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P15

  ..續本文上一頁的一類去。那麼中士道呢,就是單是求解脫,證個人的解脫,出叁界。那麼共中士道,以出生死爲方便的,還要度衆生的,不以此爲究竟的,那麼是共中士道。共中士道也就是上士道的一個支分。

  “中士夫者”,什麼叫中士呢?中士道是法,中士夫是人。“謂發厭患一切諸有”,對一切叁有,不管你是欲有也好,色有(色界天)也好,無色界也好,都感到是苦,充滿了苦難,不求,要厭患它。“爲求自利”,當然他要自己解脫,目的是自己解脫。“欲得度出叁有解脫”,要度出叁有,到這個解脫,得到度脫叁有的解脫,得到這個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叁種學故”,那麼他就要求解脫呢,這個解脫的方便是什麼呢?叁學——戒定慧。這樣子的士夫,就叫中士夫。那麼他是求自己解脫了。

  這裏我們要說,自己解脫並不是說一個人也不度,對他有緣的,碰上的他還是度,但是跟佛不一樣,佛是發願一切冤親,不管你哪一個,所有的叁界衆生一個不漏地都要度完的,這才是佛。他們呢不發這個願,不能說他不度衆生。那麼這就是說以叁學爲方便,證到這個叁有解脫,聲聞、緣覺的涅槃,這是中士夫。對于這些人說的法呢,中士道,或者是共中士道的法。

  這麼又引《道炬論》的來源,“《道炬論》雲: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爲性”,背棄諸有(叁有)樂,叁有,我們認爲有快樂,這個人天快樂,這個下士道,背棄,這也不是真的快樂,那麼是壞苦,所以說聲聞、緣覺知道叁苦,苦苦、壞苦、行苦,無不是苦,所以他也不要了,厭離了。“遮惡業爲性”,輪回叁有的那些有漏業遮止了,“爲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那麼這就是自己涅槃的,叫中士夫。那麼我們就是說,中士道的來源呢,就是《道炬論》這個,他是離開叁有、遮一切惡業,這惡業當然是有漏業了,有漏都是苦的,苦的因就是惡。“若惟求自靜”,只求自己解脫的,不求一切衆生都解脫的,中士夫。所以說,我們現在修行的人,單說了生死是不夠的,了生死僅是中士道的事情,我們要上士道,大乘的佛法是要度衆生成佛的,所以說不要盡說了生死的話。

  

  如覺口窩,所造《攝行炬論》雲:“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下邊是上士道。“如覺口窩所造《攝行炬論》雲”,覺口窩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尊稱,在這部論裏邊怎麼說呢?“尊長佛說依”,“尊長”麼上師,師承,這個諸佛說的那些依靠什麼呢?“密咒度彼岸”,依密咒是金剛乘,度彼岸——波羅蜜乘,這兩種。“能辦菩提故”,能夠成辦成佛的,得到菩提的果的。“此當書彼義”,那麼這個道理要把它寫出來,要把它寫了,講了,就這裏要講的。那麼這裏引這個說,就是說我們的大乘的上士道呢,也有兩種:一種是依波羅蜜乘,普通的,就是顯教的;一種是密宗的金剛乘。所以說決定勝裏邊,中士道是聲聞、緣覺的;上士道裏邊也是顯密兩種,波羅蜜乘跟金剛乘兩種,那麼都能成佛。

  “謂修種智方便有二”,那麼修一切種智成佛的方便有兩種,“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大乘裏邊分兩種:一種是密乘的;一種是波羅蜜乘的,顯教的。那麼這個裏邊都是成佛的方便,但是密乘快一些,波羅蜜乘慢一點。

  這個我們學過《攝大乘論》,波羅蜜乘要成佛呢,叁大阿僧祗劫,在第一個阿僧祗劫,勝解行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祗劫是初地到七地;第叁個阿僧祗劫,八地到十地。要經過那麼長的時間,而密法可以很快。那麼就是說菩提心熾然生起了,看見父母衆生在地獄裏哪裏惡道受苦,心裏不忍。那麼人間也是受苦嘛,那麼要趕快地把父母有情救出來,這個迫切的心就要求修快的方法了,那就金剛乘。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爲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我們的凡夫就煩惱自在而轉,一切聽煩惱的話,被煩惱牽了鼻子走的,煩惱自在,自己做個奴隸。那麼成佛之後,他是什麼自在呢?“大悲自在”,一切從悲心出發而做的。悲心度苦嘛,就觀世音菩薩,就是聞聲救苦嘛,哪裏有苦他就去,悲心而轉的,“大悲自在”。“爲盡有情一切苦故”,爲什麼原因?要除滅衆生的一切苦,都要除掉,不管是苦苦、行苦、壞苦,乃至沒有成佛的那些都要除掉,都要使他們成佛,最高的使他們得到。“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他的目的是要成佛,成佛才能度衆生,能力才夠。那你要學什麼呢?方便呢,六度跟密宗的二次第(生圓次第)。那麼他的名相哪裏來呢?

  

  《道炬論》雲:“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爲勝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那麼自己知道世間是苦,那麼一切有情也是怕苦嘛,那麼我自己想要除苦,那麼要想到人家也怕苦,也要除他的苦,要把他的苦一切苦都要除完的,這個就是殊勝的士夫,上士道,上士。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那麼這個士夫要修佛道的,他的方便是什麼呢?“波羅蜜多及咒”,就是修波羅蜜多跟那個咒(生圓次第),這兩種就是上士夫,上士道的法,要修的法是這些。

  這裏我們要補充一些東西,就是針對現在我們有些老居士:密宗的法修了之後他感到年紀大了,要求往生了,就去念佛去了,密宗不修了。對不對呢?說起來他很有道理,“那麼多法修不起了,年紀大了,念個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嘛。”這樣子的。還有一些呢,他就是年輕的,他也修淨土法了,爲什麼呢?淨土法門少嘛,一天最簡單的十句佛號、十口氣就夠了,其他時間可以怎麼了?可以搞世間法去了,世間的要求去追求了。你要修密宗的,一天念經念那麼多,我們道場的經,單是殿上的經,早上是叁個半小時,晚上總有兩個多小時,差不多六個小時左右。那麼自己下去還要念小經,很多,有的《真實名經》,什麼什麼的,還加很多,還要學法,還要背誦,還要加行,一天就是忙都忙不過來,時間都不夠用,你哪有工夫去搞五欲的世間法呢?他感到這個太忙了,“我修淨土宗嘛”,一天十念,時間還有二十幾(小時),還有很多的時間,也可以睡懶覺,也可以去玩玩。這個思想退回淨土的也有。

  那麼針對這些問題呢,我們今天還是要說一說。密宗裏邊對往生是怎麼看的呢?那麼現在我們就說了,一個淨土,就是修行的環境,那就是增上生,沒有話說。要求生淨土,就是求一個修行的好的環境,增上生。那麼人家淨土宗不服氣了,“我們是大乘宗派,你把我當下士道,增上生不是說是下士嗎?”這個問題怎麼說呢?我們看看《略論釋》。

  

  又下士固須求增上生,即上中二士,于求畢竟勝外,亦須求增上生。以大乘有情爲接引小乘有情,必須小乘解脫法,而後使小乘有情得以轉入大乘。大乘有情亦複必須得下士道增上生,倘不得增上生(即人身善果),不能入于佛果。其所以別于正下士者,以正下士專求人天果而修十善等,尚在集谛中。上士爲求佛果而依十善修人天果,則不屬于集谛。(《略論釋》)

  他說“又下士故須求增上生”,下士道求增上生,這裏《菩提道次第》說得很清楚,對一切求增上生的事情都歸納在下士道裏邊了,或者是共下士道。但是呢,“中上二士,于求畢竟勝外”,中士道求解脫,上士道求成佛,他的畢竟勝求了之外,也要求增上生的。你說你要成佛,你倒生了個邊地,生了一個什麼惡道,你怎麼成佛了?怎麼修行呢?但是也求增上生,只不過是附帶的,不是說不要,也不是說專門求這個。下士道是專門求這個的。而上士道跟中士道呢,也需要,但是重點是決定勝,決定勝的條件,也要修一個暇滿的身體嘛,增上生也是要的。

   “以大乘有情爲接引小乘有情,必須小乘解脫法,而後使小乘有情得以轉入大乘”,這是說上士道的人也要修中士道的解脫。“大乘有情亦複必須得下士道增上生,倘不得增上生”,增上生就是人天的善果。“不能入于佛果”,不能成佛了,爲什麼?我們看釋迦牟尼成佛,增上生嘛,生了王宮裏邊,什麼受用、眷屬等等,身體也是最好的。釋迦牟尼的身體,大家看過《佛傳》的都知道,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他的氣力極大,身體極好,這是身的圓滿。受用圓滿:王宮的受用當然圓滿了。那麼眷屬圓滿:他的家屬都是國王了那些。等于是多方面圓滿,但是還有無垢淨願,他並不以享受爲目的,而去出家去了,毅然出家。那麼這就是說,大乘的有情也要增上生的,並不是不要增上生的。所以我們說淨土宗是增上生並不冤枉你(師笑),你是大乘嘛,我也承認你大乘,你要求一個環境好好修行,對的,是大乘,要求淨土沒有錯。

  那麼下邊,昂旺堪布的話我們念完,這個關系不大了。“其所以別于正下士者”,那麼上士道也有增上生,跟正下士道的增上生有什麼差別?正下士道的增上生,我們說上士道的增上生就包括共下士道了。那麼真正下士道呢,他是不求佛果的,也不求解脫的,以人天果爲目的的,正下士道求人天果,修十善等,五戒等等,他目的是世間法,屬于苦、集、滅、道四谛的集谛的。上士道求佛果,也修五戒十善,也要求增上生,這個不屬于集谛的。所以這一點不一樣的。

  那麼這裏我們就回到我們的原題了,就是說淨土宗,我們的看法是增上生。但是我們說上士道增上生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決定勝,要成佛,要修成佛的法。所以說我們在沒有生淨土之前,不要專門等待生了淨土再修,生淨土是一個方便,現在暇滿身已經得到了,你爲什麼不修呢?決定勝要修起來嘛。所以說有的人就說:“我是要求淨土,其他我都不要了。”這個我們看有點問題。我們目的是上士道或者是大乘的行者,以成佛爲目的,不是以生了淨土爲目的。所以說淨土僅僅是成佛的一個方便,你說不退…

《廣論講記(二)(道前基礎二+下士道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