解脱,得到度脱三有的解脱,得到这个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那么他就要求解脱呢,这个解脱的方便是什么呢?三学——戒定慧。这样子的士夫,就叫中士夫。那么他是求自己解脱了。

  这里我们要说,自己解脱并不是说一个人也不度,对他有缘的,碰上的他还是度,但是跟佛不一样,佛是发愿一切冤亲,不管你哪一个,所有的三界众生一个不漏地都要度完的,这才是佛。他们呢不发这个愿,不能说他不度众生。那么这就是说以三学为方便,证到这个三有解脱,声闻、缘觉的涅槃,这是中士夫。对于这些人说的法呢,中士道,或者是共中士道的法。

  这么又引《道炬论》的来源,“《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背弃诸有(三有)乐,三有,我们认为有快乐,这个人天快乐,这个下士道,背弃,这也不是真的快乐,那么是坏苦,所以说声闻、缘觉知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无不是苦,所以他也不要了,厌离了。“遮恶业为性”,轮回三有的那些有漏业遮止了,“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那么这就是自己涅槃的,叫中士夫。那么我们就是说,中士道的来源呢,就是《道炬论》这个,他是离开三有、遮一切恶业,这恶业当然是有漏业了,有漏都是苦的,苦的因就是恶。“若惟求自静”,只求自己解脱的,不求一切众生都解脱的,中士夫。所以说,我们现在修行的人,单说了生死是不够的,了生死仅是中士道的事情,我们要上士道,大乘的佛法是要度众生成佛的,所以说不要尽说了生死的话。

  

  如觉口窝,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下边是上士道。“如觉口窝所造《摄行炬论》云”,觉口窝就是阿底峡尊者的尊称,在这部论里边怎么说呢?“尊长佛说依”,“尊长”么上师,师承,这个诸佛说的那些依靠什么呢?“密咒度彼岸”,依密咒是金刚乘,度彼岸——波罗蜜乘,这两种。“能办菩提故”,能够成办成佛的,得到菩提的果的。“此当书彼义”,那么这个道理要把它写出来,要把它写了,讲了,就这里要讲的。那么这里引这个说,就是说我们的大乘的上士道呢,也有两种:一种是依波罗蜜乘,普通的,就是显教的;一种是密宗的金刚乘。所以说决定胜里边,中士道是声闻、缘觉的;上士道里边也是显密两种,波罗蜜乘跟金刚乘两种,那么都能成佛。

  “谓修种智方便有二”,那么修一切种智成佛的方便有两种,“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大乘里边分两种:一种是密乘的;一种是波罗蜜乘的,显教的。那么这个里边都是成佛的方便,但是密乘快一些,波罗蜜乘慢一点。

  这个我们学过《摄大乘论》,波罗蜜乘要成佛呢,三大阿僧祗劫,在第一个阿僧祗劫,胜解行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祗劫是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祗劫,八地到十地。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而密法可以很快。那么就是说菩提心炽然生起了,看见父母众生在地狱里哪里恶道受苦,心里不忍。那么人间也是受苦嘛,那么要赶快地把父母有情救出来,这个迫切的心就要求修快的方法了,那就金刚乘。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我们的凡夫就烦恼自在而转,一切听烦恼的话,被烦恼牵了鼻子走的,烦恼自在,自己做个奴隶。那么成佛之后,他是什么自在呢?“大悲自在”,一切从悲心出发而做的。悲心度苦嘛,就观世音菩萨,就是闻声救苦嘛,哪里有苦他就去,悲心而转的,“大悲自在”。“为尽有情一切苦故”,为什么原因?要除灭众生的一切苦,都要除掉,不管是苦苦、行苦、坏苦,乃至没有成佛的那些都要除掉,都要使他们成佛,最高的使他们得到。“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他的目的是要成佛,成佛才能度众生,能力才够。那你要学什么呢?方便呢,六度跟密宗的二次第(生圆次第)。那么他的名相哪里来呢?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那么自己知道世间是苦,那么一切有情也是怕苦嘛,那么我自己想要除苦,那么要想到人家也怕苦,也要除他的苦,要把他的苦一切苦都要除完的,这个就是殊胜的士夫,上士道,上士。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那么这个士夫要修佛道的,他的方便是什么呢?“波罗蜜多及咒”,就是修波罗蜜多跟那个咒(生圆次第),这两种就是上士夫,上士道的法,要修的法是这些。

  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些东西,就是针对现在我们有些老居士:密宗的法修了之后他感到年纪大了,要求往生了,就去念佛去了,密宗不修了。对不对呢?说起来他很有道理,“那么多法修不起了,年纪大了,念个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嘛。”这样子的。还有一些呢,他就是年轻的,他也修净土法了,为什么呢?净土法门少嘛,一天最简单的十句佛号、十口气就够了,其他时间可以怎么了?可以搞世间法去了,世间的要求去追求了。你要修密宗的,一天念经念那么多,我们道场的经,单是殿上的经,早上是三个半小时,晚上总有两个多小时,差不多六个小时左右。那么自己下去还要念小经,很多,有的《真实名经》,什么什么的,还加很多,还要学法,还要背诵,还要加行,一天就是忙都忙不过来,时间都不够用,你哪有工夫去搞五欲的世间法呢?他感到这个太忙了,“我修净土宗嘛”,一天十念,时间还有二十几(小时),还有很多的时间,也可以睡懒觉,也可以去玩玩。这个思想退回净土的也有。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呢,我们今天还是要说一说。密宗里边对往生是怎么看的呢?那么现在我们就说了,一个净土,就是修行的环境,那就是增上生,没有话说。要求生净土,就是求一个修行的好的环境,增上生。那么人家净土宗不服气了,“我们是大乘宗派,你把我当下士道,增上生不是说是下士吗?”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我们看看《略论释》。

  

  又下士固须求增上生,即上中二士,于求毕竟胜外,亦须求增上生。以大乘有情为接引小乘有情,必须小乘解脱法,而后使小乘有情得以转入大乘。大乘有情亦复必须得下士道增上生,倘不得增上生(即人身善果),不能入于佛果。其所以别于正下士者,以正下士专求人天果而修十善等,尚在集谛中。上士为求佛果而依十善修人天果,则不属于集谛。(《略论释》)

  他说“又下士故须求增上生”,下士道求增上生,这里《菩提道次第》说得很清楚,对一切求增上生的事情都归纳在下士道里边了,或者是共下士道。但是呢,“中上二士,于求毕竟胜外”,中士道求解脱,上士道求成佛,他的毕竟胜求了之外,也要求增上生的。你说你要成佛,你倒生了个边地,生了一个什么恶道,你怎么成佛了?怎么修行呢?但是也求增上生,只不过是附带的,不是说不要,也不是说专门求这个。下士道是专门求这个的。而上士道跟中士道呢,也需要,但是重点是决定胜,决定胜的条件,也要修一个暇满的身体嘛,增上生也是要的。

   “以大乘有情为接引小乘有情,必须小乘解脱法,而后使小乘有情得以转入大乘”,这是说上士道的人也要修中士道的解脱。“大乘有情亦复必须得下士道增上生,倘不得增上生”,增上生就是人天的善果。“不能入于佛果”,不能成佛了,为什么?我们看释迦牟尼成佛,增上生嘛,生了王宫里边,什么受用、眷属等等,身体也是最好的。释迦牟尼的身体,大家看过《佛传》的都知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的气力极大,身体极好,这是身的圆满。受用圆满:王宫的受用当然圆满了。那么眷属圆满:他的家属都是国王了那些。等于是多方面圆满,但是还有无垢净愿,他并不以享受为目的,而去出家去了,毅然出家。那么这就是说,大乘的有情也要增上生的,并不是不要增上生的。所以我们说净土宗是增上生并不冤枉你(师笑),你是大乘嘛,我也承认你大乘,你要求一个环境好好修行,对的,是大乘,要求净土没有错。

  那么下边,昂旺堪布的话我们念完,这个关系不大了。“其所以别于正下士者”,那么上士道也有增上生,跟正下士道的增上生有什么差别?正下士道的增上生,我们说上士道的增上生就包括共下士道了。那么真正下士道呢,他是不求佛果的,也不求解脱的,以人天果为目的的,正下士道求人天果,修十善等,五戒等等,他目的是世间法,属于苦、集、灭、道四谛的集谛的。上士道求佛果,也修五戒十善,也要求增上生,这个不属于集谛的。所以这一点不一样的。

  那么这里我们就回到我们的原题了,就是说净土宗,我们的看法是增上生。但是我们说上士道增上生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决定胜,要成佛,要修成佛的法。所以说我们在没有生净土之前,不要专门等待生了净土再修,生净土是一个方便,现在暇满身已经得到了,你为什么不修呢?决定胜要修起来嘛。所以说有的人就说:“我是要求净土,其他我都不要了。”这个我们看有点问题。我们目的是上士道或者是大乘的行者,以成佛为目的,不是以生了净土为目的。所以说净土仅仅是成佛的一个方便,你说不退…

《广论讲记(二)(道前基础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